杨翠英
当今时代,随着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成为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需求的必由之路。教师如果是“一桶死水”,将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更谈不上与时俱进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因此,教师只有认清终身学习对教育、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在职教师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2013年10月,我作为培训专家,参与了“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培训活动。为了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从来自全省小学阶段的参训学员中随机抽取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2011版(你所教学)学科课程标准的研读情况”调查结果是:没有阅读过的占15% ,初步阅读过的占20%,认真阅读过的占65%;三年中教学论文的撰写情况调查结果是:没有写过教学论文的占31% ,写过1~3篇的占56% ,3篇以上的占3% ;三年中读书情况调查结果是:没有读过的占24% ,读过1~3本的占58% ,3本以上的占18%;在对教材的熟悉情况调查中发现:只熟悉所教年级教材的教师比例占到了37.5%。对于“您所教学科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半的教师没有作任何回答,其余的教师作了诸如“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助”、“重视听、说、读、写”、“生动有趣”的回答,可以说,大部分参与调查的教师都没能说出自己所教学科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70%参与调查的教师的年龄都是30多岁,正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教学骨干,他们的学习及研究情况代表学校大多数教师的现状,在我们周围也不乏这样的教师,除了所教学科的教材就不再读任何书籍。
无独有偶,华东师大郭元祥教授在《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中讲到一个案例: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曾经举办过一期长达三个月的中南地区教育局长等教育干部的培训班,为了给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料,学校专门配备了图书资料中心,培训结束后,40个人的培训班中只有4人次到图书资料中心借过书,包括其中一人借阅的是《金瓶梅》。可以看出,教师的学习情况是非常不乐观的。
二、教师做终身学习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做终身的学习者是《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
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终身学习”: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可以说,“做终身学习者”是对教师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孔子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两个主要的品质。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基础和条件。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有知识和能力诲人不倦,否则,诲人不倦就只能是无休无止的唠叨和空洞的说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教师要通过学习来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通过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
2.做终身的学习者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就找不到目标。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的体系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动。如果教师没有系统研读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设计思路,熟悉理解教材,教学中就会出现把握不住教学目标,掌握不好教学内容的“量”和“度”的问题,导致教学低效、重复。
另一方面,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部分,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现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层出不穷,而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的早已老化,有些观点早已过时。如果只是关起教室门来“教教材”,一味地灌输知识点,抓学习成绩,新课程改革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辛苦,不利于减负增效。
三、增强学习意识,多种途径获得专业成长
1.抓住培训机会,通过培训迅速成长
国家为了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大力气。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两项内容,中央财政为此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中央财政拿出如此之大的投入,专门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教育的福音,更是教师的福音!我们看到,一大批农村教师通过“国培计划”迅速成长起来。但是,有的参训教师对培训学习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如果把培训当作休假或者旅游,那么国家花再大的力气组织教师培训也是没有效果或低效的。正如“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引领作用。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外出培训不是比条件,看热闹,走过场。有的教师到先进的学校看到优秀的课例,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学不会”;看到好的活动,认为“我的学校条件差,不会学”。“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要怀一颗向学之心和“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并“学会学习”。我们的学习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照搬,而是理念的学习、思想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是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在“看到的”、“听到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领悟。只有自己“想到”和“悟到”,自己才能“得到”东西。因此,能够有机会培训的教师一定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立足实际,多途径进行专业的提升
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烦琐,压力过大,导致专业发展缺失是大家公认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和研究,充分激发起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让自己在有限的条件内“最大化地获得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很多,可以立足实际,自助学习、相互学习、集中专题学习等。首先是认真地读书。读好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系统地研读教科书,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我们在自己所教授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另外,认真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从中可以及时了解当前教育前沿的一些理论问题,能够引发思考和研究。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研修。网络学习可以解决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开阔自己的视野,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发展的步伐,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素养。可以利用网络与各地的学者专家、同行进行交流,构建一线教师与专家的网络交流的学习模式。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构建校际间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
再次,“实践+反思=成功”。教师要学会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思考,不能把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变成日复一日的“体力活动”,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进行总结,创新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和反思获得提高,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生存之道”、“从业之道”。
“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没有高品位的教育。”“教育无小事,成长无止境”。 丰富的知识学养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要条件,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把自己知识的根扎深,才能结出丰硕的教育教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