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使命 让老书记的精神永存
本文采写的是与史来贺书记一起战斗过几十年的村干部,包括支部副书记、妇女主任和民兵干部。这是中国行政体制中几乎没有级别的官。但他们依然令人感佩、令人崇敬。他们的心胸和视野,早已超越普通的村官。他们在老书记史来贺领导下,为创造刘庄奇迹贡献过智慧和汗水,为史来贺精神的旗帜,编织过金色的丝线……
2013年12月17日晚8点,记者在刘庄村委会,采访了当年与史来贺一起战斗过的三位“老干部”。听说北京记者要采访,老人家非常配合,尽管外面寒风飕飕,从家里到村委会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早早便来到挂有巨幅毛主席画像的会议室。
“谈咱们老史,咋能不去呢?刮风下雪也去!”
三位前辈两前一后,依次在会议室坐下。一位是81岁的夏治香,当年的妇女主任;一位是83岁的刘荣田,当过好多年民兵干部;还有一位73岁的张秀贞,担任过刘庄村党支部副书记。
“要说咱老史,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他的故事太多了,可以写几本书。”夏治香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1951年嫁到刘庄时,很穷。墙上没砖,顶上没瓦,都是土坯房。第二年老史来找我,要我当妇女主任,为群众服务。那时我20岁,解放还不久,妇女的地位虽然提高了,但成天在外面跑,公公婆婆还是不喜欢,丈夫也抵不住妯娌和外人的闲话。老史到我家来做工作,说为大家服务也是干革命,促生产。妇女都不当干部,咋能顶起半边天呢?后来,他培养我,支持我,给我锻炼的机会,使我学了文化,懂得了党的一些政策,为刘庄发展作了一些工作。老史政策吃得透,方向把得准,大伙都服他。他是我们的主心骨、贴心人。
张秀贞老人说:“我是1970年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跟老书记并肩战斗了三十年,直到2000年退休。我的成长完全靠老书记栽培。我感觉,刘庄能有今天的发展,刘庄群众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关键是我们有一个好书记。老书记的高尚品德鼓舞着我们,老书记实事求是、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不管到啥时候都不过时。老书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几十年来,我们刘庄一直是先进村,不管刘庄也好,周边的村也好,只要领会和运用了老书记的精神,走集体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就能发展,就能进步。不光对村集体,对每个家庭和个人也是这样。刘庄360多户就是一个大家庭,老书记就是我们的家长。现在老书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还在。其实,在我们心里,老书记并没有走。每当想起他,就到纪念馆来看看,到他住过的红房子周围走走。从他身上,我们真正感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所以,刘庄人只有一个信仰,就是信仰共产主义,信党不信邪。老书记对党无限忠诚,对群众极端负责任,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老书记的精神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党员,只要诚心诚意为群众谋福利,群众就会拥护。如果以权谋私,胡作非为,嘴里尽说漂亮话,讲大道理,群众是不会买账的。习总书记提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刘庄,就是一个好课堂。
夏治香老人说:五十年来,老史始终坚持不刮风、不跟风,加强调查研究,使各项重大决策符合刘庄实际。农业合作化后期,全国兴起“小社并大社”,老史坚持“一村一社”,在上级不支持、不承认的情况下,保存了当时还很脆弱的集体经济。“大跃进”时期,全国都在放小麦“高产卫星”,要求土地深翻三尺,每亩施农家肥100车,达到亩产15万斤。老史不理睬这种大白天的梦话,只搞了三亩“卫星试验田”,使集体经济没有遭受重大损失。“文革”期间,老史被打成“黑劳模”,刘庄却在他带领下开始发展集体工业。改革开放后,全国农村都在推行承包制,老史认真研究中央政策,不随大溜儿,又唱起了“独角戏”,不仅没有将土地和集体财产分到户,还成立了刘庄农工商联合社,实行了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张秀贞插话道:这可以看出老书记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勇气,看出他对群众的责任感。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他有半点私心,简单地执行上级指示,把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集体财产和那1050亩土地分出去,还有今天的刘庄吗?“肯定没了!”
那时候,老书记沉着冷静,稳住了阵脚,防止了折腾,使刘庄未伤元气,赢得了今日的大好局面。这么多年来,刘庄方向不偏,红旗不倒,核心就在于“遇事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正像老书记所说:“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到啥时候都不能变!”
刘荣田老人感叹,老史非常低调,每次从北京开会回来,他都不声不响,从来不搞什么欢迎会。每年与中央领导的合影,他都珍藏在箱底,一张也不挂,并告诫家人:“甭拿这些照片出去炫耀,甭吓唬老百姓。还是多干些实事、好事。”
刘荣田说,老史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私心,一心想着群众,想着集体。这是他始终有威信和感召力的根本原因。刘庄每户人家,老史谁也不让过不去,谁家有困难了,他都要过去拉一把。他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对全村360多户人家逐个“过电影”,各家日子的好好歹歹都装在他心里。他最牵挂、最体恤的,还是村里的病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到夏天,酷热难当,村民们吃饭都端着碗出来寻荫凉。老史联系陕西厂家,及时为新村每户都装了空调。到了冬季,下雪天冷,老史拿着对讲机,一边通知农场场长,让职工晚点上班、早点下班;一边通知药厂车间主任,提醒工人防寒,披上棉袄。除夕年夜,他总是主动到牛棚马厩值夜班,接替饲养员喂牲畜,好让他们回家吃团圆饺子。
夏治香老人说,村里盖第一批房子时,缺木料。老史家有六棵大榆树,曾有人开价3000元,老史没有卖。那年头,这是很大一笔钱呐,但老史把这六棵大树无偿献给了集体。第一批房建好后,大家让他先搬,老史坚持不动,却让死了丈夫的村民韩玉琴,带着哑巴公公和六岁的孩子,最先告别茅草房,住进了新村。他说:“只要村里还有一户没搬进新房,我就不搬。”六年后,村里房子全部完工,老史一家才和最后一批群众搬进了那栋两层楼的房子。当时,大伙提出给他多分两间会客办公,他一口回绝:“我就和群众一样!”
“老史把为民造福,始终当成自己的义务。”刘荣田回忆:土改那阵子,村民李文魁爱人生病,家里没钱。老史知道后,立即拿出50元,把病人送到医院。由于治疗及时,病人转危为安。李文魁此后逢人就说:“史书记是俺家大恩人,没有他,俺家早就散了。”
有一年夏天,村民马玉峰的妻子杨丽,产后突然大出血。由于血型难配,抢救困难。老史马上派村里的汽车,往医院送了几百个劳力,最后找出两个同血型的村民。等杨丽娘家人赶到医院时,产妇已化险为夷。他们含着热泪说:“多亏嫁到了刘庄!要不就没命了。”
村民刘荣正,得了食道癌。在老史的关怀下,比医生诊断结果多活了一年多。1965年10月,刘荣正临终前,让弟弟把老史叫来。这位与老史一起长大、一起当民兵、搞土改的伙伴,紧紧攥着老史的手说:“托党的福,托你的福,我又多活了这么久。我这几个孩子,要是放在旧社会,不是卖掉,就是饿死。现在,托付给你,我放心,死了也能闭眼了。”随后,刘荣正对大儿子说:“没有共产党,就没咱这一家。我走了以后,你们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史伯伯。长大以后,要听党的话,为集体出力。”
张秀贞说,在老书记的培养和照顾下,刘荣正的五个孩子都长大成人,有出息了。老大在银行工作,老二参军复员后回村,当了造纸厂厂长;老三、老四、老五当了造纸厂和药厂的车间主任、门市部经理。刘荣正的老伴过上了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
喝了一口茶,夏治香老人往笔者跟前凑了凑:“老史是个大孝子,对父母特孝顺。但为了公家的事,他也留下了遗憾。”
原来,老史的父亲去世时,33岁的史来贺正在指挥全村抗灾自救。他不得不推迟安葬日期,后事交给妻子和姐姐料理。他跳进地势低洼的棉田,和大家用盆端、用桶挑,奋战四天四夜,终于排干千亩棉田里的积水,刘庄在大灾之年,棉花获得大丰收。
老史说过:“我和我母亲感情最深。俺娘亲我,我也亲俺娘。”他到北京开会,或是到外地出差,总要给老娘买些好吃的东西。在村里忙一天回家,总是先陪老人说说话。老人有个头疼脑热,他总是亲自背着,送到村里的卫生所。
1976年那年,老史正领着大伙儿建纸厂,93岁的老娘突然病重。老史再次托老伴和姐姐照料老人。老娘病危那天,正是投产试车的关键时刻。老史的女儿来叫,其他村干部多次来催,希望他回家见老娘最后一面。但他一心想着出纸,迟迟不肯离开。凌晨四点左右,老人已经说不出话,女儿再次告急。正在打浆机旁忙活的老史一听,马上泪流满面。
事隔这么多年,连老史本人都过世十载,说到这,张秀贞老人还是眼圈泛红。“最后,试车成功了!当史书记拿着生产出来的第一张纸,连跌带撞地跑回家时,老娘再也没能睁开眼睛。史书记趴在母亲身上,放声大哭。”
“老书记试车时,不是在外地,就在村里啊,只有几百米。他老娘只有他一个儿子,要不是为了刘庄的发展,他能这样吗?谁没有爹娘?一般人谁能做得到?我们共产党人决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但在试车不成功就可能给村里带来重大损失的关头,老书记惦着集体呐。现在村里的老人提起这事,都觉得伤心。老书记为了啥?”
“当时我们都哭了。老刘这个民兵干部也哭了”。夏治香指着对面的“老刘”说。都83了,刘荣田老人并不觉得难为情。
张秀贞说,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刘庄干部群众个个争作贡献,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从1976年到1981年,刘庄人“白天种粮棉,夜间盖楼房”,拆了200多户旧房,盖起1800多间单面双层向阳楼,男女老少投入144万个义务工。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里节省150万元。
孙岩国举例,在门诊大厅扫描支付二维码,输入姓名、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选择诊室,页面将迅速弹出挂号成功信息。就诊后,医嘱的化验采血信息及时“导航”,显示相关科室地点及距离。医生开药次日早晨,提醒服药的信息已发送至患者手机,“想忘记吃药都难”。整个过程,省却了排队挂号、交费的烦恼,也不再受找不到诊室而困扰。“最重要的是开通了住院预交金,一日清单、体验登记和报告书等移动支付项目,医保的二次结算也可顺利实现。”
身为刘庄带头人,老史把大家带富了,自家却并不富裕,有时甚至欠债,还总是出手接济别人。1977年春节,新乡县领导给他家送去90元的救济款。拿着这90元钱,老史盘算了一下村里的困难户,把钱分成三份,每家各30元。有一家拿到钱后,觉得不对劲儿,找人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钱是上边救济史书记的。
这些好事、善事,老史做了不止百件千件,不止十年二十年,他不折不扣地做了半个世纪啊!刘庄的每个家庭、每个村民都得到过他的恩惠,甚至那些外地来刘庄的打工者。老人们说,史来贺是为刘庄人民而活的,刘庄人的富裕和幸福就是他生存的意义。他一生不唯官,不唯上,唯独怕群众。怕什么?怕群众与他生分。每天下班,他随便往路边一坐,不一会儿,村中的男女老少就漫涌而来,围在他身边说说笑笑,好不融洽。这就是他的幸福时光。五十年来,世事沧桑,人们有多少震撼也变得平静如水,村民有多少感动也变得习以为常。但史书记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却与日俱增,大伙服他、爱他、敬他。在刘庄,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刘荣田说他“不容易”!夏治香说他“了不起”!张秀贞说他有“伟大的人格”,是“一个伟大的农民”!
笔者想起了臧克家的著名诗篇《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诗是写鲁迅先生的,但用在史来贺身上,该是多么贴切!半个世纪之中,原来与他齐头比肩的一些农村先进典型,一时有人腾达,一时有人寂灭,一时有人落马,而史来贺成为一个善始善终的楷模,直至为73岁的人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不论是仰慕者、知心者,还是质疑者、反对者,在他的事迹面前,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千万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和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他是一座傲然挺立、流芳百世的丰碑。刘庄因史来贺而名震海内外,史来贺在刘庄擎起了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
担任过副书记的张秀贞总结了史来贺的一生:“老书记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老书记是刘庄的村魂!”
“老书记灵魂不死,精神永存。”
“我们要在有生之年,教育年轻一代,永远不忘党恩,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扬史来贺精神,把刘庄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他得了老书记的“真传”,继承了老书记的品格。
——世领书记有能力,懂科技,会管理,思路清晰,十年来,把刘庄经济又推进了一步,不愧是老书记教育出来的接班人。
——老书记把群众带到富路上。世领书记强调让群众既富裕又幸福。这些年,刘庄的集体福利和老人的退休金不断增加,村里每年还组织大伙到外地旅游、参观。世领书记总是说,老一代为建设刘庄作出了贡献,新一代刘庄人不能忘本。每到重阳节,他不论在哪里出差,都要赶回来跟我们一起过节。现在,群众吃的好,穿的暖,冬不冷,夏不热,住的宽敞明亮,玩的花样繁多,孩子读书不花钱,老人看病有医保。我们像生活在蜜罐子里,乐着呐!
——有这么好的接班人,是刘庄的福气。刘庄的发展道路不能变,老书记这面大旗要永远传下去。
——要是老书记能享受几天这样的日子,该有多好!要是老书记看到刘庄的变化,看到我们这些老伙伴过得这么开心,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