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孟加拉在2000—2010年的减贫成果十分显著。这十年间,除去人口增长,该国贫困人口的下降率达到了26%。在2007和2008年,孟加拉受到了一系列的外部冲击,即便如此,也没有过多地影响其减贫步伐。
严峻挑战下 发展不容小觑
孟加拉国土面积147570平方公里,有1亿6千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过去15年,该国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19%,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率也逐步提升。然而,仍有 53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孟加拉的长期发展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孟加拉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拥有一些客观的致贫因素,比如环境的改变和自然灾害频发(如飓风、洪水)等。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上60%因为飓风导致死亡的事件都发生在孟加拉。另外,近几年孟加拉对于能源、交通、电讯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迅速地增加。然而,由于规划不足、投入不够,导致该国基础设施严重赤字。
国际开发协会自1972年开始支持孟加拉,这也是孟加拉独立的第二年。至此,协会已为该国的政策改革和投资项目提供了超过160亿美元的支持,超过所有孟加拉国外援助的四分之一。这项支持的要素是银行对于健康、教育方面的长期承诺,不仅如此,此项目还帮助支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参与政治对话,从而创造了基础更为广泛的经济增长条件。
协会对于孟加拉的支持包含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以此支持协会运营,从而影响政治辩论,最终达到发展的成果。
近期的千年发展目标评估,孟加拉对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健康和教育的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道路和电的发展),因为,道路的改善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去上学和去就诊时路程所花的时间减少,能够减少运输费用,还可以帮助农村提高非农收入,从而帮助其支付更多诸如此类的服务费用。
成绩斐然 多领域开花
在过去的20年里,孟加拉的贫困人数大幅减少,女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妇女进入社会作为劳动力这一社会转型也较之前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目前,孟加拉制衣业劳动力中有80%为女性。
在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道路上,孟加拉已逐渐走上正轨,婴儿、儿童的死亡率已经达到了千年发展目标,并在教育方面实现了性别平等。总体而言,孟加拉在人类发展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提高经济增长、改善赋权和社会流动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开发协会在孟加拉的援助跨越了不同的领域。通过长期对于教育、卫生、家庭计划以及历代政府的支持,使得该国女童教育和低人口增长率得到很好的平衡。因为女性入学受教育,延长了结婚和生头胎的年龄,也减少了总体的生育率。如今,女童的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8%,女童的中等教育入学率也大为改观,从1991年的110万人上升至如今的600万人。
在过去十年中,协会帮助孟加拉降低了40%的产妇死亡率。如今,有近90%的孟加拉儿童能够接受维他命A的营养补充,超过80%的儿童接种疫苗,这大大地降低了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
协会还改善了该国21个区域的农村连接状况,帮助提高、保持超过2500公里的农村公路。孟加拉发展研究学院的研究显示,妇女的就业率上升了50%,农民的非农资产份额从20%提升至50%,并且同区域内的贫困降低率也达到了50%。
减贫成果 获世行称赞
联合国2013年发表的“孟加拉贫困评估报告”称,根据千年发展目标的规划,孟加拉在2013年的扶贫事业中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报告表示,孟加拉在2000-2010年间的减贫工作与劳动收入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劳动收入都是高收入和低贫困率的首要决定因素。人口出生率在过去稳定下降,这产生了较低的抚养比率以及实现了更多的人均收入。在20世纪下半叶,农村人口的收入发生了实质性的增长,与此相对,城市人口的收入增长则略显平淡。
该报告显示,孟加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已经降至1990年水平的57%。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孟加拉的既定目标是到2015年,将国内贫困人口数量降至总人口的29.5%之内。据孟加拉统计局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占全国人口总数31.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有17.6%的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而在2000年,孟加拉贫困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48.9%,其中34.3%的人处于极度贫困水平。2000-2010年期间,孟加拉政府通过提高工资水平、降低人口增长、促进就业等措施,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平均每年帮助180万人摆脱了极度贫困的境况。
孟加拉前财政顾问米尔扎指出,近几年孟加拉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一直保持在6%的水平,这有力地保证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世界银行驻达卡(孟加拉首都)办公室官员则表示,孟加拉政府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是减少贫困的关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