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飞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注重诵读,教师要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文在介绍诵读法相关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给出诵读法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字: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诵读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75-01
1.诵读法的合理性
诵读作为千百年来汉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能被人们一直采用,是有其原因的。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而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诵读。首先,在教学中,诵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而朗读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一篇诗文,毫无表情地读与声情并茂地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者的感受和影响也是完全不同的。况且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和强烈的音乐美。这种美若经过朗读者主观情感积极的投入,就可以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人们欣赏到这种极致的美时,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这种赞叹正是作品的乐感美与读者情感美和谐融合再创造的结晶。诵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先由教师范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反复诵读,抓住词语"轻轻地、作别、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青荇、水草、挥手",使这种感性认识得到升华,于是便获得了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惜别之情。这种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一份共鸣,一次享受,就像欣赏三维立体画一样逐步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鉴赏文学的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
2.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2.1 讲究方法。诵读作为一种求知的方法,是大有学问的。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一、尊重规律,强化记忆。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相结合,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相结合。既要从被动的呆读死记转变为主动的理解记忆,又要在反复中求得记得牢靠;既要善于从整体出发,又要善于化整为零。二、反复咏诵,以声求气。准确把握诗文韵律美,读出节奏的快慢急缓,想韵角的铿锵激越,在美的韵律中品味,在品味中产生顿悟,在顿悟中升华情感。三、展开想象,置身其境。如背《敕勒歌》,让学生边诵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出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听到了风声、草响、羊咩、马嘶,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草原自然风光的辽阔壮美;再如背诸葛亮的《出师表》,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而让学生从复背中体会到古代著名人物的忠心之美。四、口到心到,心到为上。学生诵读时最易犯有口无心的弊病,花去很多时间,但效果极差。要让学生懂得只有心到,才能在短时间内背会更多东西。
2.2 培养习惯。一种良好习惯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用,一种坏习惯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累。 在语文学习中我一直以为习惯比方法更为重要,语文学不好很多情况都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诵读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一、聚精会神,心不旁骛。古人诵读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专注程度令人叹服。要求学生聚精会神,目不斜视,只专注于记忆,专注于理解课文。这样做,不仅诵读的效果好,而且效率也提高了。二、加强晨诵,日积月累。每天背一点,不求多,只求记得牢靠,一年下来背会的东西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量。
2.3 开展各项以"读"为主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在引发、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保持学习积极性中起着极大作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道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除了课堂培养,我还通过举办一些以"读"为主的课外活动来培养、激发。如举行一些诵读比赛、背诵比赛、读书主题会、答记者问活动等等。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有人物活动,有故事情节。学习这类课文,我就把阅读与小型表演结合起来。有的先讲读后表演,有的边讲读边表演。表演时,学生将所理解的人物形象、事件过程再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课时,考虑到这篇课文的特点:通过精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我先按角色的多少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分角色朗读,便于相互竞赛,并适时地进行指点,使学生的朗诵能尽量表现人物性格。后来,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就把它排成一幕小型话剧。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排演同一课本剧。学生们坐在一起,根据课本内容,讨论各自担当的角色。他们需要根据基本主题、情节,适当地加上过渡性的语言、动作或铺垫性的情节,力求准确表现出所扮演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讲读时教师点拨明晰的地方,在排练中起了指导作用,理解不深的地方,通过反复体会、练习,也加深了认识。 语文活动,有助于学生将自己平常养成的能力全面地发挥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表演机会,并通过竞赛形式,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就达到了以诵读为主线,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3.结论
综上所述,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文感、情感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更追求教学的过程美,更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追求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加强诵读教学意义重大。笔者坚信,在无数语文教学同行的不懈努力中,语文课堂上响亮的琅琅读书声,一定会是现代语文教学最美丽的赞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