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卫玉丹
既是二十多年的金融干部,又曾是热情干练的老团干和青年工作者,宋宏谋沉稳儒雅。1月25日,全国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午的议程一结束,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的宋宏谋接受了记者两个小时的采访。
从走上工作岗位到现在,21年的时间,宋宏谋从小伙子开始,他成长的每一步,都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节拍,并且总是身处最前沿。他说,能亲历这些,自己很幸运,这是时代的赐予。
金融改革潮头的年轻人
1993年,宋宏谋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本科毕业。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研究室政策研究处。那年,宋宏谋21岁。
当时正值金融改革的发端,国家提出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年轻的宋宏谋身在政策研究处,对金融企业的改革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研究,对他是很好的学习经历。
在农行总行工作的一年里,他去过山西、四川、福建调研,了解了当年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对农行系统和农村金融有了些比较深刻的了解。
1994年,国家正式开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并于当年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意图,是农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而农发行则是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全为三农服务。宋宏谋报名到农业发展银行工作。
这一去就是六年。头三年,宋宏谋在农发行办公室研究处,后三年在办公室秘书处。
学农业经济的宋宏谋,对自己能在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工作感到很庆幸。这几年,尽管没有在直接的业务部门工作过,但他对全行的金融管理和改革发展,通过文字综合、办公行政、值班秘书等角度有了直接的了解,也参与到了农发行乃至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
农发行在政策性金融上延续了之前农行大量的金融业务。宋宏谋眼见了改革过程中国家在粮油棉收购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最低收购保护价、不打“白条”、保护农民利益等等。
1998年到1999年,宋宏谋随同农发行领导去新疆、东三省、山东、浙江等地。通过深入农户、粮库、棉花收购站等最基层的现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粮食安全对国家的特殊重要意义。他说,“农发行的员工,都是脚上带着泥土的。”收购季节,他看到顶天的玉米,到大田里看到了连天的棉花。他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跟国家大计和老百姓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对农民,要防止谷贱伤农;对市民,还要防止餐桌上的菜、米价格上涨太快。
那些年,年轻的宋宏谋还直接参与到了一项关于中国农业支持与保护的重大课题组。在这个研究组,他和中央政研室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一起工作,并撰写课题中农村金融领域的文稿。说起这个经历,宋宏谋很自豪。当年许多老同志对三农饱含深情的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后来,他还参加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多个部委共同搞的一个关于中国农村资金整合使用的课题,课题研究组长是现在中农办陈锡文主任。在陈锡文和博导韩俊的鼓励下,宋宏谋在课题组承担了一个“中国农村资金外流研究分析报告”的子课题。
1999年,宋宏谋考上了社科院的博士生。导师是我国三农问题专家、当时社科院农发所副所长韩俊,现在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在韩俊的悉心指导下,宋宏谋把建国以来的整个农村金融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研究,出版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过去的艰难都是今天的收获
2000年6月份,宋宏谋到了中央金融工委监事会工作部,也就是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办公室工作。此后三年间,他对当时的20多家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改革发展都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中国的整个金融体制的了解也更加宏观。而且,当时工作内容既有银行也有证券以及保险。比如说寿险公司的“利差损”等这样的概念,宋宏谋在这三年里都有了学习了解。
宋宏谋这三年里的收获不仅如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毕业。2002年8月份,他又到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更可喜的是,2000年女儿如意出生,这是巨大的人生喜悦。
宋宏谋说,现在想想,无论是工作、学习、家庭等,那些年确实是有很多困难。2000年的时候,他的收入只有2000来元,而孩子的奶粉、尿布等,每月就要支出千把元左右。此外,除了工作他还要读书、还房贷。“但咬着牙,这都挺过来了。”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宋宏谋开始了在银监会工作的九年半。他说,特别是从2003年5月一直到2010年底,这七年多的时间,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非常大,可以用“艰难”两个字形容,但人生非常充实。
那时,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现在回头想想,更多是欣慰。因为他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开放、稳定等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从2003年5月8号开始,宋宏谋在银监会办公厅33号院值班室工作。那时候,银监会刚成立,加班加点很正常。他所做的事情也特别琐碎,就是接听值班电话、文件收发,领导批示的登汇,以及会议的组织,有的时候临时接待信访等。这两年里,他的工作状态都是在楼里楼外一路小跑,高节奏、高效率、高度紧张。
2005年6月份,宋宏谋成为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秘书。面对这个担子,宋宏谋当时更多的是惶恐,甚至起初一点儿都不自信。这个岗位的工作一干就是五年多。这五年多里,宋宏谋还担任了4年多的银监会党委秘书,他经常很早到单位,很晚离开;更重要的是,这期间他直接见证了中国银行业和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也参与到了一些重大的课题组,在大局方面,政治意识、宏观意识方面,有了很好的锻炼。
当年,大家都知道国有银行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银行业监管在中国专设一个机构也是新生事物,大家都勤勤恳恳。
在银监会办公厅的几年里,他很多时候工作能做到忘我。他还记得,银监会第一份年报付印前的5.1假期,他带着年报文稿陪孩子去玉渊潭公园看樱花。坐在石凳子上,小孩就在边上跑,不管周围怎么闹腾,他都心无旁骛,把稿子一页页给看完。endprint
宋宏谋说,在银监会的九年半,回头再看则很喜悦,也是一种磨练。他特别高兴的一点,不管是老领导,还是银监会各位同事,以及各省银监局的同事,乃至金融系统的老领导、专家,还有中央、国务院和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保监会、团中央等部委的同志,他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结下了深情厚谊。
2010年7月,宋宏谋转岗到银监会团委副书记。2010年8月,他成为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和金融界别副秘书长;10月开始了在北京大学的科研学习。2011年3月成为银监会团委书记,同时作为主要负责人,履行中央金融团工委书记和全国金融系统青联主席的职责。2011年9月,经团中央和全国青联批准,他以全国金融青联主席身份,率全国青联代表团成功访问美国。
宋宏谋说,自己在团委的两年又是一番经历。“我特别热爱这个岗位。”他说,自己在金融团工委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把中央金融团工委的工作机制激活了,同时成立了14个工作委员会,金融团工委和银监会团委开展了很多创建活动。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全国金融青联换届工作。
在新疆的收获沉甸甸
2012年8月,经银监会党委推荐、中组部统筹、新疆自治区党委任命,宋宏谋作为第三批中央和地方双向交流任职干部,交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工作办公室任党组副书记、主任。之后,他珍惜干事创业的大好机遇,角色转变迅速,赴地州(县、市)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阻碍新疆金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带领团队充分发挥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参谋助手作用。
2013年3月,宋宏谋接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开始党政一肩挑。面对巨大工作压力,他迎难而上,在全面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和机关自身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组织建设,协调加快本地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他带领全办同志,和新疆金融系统共同努力,紧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研究新疆金融发展顶层设计,扎扎实实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新疆金融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宋宏谋说,到了新疆,当你站在边境线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边境线以内是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尽管离首都北京很远,但是对国家的崇敬之情就会沸腾,爱国情怀就会特别浓烈。
过去,宋宏谋的工作长期在北京中央部委且偏银行业,而现在则更接“地气”了,对国情、民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工作服务领域涵盖银行、证券、保险,还有VC、PE等,这是完整的大金融。同时,在作为部门党政一把手的这一年多里,从领导力角度来看,宋宏谋的组织领导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他说,新疆对我的历练很全面,收获是沉甸甸的。
宋宏谋老家在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和会宁县交界的农村。正如“儿不嫌母丑”,他对故乡的感情是很深的,一直到现在,他还做梦在故乡的土地上奔跑。
宋宏谋说,小时候生活虽很艰苦,但也很幸福。母亲是农民,父亲是供销社干部。他还记得,1983年前后,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特别是西北绿化祖国,在父亲的坚持下,家里承包了一块地种杨树苗,当年就赚了三四千块钱。1984、1985年开始大面积种树种苗,1985年就成了万元户,母亲也因此成了白银市的人大代表。
回顾21年的工作经历,宋宏谋说,他有自己的坚守,第一是诚信;第二是正直;第三是担当;第四是感恩;第五是友善;第六是坚持学习。
他说,作为党员、青联委员、国家公职人员,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给我们提出了重大的课题,青年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都要进一步增强。实现伟大祖国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志向看起来很高远,但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息息相关,“中国梦”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汇聚我们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他说,特别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和亲朋好友多年来的关心和指导;也特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与岳父母的恩情,感谢妻子和女儿的鼓励与支持。
他还说,做工作,有时候就是需要豪情万丈。新疆离家很远,有时候因为儿女情长比较煎熬,这时候就要靠担当意识、进取意识和忧患意识,驱使着自己尽一个党员、青联委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责任。他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责任编辑 李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