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在特区深圳被问到了一个中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何以保持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速度?皮萨里德斯的回答并没有循着提问者的逻辑运行。他说,即使像美国这样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其增长速度也只是在2.5%左右徘徊。中国也一样,并不需要像过去三十多年一样的高速度。
12月,曾任瑞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的托斯滕?佩尔松教授在北京发表公开演讲时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在35年时间里,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家能力也不断地增强。对于这个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的国度的未来,佩尔松认为未来的改革将有助于中国从中等收入陷阱中脱身。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近日更是直言 “中国的潜力非常大”,他具体阐释称中国潜力的发掘,将依赖于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
三位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精英,在几乎同一时段剖析中国过去发展的路径,以及探寻中国未来的可能。他们的共识是,在破除当下发展中的难题之后,中国将取得让世界更为瞩目的成绩。
很多人会问,他们为什么看好中国?
关注国际舆论的人大都了解,包含前提与条件、现实与潜力、未来与憧憬在内的中国图景,纷纷在政商学各界人士的口中娓娓道来,而原因无外乎是“中国需要世界,世界同样需要中国”的大前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对于世界应对危机和寻求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对中国的未来寄予厚望。皮萨里德斯口中的“转型”,佩尔松所建言的继续改革,以及骆家辉所认为的法制化进程的实现,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未来继续发展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当下中国需要解决的难题。
事实上,中国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掣肘,只有中国自己最了解。最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重要《决定》。《决定》中,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等在内的一揽子全面改革方案得以确立。
走过三十五年的改革历程之后,全面改革的思路与实践呈接力的态势,为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再次起程。过去三十五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改革才是解决一切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良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