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少奇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4-02-26 15:38梁向阳
红广角 2014年2期
关键词:群众观当代意义群众路线

梁向阳

【摘 要】刘少奇的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础上,在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提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伟大成果。刘少奇的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添了新的科学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独特贡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学习和研究刘少奇的群众观,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对党依靠和领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刘少奇;群众观;群众路线;当代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刘少奇在长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形成了刘少奇的群众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不仅极大地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且对当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刘少奇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刘少奇的群众观是从继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而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在创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并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不同角度论述了对待人民群众的看法和基本态度。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以及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观点等思想,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内容。这些思想被列宁、斯大林加以继承,他们结合其革命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提出了“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的思想,认为“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①阐发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意义,强调要“争取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否则,社会主义事业“是不能想象的”;②指出党和政府的领导者“要向群众学习”,“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③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提高群众觉悟;等等。这些论述都是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贡献。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刘少奇自然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群众观的上述思想。另外,也要看到,刘少奇群众观的形成也受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尤其是李大钊的影响。在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和观察中国的命运,思考如何唤起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他认为,民众是永久的胜利者,“民众的势力,是现代社会上一切构造的唯一的基础。”④他强调要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唤起广大工农群众,引导他们自觉地投入到革命中来,以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这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双向需求的思想,被刘少奇所继承和发展。

(二)刘少奇的群众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刘少奇的群众观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回答和解决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党群关系在内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与毛泽东同时代的革命者,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群众观的探索,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1926年5月在《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与职工运动方针》中,刘少奇指出:“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领导地位,是确凿不移的”,“农民为国民革命之重要势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①在这篇文章中,刘少奇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群众运动在革命中的作用,明确提出,要注意工人群众“经济上之利益”,②并以此作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

随着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深入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反思政策路线的角度出发,对多年来的群众运动和群众工作进行了总结与思考,认识到依靠人民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战斗在工人运动和群众工作第一线的刘少奇适时提出了“领导群众的艺术”的思想。通过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探索,刘少奇在《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论共产党员修养》、《论抗日民主政权》、《论党内斗争》、《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等文章和讲话中,对如何处理党同群众的关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哲学上的论证,进而在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即《论党》)中首次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信任群众,向人民群学习”,成为刘少奇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至此,以中国革命实践为基础,刘少奇的群众观在理论上已经成熟,并在实践中全面展开。随着实践的深入,刘少奇在后来的《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结论》、《对华北地区记者团的谈话》等文章和讲话中充分阐发了这一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进一步推动了刘少奇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1962年,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再次精辟地概括和阐发了“什么是群众路线”问题。由此看来,日益深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刘少奇群众观形成并逐渐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刘少奇群众观的基本内容和鲜明特点

(一)刘少奇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1.群众观点。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将党的群众观点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刘少奇认为: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因此,“凡是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而损害人民利益的观点,都是错误的”。③他要求我们的一切党员和干部都要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2)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刘少奇强调,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他认为:“对人民负责,就要在客观上使人民因为我们的服务而获得益处,获得解放”。因此,“凡属于是我们提出的任务、政策与工作作风,都应该是正确的,这样才于人民有利”。④他告诫党内同志,在人民面前,一切都不应采取轻率态度,而应采取严肃的负责任的态度,只有对人民群众负责,才算是尽了最后与最大的责任。(3)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刘少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人民群众自己的解放,只有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斗争,自己起来争取,才能获得,才能保持与巩固”。⑤他反对任何代替群众斗争的观点,强调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导向,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①(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刘少奇认为,要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因为“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群众的创造力是最伟大的”。②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意见和经验集中起来,才能对群众实行正确的领导。

2.群众路线。刘少奇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点进行了精辟概括和阐述:“什么是群众路线?概括地说,群众路线的基本点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刘少奇还把群众路线提到党的生命线高度,即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首先,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刘少奇特别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离开群众路线,党的政治、组织、军事及其一切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路线”。④其次,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路线。刘少奇指出:“不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而且我们党的组织路线,都应该是正确地从群众中来的路线,又正确地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而“所谓的组织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⑤再次,群众路线与思想路线紧密联系着。刘少奇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求是”。⑥

3.工作方法。刘少奇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提出了一整套如何处理群众工作的思想和方法。

(1)正确处理群众内部关系。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实现各阶级的联合。刘少奇结合中国的实际,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一定要社会各阶级民众一致来参加,建立各阶级的联合战线,才能成功,”⑦ 而在各个革命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最富于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能领导一切民众向帝国主义与军阀进攻”。⑧二是调节不同群众的利益。刘少奇在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众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提出要兼顾和调节不同的利益,以满足各个时期不同群众的具体要求。他多次指出要改善工人生活,救济失业工人,使工人组织起来,以发展工业生产;要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提出了要合理调节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要调节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三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刘少奇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一种可以和解也应该调和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和风细雨”的、“小民主”的、“小小民主”的办法,“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来解决”。⑨

(2)关于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刘少奇认为,中国共产党既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又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因此,他特别指出:“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务多高,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⑩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刘少奇明确指出:我们党必须“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和群众密切联系,而且不断地巩固扩大这种联系”。否则,“就要发生危险,就会像安泰一样被人扼死”。刘少奇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必须同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准则。刘少奇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的一切纲领与政策,不论是怎样正确,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直接拥护和坚持到底的斗争,都是无法实现的。”党员和干部只有代表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四是反对各种不良倾向。刘少奇明确指出,要真正的、更好的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就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他指出:“我们要领导群众前进,但是不要命令主义。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但是不要尾巴主义。”① 刘少奇反对任何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的工作作风和方法。

(二)刘少奇群众观的鲜明特点

1.科学性——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脉相承。首先,哲学基础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宣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刘少奇的群众观首先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群众观的基本目标,自己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其次,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刘少奇的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态度,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和请教,才能真正地深入到实践中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集中体现。再次,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乃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刘少奇一生则致力于为实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不懈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实践性——注重调查研究。刘少奇的群众观是与其调查研究思想紧密结合的。调查研究是刘少奇实行群众路线的主要方法。刘少奇始终认为,要真切了解掌握实际,就必须注重对“实际情形的观察”,“采取许多真实的材料,切实到群众中去了解各部分群众的生活与情绪”。③他主张从现实中求出事物的规律,从实事中去“求是”,而不是从历史类比中去“求是”。

3.关联性——结合党的建设。刘少奇在阐述其群众观时一直与党的建设理论紧密相联系。他明确指出,“正确建立党和群众的关系”,是取得革命领导权的关键。④刘少奇从党群关系的角度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作了阐述。一是在思想建设上,他强调共产党员要从思想上入党,要加强共产党员修养,“始终保持自己纯洁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品质”;⑤二是在组织建设上,刘少奇提出要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作为干部路线的标准之一;三是在党的作风上,刘少奇认为党风是否优良的问题是能否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问题,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提倡要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以克服出现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

三、刘少奇群众观的当代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刘少奇在继承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宝库。他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要领导工人阶级,强调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联合的思想,并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提出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历史阶段,为了共同的目标可以“与资产阶级合作”。⑥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观点,进一步明确了群众在不同实践领域的历史作用,并据此提出了要相信和依靠群众的思想。在强调相信和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同时,他还创造性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领导群众的工作方法,指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且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把执行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实行党内的群众路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宝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少奇的群众观是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弥足珍贵的共同财富。可以说,在如何认识和对待人民群众方面,刘少奇为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表率。刘少奇群众观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精神实质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思想上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也在实践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的群众思想理论就是对刘少奇群众观的相关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在刘少奇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胡锦涛提出并强调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其中同样贯穿着刘少奇群众观的思想。

第三,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对以往剥削阶级群众观的价值颠覆,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正确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关系到执政党执政之基的稳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力量的强弱,而刘少奇群众观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使它具有超时空的价值,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接受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重要的启示。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真正确立和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不能不学习、研究刘少奇的群众观。

第四,有力地推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形成并逐渐完善于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刘少奇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化为科学、系统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被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极大的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刘少奇群众观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刘少奇群众观在较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指导原则,成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基础,它仍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生着直接的巨大影响。学习、坚持和发展刘少奇的群众观,将使我们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副处长)

①《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69页。

②《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18页。

③《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

④《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9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48页、349页。

④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49页。

⑤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51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52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53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0-401页。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92页。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48页。

⑥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07页。

⑦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页。

⑧《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页。

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00-302页。

⑩《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01页。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97页。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51页。

①刘少奇:《论党》,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62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1页。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第60页。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03页。

⑥《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页。

猜你喜欢
群众观当代意义群众路线
领导干部如何锤炼过硬作风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研究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毛泽东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