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慧
“诗意的人生”是人们对于有着个体生活情趣和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生的描摹,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美的点缀,个体精神境界水准大幅提升。在高中教育阶段,要注重“诗性美”的存在价值,将语文课堂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在“诗”的国度里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情趣。
一、在诗意中感受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满写实意义的《诗经》到散发浪漫主义气息的《离骚》,再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现代诗,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值得后人所细细品味的。唐朝是我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和洒脱,也可以在“诗圣”杜甫的忧思之中体味爱国的赤诚;宋朝时期以词为题材的文化形式开始达到辉煌时期,家喻户晓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和爱国词人辛弃疾,用生命见证了词的发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课外诗歌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沉浸在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之中,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义是蕴含在诗篇中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诗歌语言精炼,它是作者观眼前之景,抒内心之感慨的表现形式。语文教材之中所收录的诗歌类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学生的审美追求,向其传达一种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践行“中国梦”需要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学观,强大的正能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味诗词中所散发的爱国情怀,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以审美情趣的提升,促习作素材积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内容充实程度以及框架结构之外,一个重要的评阅点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诗”入文,正如美人发髻恰到好处的一枝发簪,能够给评阅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的美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准。同时,学生在品读诗句的时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语言,也可以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的情操,这种熏陶自然会成为学生构建自我审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诗性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侧重诵读,感悟诗歌语言
将诗性之美迁移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构建之中,可以将重视诵读练习作为一个切入口。本身语文教学就是一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科,而诗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的文字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诵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食指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时期,作者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复诵读到“相信未来”的时候,声音应洪亮、铿锵,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歌颂。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便能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和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体味古诗之美
古典诗词当中,创作者将自身或喜、或忧的情感,依托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之美,就需要让其挖掘出诗词意象,感受美化的诗词魅力。一轮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种相思之情;一株腊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临寒的傲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畅想巨浪拍岸的气势。学生通过把握词句意象,不仅仅激发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美的一种追寻。
(三)品味情感,升华道德品质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酝酿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为教授主体,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向上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的升华其道德素养。比如,学生在品读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以及情感饱满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词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间,体会其旷达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字里行间,升华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师生通过互读互评的环节,来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传达的正能量,从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精选词句,提高习作文采
将诗性之美转换为自身的财富,提升自身的审美认知,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积跬步”才有“至千里”的可能。对于高中生而言,即将面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应试教育阶段,众多高校还是要看综合文化成绩最为遴选学生的标准,因此重视语文成绩,尤其重视占据语文试卷很大分值的作文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准备“札记本”,将平时看到的诗句之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录,进行分类积累,从而提升其行文水平。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积淀丰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对诗歌文化的了解,充分的诵读和积累,使诗歌成为培养审美感知的有效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