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与流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可结合性研究

2014-02-26 01:11王瑞昌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建构主义

王瑞昌

摘 要 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论述,介绍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的特点及其社会教育形式,对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可结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教育案例进一步说明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流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

关键词 建构主义;流动博物馆;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15-03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主要的职能包括收藏、研究和教育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博物馆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一项重要职能。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则把本馆的职能标志画在馆徽上——“Education(教育)、Expedition(探索)、Research(研究)”[1],突出了教育在博物馆职能中的地位。在现实博物馆工作中,各式各样的服务于教育职能的宣教活动层出不穷,其中流动的博物馆外出展览则是一种创新形式,它是在传统的博物馆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一种可移动的、浓缩的、灵活的博物馆展览及社会教育形式。在流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如何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来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流动展览的教育职能,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源自教育学,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地扮演支持者的角色[2],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学生观与教师观、学习环境观及相应的教学观与教学模式等。

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假说或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应该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教育者的支持、帮助、引导下利用自身原有的经验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其主要经过同化、顺化、平衡等过程。

建构主义学生观与教师观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学习者的支持者、引导者,学习者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经验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整合与建构。教育者不再是教育权威的象征,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材料和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习者个体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观 一个有效的教育学习活动需要学习环境的支持,学习者能够利用环境中提供的信息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方面。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不是将外部学习的知识强加给学习者的,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学习者的原有经验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学的社会性与情境性。与之相对应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

2 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教育特点及形式

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博物馆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的要求,四川博物院在全国率先打造了服务“三区一基层”的博物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自2009年11月成立至今,深入贯彻“文化三贴近”方针,把文化带到“三区一基层”。截至2013年11月,“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已赴四川各地展览54次,全力开展关爱特殊群体,走进部队、企业、灾区等主题活动,接待观众超过100余万人次。

流动博物馆是四川博物院的常设机构,在日常的外出展览活动中文物展示车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沃尔沃大型文物展示车一辆,福田厢式轻卡四辆;主要的展览形式有文物展示、讲座,书画家现场作画、拓片,文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文物展示以实物和多媒体形式呈现,让观众在能接触文物实物的同时拥有视觉上的享受。现场作画、拓片及文博知识竞赛则是一系列参与性极强的互动活动,增长了参观者的文博知识。

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宣教展览活动在继承了一般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相应的特点,它是一个浓缩型的博物馆,是可以移动的博物馆,是搭载在流动展览车上的博物馆,可以深入基层,为基层群众带去丰富的文化大餐,这样的展览宣教活动具有浓缩性。另外,流动博物馆还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所到之处可以根据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展览内容,可以使参观者结合本地文化风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更多的精神文化信息。同时,促进性也是流动博物馆展览的一大特点。流动博物馆深入四川地区的各个角落,同当地文物文化系统和相关单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巴蜀文明的传承,有利于四川各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流动博物馆依靠创新的形式,利用便捷的交通,采用巡展的方式辅之观众的互动,对推动基层文化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 建构主义应用于流动博物馆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分析

必要性研究

1)流动博物馆宣教活动促进参观者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是一个主动积极认知过程,它提倡发现学习,通过教育者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学习者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主动建构学习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建构后的新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学习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也得到加强。

流动博物馆的大型文物展示车车内文物展示环境是教育者依靠一定的教育目的特别设定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依照不同阶段参观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灵活设置,环境中教育者同时提供了文字、拓片、视频及实物等丰富的学习条件。流动博物馆室外教育活动,如拓片、书画、知识竞赛等培养了学生自学、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参观者个人身心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流动博物馆展览是一种创新的宣教形式。博物馆社会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标准不一,流动展览的形式也不断出现,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发现更多的流动展览的宣教工作流于形式,忽略了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的有意义建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流动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为流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参观者的主动探究学习及博物馆教育者宣教的教学设计能力,增强了博物馆流动展览形式下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流动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以人为本”的体现。流动博物馆所到之处的博物馆学习者即参观者是多元的、随机的,他们的学习背景、学习动机等心理机制不尽相同。博物馆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环境,参观者不喜欢更多的被约束,对情感的依赖性强,学习方法也更加灵活。基于博物馆教育的特殊性,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在进行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时刻遵循“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从观众的情感出发,针对不同的参观群体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提供不同的学习条件并对积极的学习给予反馈与评价,促进参观者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

适用性研究 流动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体现,这样的教育活动应该在一定教育教学模式指导下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流动博物馆教育是不同的学习者(观众)在教育者(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流动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互动活动、讲座报告等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建构出教育活动目的和意义的不同理解。在流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实践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观,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情景必须是以参与活动的观众为中心,通过观众们彼此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流动博物馆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情景下的教学活动,即“情景教学”。情景教学主要包括情景创设、问题确立、自主与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情景教学”模式与流动博物馆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

1)情景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创设了不同的教育情景。文物展示车内展示面积达到40余平方米,可以将文物以实物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可以当作小型教室,以讲座和报告的形式开设相应课程,创设了学习文物文化知识的真实课题情景。同时,展示车外的拓片、书画等互动活动鼓励观众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情景的真实性。

2)问题确立。多数参观者对于文博知识了解比较少,导致参观过程中观众们的问题比较多。流动博物馆在创设情景后,针对不同参观者的学习背景和特点,设置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不同真实问题并提供线索,让观众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中了解、解决这些问题。

3)自主和协作学习。在流动博物馆整个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为观众提供问题的线索和有关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实物讲解、互动活动操作方法等内容,鼓励观众独立探索,在遇到问题困难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参观者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

4)评价。一个良好的教育活动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评价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性评价,一种是客观性评价。对于随机参观的观众在参与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只是随机观察参观者的行为及其表现,作出相应记录并给予及时反馈,即主观性的评价。对于特定的教育参观群体,教育工作者设计了一定的客观测试题目,通过参观群体对于测试题目的回答、理解程度来了解其学习的程度与效果,作出客观性的评价,最后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4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教育案例研究

教育活动名称:“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赴安仁博物馆小镇展览

教育活动地点:成都市大邑安仁博物馆小镇广场

教育活动对象:安仁中学部分学生

教育活动目标:充分利用流动博物馆提供的46件青铜器文物及多媒体展示内容了解巴蜀部分地区出土的相关青铜器特点;通过参与拓片及书画等互动活动学会制作拓片(汉代画像砖三块)的主要技术要领;了解国画及我国书法的有关知识;提高学习者文物保护意识。

教育活动过程:

1)学生明确学习主题及任务。明确学习主题为“了解巴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学习任务由流动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设计,以任务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2)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分组探索和学习。学生自由结合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选出小组组长以方便后期教育活动的组织。

3)学生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学生开始自主探索与学习,对于不了解的知识和问题可以同工作人员和组内同学交流,这个阶段教育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指导。

4)小组内讨论与小组间交流、分享。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每组选出的组长对本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以根据汇报提问。这个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给予及时补充和纠正。

5)评价与反馈。组织学生参加A&B知识竞答活动,学生根据刚刚学习到的知识答题,通过答题巩固已学知识,并获取新的知识。在这个互动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品鼓励。最后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一定的测验(客观题为主),通过客观测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本教育案例将建构主义部分理论运用到博物馆教育实践中,包括情景创设、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在本次活动中,安仁中学的学生踊跃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可以看出依据建构主义设计的本教育实践活动是成功的。

5 总结

时代在进步,博物馆事业在发展,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流动博物馆进基层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体现,更是一种创新的社教方式。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流动博物馆社教活动,对有效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提高参观者对博物馆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同时应该认识到建构主义理论并不是完美的,也有自身的不足,如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等,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充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积极因素来指导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通过长期实践证明,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流动博物馆的社教工作,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建構主義_(學習理論).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