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拓+赵新
[摘 要] 本文基于全面分析《夜宴》与名著《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精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研究目的,通过对电影《夜宴》与世界著名戏剧创作者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共同之处比较之后,着重分析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各自特点,希望为相关学者从事文学作品研究、提高不同作品间的对比分析能力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夜宴》;《哈姆雷特》;共同点;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为了加深广大读者对于《夜宴》《哈姆雷特》两部作品的理解,笔者在简单分析两部作品在剧情设置、人物塑造的共同之处后,着重分析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之处,将凸显两部作品的各自特点看做是本文的核心与关键。
一、电影《夜宴》与名著《哈姆雷特》的共同点分析 如果说《夜宴》剧情展开过程中没有一点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的影子,恐怕所有人都会将这句话看做是一个笑话。事实上,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冯小刚本人,都必须承认《夜宴》的创作蓝本是存在于《哈姆雷特》这部鸿篇巨制中的。单从形式上,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很直接看出,《夜宴》与莎翁作品《哈姆雷特》一脉相承的创作关系:第一,从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剧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夜宴》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可以说完全就是对原著《哈姆雷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再现。举例说明,电影中皇子无鸾完全与名著作品中的王子哈姆雷特相对应,电影中出现的皇上厉帝也和原著中的克劳狄斯吻合,电影中的婉后其实就是原著中的乔特鲁德再现,电影中的青女和奥菲莉娅相互对应,电影中的殷隼与原著中莱欧提斯相互呼应,不单单是活跃在剧情中的“活着的人物”,在剧作中连无辜被害而出现的冤魂出现方式都如出一辙。第二,在电影故事中,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以及表面剧情发展线索上,《夜宴》也可以看做是对《哈姆雷特》剧情的完全克隆再现。在本部影片中,故事是沿着皇上忽然死亡——太子得到急召回宫——发现自己的母后已经改嫁——双方互相试探——“戏中戏”精彩上演——谋害设计以及反谋害的斗智斗勇——对真实的自己进行伪装——毒计设下圈套—开展——系列复仇行动——故事结尾,血溅皇宫。特别是在影片中,“戏中戏”这一段情节,几乎就是对《哈姆雷特》的完全忠实再现。最后,在对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故事展开情节元素的使用上,电影《夜宴》有着十分明显的借用痕迹,在整个故事中,电影中复仇环节所涉及的谋杀、权术以及充斥在其间的阴谋、暴力、爱情、毒酒以及各种斗殴,全部都是对原著的“抄袭”。
正是基于以上三方面随处可见的莎士比亚经典《哈姆雷特》痕迹,广大观众在初步接触作品的时候,就可以得出这是一部照搬经典的结论。也是因为在影片结构上的“硬伤”,《夜宴》在观众观影后调查中,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对演员造型、流光溢彩的取景上,而并没有真正对故事展开进行分析。在下文中,笔者分析的重点将放置在《哈姆雷特》与《夜宴》两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品,人物形象的各自特点分析上。
二、电影《夜宴》与名著《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分析
(一)计谋伪装下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王子和一国太子无鸾的人物特点
了解《哈姆雷特》的人都知道,在这一经典作品中,莎士比亚对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定位是将其看做是一个有着人生追求同时又十分擅长于思考的新时代式人文主义者。集中在这个角色身上的矛盾主要在于理想与残酷现实相互缠绕,以至于为了获得生存,他不得不在十分严峻的现实环境中,饱受精神折磨,然而正是由于外在压力的强大,哈姆雷特也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人生思考,这为他不断深刻认知社会、发出诸如“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之类的思考奠定了十分充足的思想准备。哈姆雷特通过对家庭悲剧的不断探索,认识到了存在于宫廷之外的社会问题,其本身是有着十分强烈责任感的。哈姆雷特为了寻找出真相,他会积极进行努力、主动探索,他相信自己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才可以实现复仇的目的。而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莎士比亚又将这位王子的思考放置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王子更多的情况下,是在对行动的思考上,这使得王子本身在积极行动的同时,本身也时时刻刻体现出多愁善感的特点。由于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王子只得选择孤注一掷,最终与杀害自己父亲的叔父同归于尽。严格讲,在《莎士比亚》中,王子的目的最终是实现了的,然而这并不能够代表这一部经典戏剧作品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相比之下,冯小刚在其电影《夜宴》中对于太子无鸾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这个形象就十分明显苍白、单一,更为致命的是,这一个本来应当有强烈思考精神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深度丧失,就为整部影片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著名影评人盛和煜的眼中,他认为无鸾在整部作品中,尽管也是一号主人公,然而他的性格中,“缺少了一点雄性凤的外化以及张扬,反倒是更多拥有一份雌性凰独有的柔媚。”盛和煜的论述在影片中其实是有着十分明显线索的。举例说明,无鸾深爱着和自己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女孩婉儿,然而自己心仪的对象反而阴错阳差被自己的父王册封为这个国家的新皇后。无鸾对此无话可说,他只是心灰意冷,无法面对现实而逃一般流亡到远离国都、远离爱人的吴越之地,将自己的全部心血专注于歌舞音韵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从人物身份上看,无鸾他是一个国家名正言顺的太子,属于毫无争议的王位继承人,他的背景与哈姆雷特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异。然而无鸾本身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艺术家”,他多愁善感的性格让他成为沉沦于艺馆中内心十分寂寞的歌者。他的使命是一血“国仇家恨”,然而他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他的离开是因为在宫中“无知音”,而他的回归,仅仅在于摆脱不了的伦常世俗。为深深隐藏自己内心的感情,时刻包裹着他脸庞的素白的面具,使其一出场就沾染着一种悲哀的情绪。他和哈姆雷特一样十分爱自己的母亲,然而这种爱是有一定爱情色彩的,无鸾更加宽容,然而在思想层面上,我们不得不说,原著《哈姆雷特》更胜一筹。
(二)追逐权利背后无所归依的游魂——克劳狄斯与厉帝的人物形象分析
这两个反面人物,无论是在《哈姆雷特》还是在《夜宴》中,都是为了获得这个世界上最高的权利以及世人敬仰的无尚荣耀,而不顾世俗伦理选择使用最为卑鄙的计谋,从而杀死了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亲生哥哥。在这样阴暗、邪恶的计划中,他们内心根本就没有一点良知的挣扎,而只有实现野心的欢喜。古语有云“侯门深似海”,岂止是侯门,在皇宫大院中,这样争权夺利的杀戮就更为常见,因此人们都叹息:高处不胜寒,越是社会地位很高的达官贵人,他们的内心就越是理性、冷酷。从这一点上分析,克劳狄斯与厉帝两个人实际上是没有本质差异的。然而,在追逐权利背后,这两个人还是有着一定差异的。以《哈姆雷特》为例,我们很难在作品当中找到一丁点克劳狄斯寄情于王后乔特鲁德的蛛丝马迹,在故事中,他和王后的正面冲突直接来源于由于王子哈姆雷特察觉而试探他使其恼羞成怒,愤愤然对乔特鲁德迁怒。在克劳狄斯身上,他本只是一名为了实现自己私欲而不顾他人的封建主以及性格残忍的暴君,它是一个阴谋家,拥有无尽的野心以及阴险,他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统治下所有的暴虐与罪恶。这个人是绝不会因为自己深爱着王后而毫不犹豫放弃经过多方筹谋而终于掌握在自己手中皇位的。但是厉帝就不一样了,他可以眼都不眨杀了自己的亲哥哥,但是他本人却是一个多情的种子,作为一个痴情的皇帝,他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东西有两个,首先就是获得代表着无尽荣誉的皇兄盔甲,另外一个就是能够娶到自己的心上人婉后。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不惜采用谋朝篡位的手法登上皇位,他可以不计贡献诛杀贤臣,甚至连一向不问世事的太子也不放过。然而对于婉儿,他的内心却是十分柔软的,为了融化婉儿内心由于猜忌而形成的“冰”,他想尽一切办法讨得心上人欢心,尽管他知道酒中有毒,但是这杯毒酒是他最深爱的婉后敬的,他就毫不犹豫一饮而下,直至死亡都没有说半个不字。这样的表现很容易使人误会:杀兄长、夺王位,就是为了这个女人?从这个角度分析,克劳狄斯无疑没有厉帝这个角色深入人心。
(三)欲望争斗过程中的两个牺牲品——乔特鲁德与婉后人物形象分析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王后乔特鲁德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悲剧人物。她性格十分懦弱,在面临自己的丈夫意外身亡同时自己就要转眼间成为新一任国君王后的时候,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一点主观反抗;他看到自己深爱的儿子与自己新的一任丈夫互相仇视,但却没有力量予以解决。她只有一个特点,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美丽。因此,当这个美丽而又无助的女人获知一切事实之后。她惟一的救赎就是死亡。与她不同,《夜宴》中的婉儿自身是有着十分丰富经历的,她看到了政治的波诡云谲才成为王后,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结束,只是开始。成为一国之母的婉儿,内心深处依然无法忘记太子,将他看做是自己最亲的人,婉儿有着十分惊人的政治野心,但是她却愿意将自己的一切赌注放置在心上人无鸾身上。只不过太子无鸾一生钟爱的只有艺术,对于政治丝毫不感兴趣,这让婉儿倍感失望。她知道太子深爱着她,为了激发太子的斗志,她甚至说,自己心中的大丈夫,不应该只是一个沉沦在杏花春雨中一派落拓形象的寂寞歌手,而是一个可以雄视六合,让天下人都为之敬仰的大英雄。事与愿违,婉儿的梦想只能让自己完成,与孤苦、弱者的皇后相比,她更加主动。
三、结 语
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夜宴》,一直被广大观众看做是对英国剧作家代表莎士比亚经典作《哈姆雷特》的中文版“经典重现”。但是在对该部电影的独特艺术效果认可上,广大观众似乎并不买账,认为这一部作品完全就是一部“抄袭经典之作”,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均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这无论是对导演冯小刚,还是对于整部影片来说,都是不公平的,该部作品尽管有着一定的参考《莎士比亚》基础,然而在剧情中人物形象塑造上,却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笔者通过对这两部作品主要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试图为广大读者更加清晰领悟两者不同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宋筱蓉.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与意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1).
[3] 柴军.关于莎翁悲剧《哈姆雷特》的评价[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4] 史志康.经典与时尚——《哈姆雷特》与《夜宴》的人物分析[OL].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131019&2012-12-22.
[5]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83-84.
[作者简介] 石拓(1990— ),男,山东聊城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赵新(1991— ),山东莘县人,女,聊城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