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一、存在的困惑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当前的新课改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产生困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对新课改,课堂互动该怎么办?
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2.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更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资源不足的情况,伤了不少脑筋。但最后带给我们的,依旧是一次次遗憾。
3.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新课标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同班学生存在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交流活动中,那些性格内向、生性胆怯、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得很不主动,学习动机明显不强。久而久之,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这样就出现比传统教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而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4.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
一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学生害怕作文,一布置写作文就愁眉苦脸,于是编造作文、抄袭作文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基本功较差,写出的作文内容干瘪,语句平淡,没有一点真情实感。老师们也尝试许多方法,如: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等。采用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少数特困生收效甚微。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呢?老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究。
二、思考
以上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要求与现实情况的距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课程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值得深刻思考。
1.与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解读,必须教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又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的见解。应该依靠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让教和学真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
2.挖掘校外资源,充实语文课堂。
新课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教材的变化。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气息,选文的精美时尚,编排体系的别具一格,都深深吸引老师和学生。但是新课程的高能力要求,绝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教材训练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自主提高的过程。因此,课外阅读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更重要。所要实现的目标,无论是阅读的信息量,还是课外阅读所达到的能力要求都要提高许多。
农村初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是农村教师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让师生在专题研究中共同寻找,解决信息渠道会有许多。比如关注农村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语文课外资源。开展研究民俗民风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校外资源是丰富的且具有开放性的,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因人施教。
教学模式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摸索、探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整学生的心理,因人施教,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才能形成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保持并发展和谐、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学生的发展,除了让学生储备充足的应试知识和技巧外,还要培养他们读书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具备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师终身应负的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