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之下公务员心态调查

2014-02-25 22:26孙爱东胡锦武
决策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禁令公务员中央

孙爱东+胡锦武

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涵盖了从“舌尖”到“车轮”、从月饼贺卡到烟花爆竹的多个方面。2013年也因此被公务员称为“禁令年”。

禁令之下,无论是官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灰色收入少了,有的办公用房小了,有的公车不能私用了,有的单位惯常的福利不见了,有的各种礼节活动取消了……中央禁令给官场带来了新变化,也对官员的心态造成了强烈冲击,有人欢迎,有人抱怨,有人敷衍,有人抵制,有人逃离。

心态决定心情,心情决定状态。官员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其心态的好坏事关公共权力的履行效果,事关百姓的安危冷暖。因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如何看待官员的心态之变,官员如何重塑健康心态,是亟需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心态一:牢骚满腹,抱怨 “福利减少了”“工资太低”

近日有媒体就“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在全国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者都表示中央禁令对其有影响,主要表现在:之前可以收到一些购物卡、烟酒之类的礼品,现在很少收到了,多数人表示“公务员不好当”,个别公务员称考虑离职。大量公务员的灰色收入之路被阻挡,有的开始抱怨喊禁令“一刀切”。还有不少跑到各大论坛发帖诉苦,纷纷“吐槽”,日子难过。

某报社报道的一个案例就很典型。小许2009年大学毕业后考上了福建某省直机关公务员,如今已是副科级干部。因为工作关系,也成为一些单位的公关“目标”。“请客吃饭比较正常,然后是购物卡和一些烟。”小许说在2013年之前,他的主要业余时间就是应酬,而收的购物卡数额一般在300~500元,每年大约有10张,烟则是软中华。

“看到好多公务员受到处理,中央是动真格的了。”小许说,他很快就推掉了一切应酬,送烟和购物卡的也几乎没有了,偶尔还有人送,也坚决不收。去年中秋前,关于禁收月饼的禁令出台后,小许连月饼也不敢收了。往年过节,他会把别人送的东西拿些回家送亲戚,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家人多少有些不解。“管得越来越细,看来以后公务员是越来越不好当了。”

一位基层公务员甚至在媒体“吐槽”,以自述的形式细数了这一年他少掉的福利。他自称:“八项规定”,威风不小。别说那些官老爷们了,就连我这样的基层小公务员,也感受到了“规定”带来的阵阵“寒风”。他十分怀念一年一度的年会。往年开年会,都有表彰、奖励,还有抽奖。如果运气好,抽个千把元的手机也有可能。今昔对比,这位公务员喟叹:“2014年的春节,我不禁惦记起年货大礼包来。中国人都爱好节日热闹喜庆,往年装满坚果粮油的大礼包虽然并不算多么值钱,但拿回家沉甸甸的感觉也很不错。”

“不让公车私用、公款吃喝,我们都能理解,但禁到最后,连一些福利都没了,就让人有些难以接受。”江西某县一名副科级干部说,他阳光工资的收入,一个月就2000多元,平时难免会有些灰色收入,加上单位一些隐性福利,在当地才能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现在如果只剩下一点“死工资”,连维持全家的正常开支都有些吃力了。

江西抚州市一名科级干部表示,现在连一些基本的人情往来也不敢了,比如往年接待外地客人,总要送上几筐当地有名的南丰蜜橘。“其实值不了几个钱的,但现在连这个也不敢送了。”这名科级干部觉得,这似乎太过了,太没人情味了。

点评:倘若怀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放不下“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优越感,走不出办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潜规则,那么放眼看去,大到党纪国法,小到条条禁令,都是与自己为难作对,处处寸步难行。整天长吁短叹“为官不易”,实则是心里难以割舍特权所带来的权力福利,这与公务员是公仆的身份定位偏离太远。

心态二:敷衍了事,变相应付“躲风头”

“原来以为只是一阵风,现在相信动真格了”,这是不少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因为一餐饭、一顿酒、一次公车私用受处分甚至丢了“帽子”的案例隔三差五出现。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四风”问题积习甚深,在某些官员那里甚至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即使在一条条严格的禁令之下,一些官员仍抱有敷衍了事,变相应付的心态,对于那些被查处的案例则称之为“倒霉”“撞枪口上了”。一些官员自认为级别高了便戴上了“护身符”,一些官员认为暗箱操作不易察觉;一些官员甚至认为逢年过节登门走访送礼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同时,一些官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和方式也更加隐蔽,招数更加多样。

“车”招——公车玩起了“借用”“租用”,私用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单位负责人抱着“不在意”的态度,对违规配备超标公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继续开公车外出吃喝、接送孩子上学等。

“吃”招——吃喝地点更隐蔽了。一些单位将吃喝地点转移到“五星级”食堂、定点饭店或高档会所;食材的配备也更加隐蔽精良,茅台、五粮液等高档名酒被灌入各种饮料瓶;而且在报销时动了歪脑筋,要么在发票上写上办公用品,要么就“化整为零”、分批次报销,让人难以抓到“把柄”。

“游”招——广西玉林市一区财政局局长组织系统有关负责人及其家属等12人出国旅游;陕西宁陕县副县长等几名公职人员借中学生出国比赛之机外出旅游。为回避规定,一些干部想出各种“对策”,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时有发生。

“送”招——中央禁令之下,请客送礼之风有所收敛,一些高档销售品商家反映“今年明显不好卖了”。然而,一种名为“礼品册”的商品在网络上销售火爆。每个价位的礼品册对应着一些如单反相机、高档烟酒等价值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商品。据一陈姓推销员介绍,送礼者先确定礼品档次并付款,留下收礼者地址,网站先寄给收礼者一张有账号密码的礼品册,收礼者通过账号密码登录网站,自行选择礼品,之后礼品将会快递送达,既安全隐蔽,又投其所好。针对公款送礼歪风,中央纪委先后下发了多项规定。然而,送礼者一个“隐身变形”动作,便可出没于网络化解于无形。

点评:一年多来,在各种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中,“原则上”少了,“一律”多了;在中央纪委和监察部网站上,对顶风违纪者称“某某”少了,点名道姓的多了;各种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了,纪律的“高压线”也开始带电了,严格监督,严厉问责让不少人止于禁令,心存敬畏。然而,总有一些人割舍不下特权带来的诱惑,挖空心思去钻制度的空子,甚至顶风违纪。对此,一方面要在制度上下功夫,堵塞制度的漏洞,将禁令规定得再细点;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敢于搞变通者、顶风违纪者要予以严惩。

心态三:逃还是不逃,成为一个纠结

最近《上海观察》刊发了一篇《80后公务员自述:我为什么辞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这位公务员自称,在机关工作7年,渐渐从最初父母的荣耀、自我的荣光,变成平庸与麻木,再到自我质疑与反省。7年收入没涨,职级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人生已步入而立之年,深深感觉到自己是个失败者。

年轻公职人员的反思与迷茫,未必全是矫情,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中央在干部作风建设上步步为营,越抓越紧、越管越细,“为官不易”已成共识,离职转型也不再是故事,有关公务员下海的消息也不断传来。2014年伊始,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管理委员会主任覃朗辞职,到一家房地产企业任职。此前,已有两位辞职“下海”的公务员,分别是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原处长陈伟才,广州南沙区委原常委、常务副区长孙雷。他们的去向均是到企业任职:陈伟才被格力电子聘为副总裁;孙雷接受邀请,出任了浙江一家公司总裁。

愈来愈严格的禁令,让一些人心生退意和去意。江西一位厅级干部再过几个月就满60岁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他原本可以到人大或政协再干3年,但禁令之下,让他有了放弃的念头。“到了人大或政协,头上还是顶着个官帽,在老百姓看来,你还是领导,出入都很不自由。”他说,现在出门公车不敢随便用,吃饭不敢随便去,感觉无时无刻不处在监督之中,连正常的人际交往都受到了影响,不如及时退休,彻底回归为老百姓的身份,出去旅游娱乐也不再有人管了,反而更自在些。

“前两天我和父母提了要辞职,本以为他们能理解,没想到他们惊讶得差点跳起来,坚决反对。”坐在记者面前,在浙江省某事业单位工作了5年的陈洋(化名)又开始纠结起来。“他们骂我‘是不是脑子坏了,这么好的工作上哪找,不知道多少人想进都进不了吗?‘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30岁的陈洋说,工作每天围着领导转,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变成了一台机器,每天忙忙碌碌,却浑浑噩噩。

另外,“我们一个月5000多元,以前每个月会发个千把块的超市卡,逢年过节也会有小几千的过节费。但现在超市卡、过节费都没了,连年终奖都大幅缩水”。陈洋自认为对金钱要求不是很高,但还是觉得这样的收入水平有些“寒碜”。他说,现在同学中在企业上班的都混得比他好。“三十而立,我怎么都感觉自己立不起来。趁现在还有点激情,赶紧撤吧。”“生活毕竟是自己的,不是父母的。”陈洋安慰自己。

点评:几个公务员的说法并不能够得出公务员就成了“明日黄花”的结论,只不过,“当官不易”确实应该成为一个共识。公务员作为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操作员,应该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更应该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务员总体上收入和待遇在整个金字塔中不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群体。因此,对于公务员队伍来说,一方面应该对其严格要求,坚持反“四风”,反贪腐,纯洁队伍;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地对公务员的生活予以保障和改善,“这既是廉政建设的需要,也是保证公务员职业吸引力的需要”。

心态四:负担小了,应酬少了,双手欢迎“八项规定”

文山会海,空话套话一大堆;吃饭应酬,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近年来,一些干部的负面“标签”饱受诟病,而不少基层公职人员也对这些问题颇为不满,视为负担。中央禁令实施之后,一些干部从各种应酬中脱身出来,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或学习,或健身,或下基层,或陪陪家人,称“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江西某地级市政法系统一名副处级干部周某告诉记者,他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以前无论是在地方还是部队,喝酒是必备的“基本功”,因为他酒量较差,有时出差或下基层还必须带上两个能喝的,才能“过得了关”。“酒量不好,上了酒桌,连话都不敢多说,怕引来更多人敬酒。”周某说,如今即使上面来了人,中午一般都不喝酒,就算喝一点,也是礼节性的,这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大解脱。

“十年前就该禁了。”江西省直机关一位副厅级干部感慨,官场陋习太多了,必须用重典才行,就拿公款吃喝来说,以前互相吃请的现象非常普遍,当领导的几乎天天都要忙于应酬,回家吃顿饭都是“奢侈的”,更别说管教孩子了。他说,现在他不仅能回归家庭,平时闲暇时还能练习一下书法、出去打打球、健健身。

2013年9月1日起,江西在全省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红包”问题专项治理活动,明确提出“当干部不能收红包,收红包就要丢官帽”。据江西省委有关部门1月9日通报,专项治理活动开展后,全省各级党政干部上交“红包”总额6000余万元。对此,江西某行政机关一名处级干部曾向记者吐露“心结”称,有时碍于“潜规则”的存在,不得不接受一些灰色收入,虽然有时会悄悄交到纪检部门设立的“廉政账户”上,但心里终究“七上八下”,现在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拒收了。

点评:中央的规定、禁令、要求等等,不是使当官越来越难,而是使当官越来越容易了。因为这些规定、禁令、要求等等,都非常明确、具体、详细,按照要求和规定做就行了,用不着想什么办法去变通,挖空心思去钻营。对干部来说,觥筹交错的宴请少了,迎来送往的风气淡了,不只是利于身体健康,更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学习、搞调研、问民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事业之中;对群众而言,严治懒散庸拖,严责政绩工程,办事办证就会顺畅得多,民生民利就会有更多保障。

评论

让权力回归本色

文/孙爱东

2013年,中央禁令频出。一道道禁令如同闪闪发光的利剑指向“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公款消费中的腐败”,甚至连公款购买的月饼、新年贺卡、烟花爆竹这种习以为常的东西都不放过。中央禁令的力度大、措施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广大百姓一致叫好。

然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当人民群众为中央禁令拍手赞誉之时,一些人坐不住了,感慨 “福利没有了、工资太低了”,有的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反腐败不能成为反福利”。这些言论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热议,一些公务员也纷纷“吐槽”官不好当了。于是,为“公务员涨薪”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日前召开的一些地方“两会”上,多位代表也开始呼吁给公务员加薪。

中央反“四风”的一系列规定,让那些用惯了公款、拿惯了红包、习惯了灰色收入的官员们的工作受到了影响,交往受到了限制,生活降低了档次,心理受到了冲击。这一点,毋庸置疑。由此,一些官员产生的不习惯、不适应,甚至牢骚满腹也是正常现象。但问题是,这种抱怨与牢骚有道理吗?

中央是对官员的“吃、住、行、游”设置了禁区,划定了界限,但实事求是地说,一道道禁令哪一个管得过分了,卡得过度了,不合乎情理了?我们扪心自问,用公款相互吃请,可以吗?公职人员拿红包礼卡,合适吗?党员领导干部到私人会所活动,搞奢侈浪费,不该管吗?用公款旅游、买爆竹年货满足私欲,能行吗?

个别领导干部对中央禁令的不适应,只是说明他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错位了、失当了,他们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凌驾于人民之上,忘掉了公仆身份,助长了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如今,中央所做的只不过是让官员的权力回归到本色,让公务员的身份回归到应有的定位。

公务员是什么?按照公务员法的定义,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是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拿纳税人的钱,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作为执政党,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正因为是人民赋予的,所以权力只有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也是权力的本色。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各种诱惑下,某些党员干部在权力观上已经迷失了方向,“吃拿卡要”“开后门”“捞好处”“变相发福利”似乎成了某些公务员眼中的正常收入,一些人甚至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自我享乐、获取好处、腐化堕落的工具。若对这样的行为不加以制止,对这样的风气不加以遏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执掌权力者陷入了人人自肥的泥淖,也就距离脱离人民群众进而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为时不远了。

既然身为人民公仆,就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这是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时的一段讲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对于时下那些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官员们可谓醍醐灌顶,猛击一掌。

让权力回归本色,重要的是要理清公与私的关系。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讲得清晰明了: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权力只有回到它的本色,我们的梦想才有希望!

猜你喜欢
禁令公务员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篮球公务员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解码郑州“加床禁令”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启动
禁令何以熄不灭“炒状元”那把火
性生活10大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