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勇 杨美霞
摘要:目前高校院系督导的工作获得了教师的好评和肯定,但在信息反馈上存在着渠道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实证,本文提出了建设服务型督导文化、建立院系督导信息网络反馈平台、加强反馈信息的追踪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基层督导 信息反馈 效能
院系级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督导的基础组织,督导的信息收集与整理涉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元素,信息反馈在督导过程中起到了沟通协作与收官调控作用,因此,不仅各高校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研究者也从理论层面给予关注,如石国进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教学督导体系的信息反馈目的、信息反馈原则、信息反馈形式,周茂东、陈坚分析了教学督导信息反馈系统在信息采集、信息反馈方面的优势,提出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功能的实现方式。但是,对于教学督导信息反馈体系的运行效能,既缺乏效果监测和评估环节,也为广大研究者所忽视。基于此,笔者拟从效能视角,建立本科院校基层督导信息反馈的测评指标,并通过实证分析,观测教学督导信息反馈的运行效能,以期提高现有机制的终端效果。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院系级督导组织信息反馈涉及教学督导、院系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在这些主体中,教学督导、院系教学管理部门起到了信息收集、评估和传输作用;学生是督导信息的归集和督导效能的服务对象,但并不是督导信息的主要反馈对象;教师在教学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是关联多方主体的关键元素,高校教学督导常以教师的教育教学为中心,因此,本研究拟以本科院校的专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并将调查集中在某高校,以确保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标准的一致性。
1.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的设计借鉴了前人的成果,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社会学特征,包括了性别、年龄、职称等问项;第二部分是督导信息反馈基本情况,从信息渠道、时间和信息量等方面来考察;第三部分是督导信息反馈的效能评价体系,共19个问项,分别反映督导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调查时间选择在2013年10月14-25日,与某本科院校的期中教学检查同期进行,但是调查范围延伸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具体情况是,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25份,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71.8%。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数据分析
2.1 样本人口社会学特征分析 在287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的性别结构基本均衡,男性154人,占样本的53.7%,女性133人,占样本的46.3%;从院系结构上来看,商学院28人,占样本的9.8%,旅游学院30人,占样本的10.5%,法学院31人,占样本的10.8%,体育学院28人,占样本的9.8%,美术学院25人,占样本的8.7%,师范学院45人,占样本的15.7%,另外,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公共课教学部门各有21、19、27、33人,分别占样本的7.3%、6.6%、9.4%、11.5%;在职称结构上,以副高、中级为主,各有115人、147人,分别占总样本的40.1%、51.2%,这与正高教师一般不列入教学督导对象有关,同时,正高职称者拒答率较高;从年龄构成上来看,30岁以下年龄段只有23人,占样本的8.0%,31-40年龄段有104人,占样本的36.2%,41-50岁年龄段有127人,占样本的44.3%,50岁以上年龄段有33人,占样本的11.5%。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对象具有以中高级职称、中青年为主体的样本特征。
2.2 督导信息反馈效能的基本描述 本研究从意义、渠道、信息量、满意度四个方面反映督导信息反馈效能的基本情况。对于“院系督导的信息反馈有意义吗”问项,153人表示非常同意,占样本的53.3%,91人表示同意,占样本的31.7%,持否定态度或不置可否的被调查者有43人,占样本的15.0%;对于“主要从哪些渠道获得院系督导的信息反馈”问项,81.9%的样本通过当面评讲获得反馈信息,65.2%的样本通过院系转告获得反馈信息;对于“院系督导信息反馈量的大小”问项,36.2%的样本认为院系督导的信息反馈量比较大,45.6%的样本认为院系督导的信息反馈量一般,另有部分样本认为信息量较小;在满意度调查中,有39.7%的样本表示满意,同时有36.9%的样本表示不满意。综合起来时,此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院系督导的信息反馈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虽然建立了多种信息反馈渠道,但在操作层面,被调查者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依然较为单一,而且,信息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2.3 信度分析 对样本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督导信息反馈效能量表的α系数为0.815,为了进一步提高量表的内在一致性,有必要进行项目信度筛选,删除3个无关和相关系数小于0.3的问项后,α系数提高到0.824,大于Perterson所建议的基准值,显示信度颇高。
2.4 督导信息反馈体系的效能分析
2.4.1 督导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分析。考虑到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内容、方式,从课堂教学、教学建议、信息沟通、解决质疑等几个方面来考察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对于“课堂教学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问项,有23.3%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有43.2%的样本表示同意,同时,有23.0%的样本表示不置可否;对于“教学建议得到了满意的回复”问项,只有10.4%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有20.2%的样本表示同意,另有48.4%的样本持否定态度,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对于“及时反馈教师教育教学上的质疑”问项,只有14.6%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20.6%的样本表示同意,另外,接近一半被调查者表示否定,占样本的49.5%;“教学文件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问项的调查结果与前两个问项具有相同特征,只有少数样本(23.7%)持肯定态度,而持否定态度的样本较多,占样本的43.2%。从总体上来看,课堂教学的反馈速度较快,得到了被调查者的一致认同,但是教学文件、教学建议、教学质疑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差强人意,这可能与督查活动的主要内容、督导的职权限制有一定关系。
2.4.2 督导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实事求是”问项,有74.9%的样本持肯定态度(非常同意、同意),只有极少数样本持否定态度(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只占样本的10.1%,;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体现了专业素养”问项,有39.4%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32.1%的样本表示同意,持“非常不同意”的样本为零,少数人持否定态度(不同意),占样本的16.0%;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切实反映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项,有31.4%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有29.6%的样本表示同意,相对而言,持否定态度被调查者较少,占样本的26.8%;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往往指出了问题的关键”问项,有25.1%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有32.8%的样本表示同意,持否定态度的被调查者占样本的22.3%,另有60人表示不置可否,占样本的20.9%。综合数据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反馈信息实事求是,并对督导的专业性普遍予以肯定,多数人认为反馈信息准确反映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是否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不少被调查者持保留态度,可以认为,督导工作的细致程度还有待提高。
2.4.3 督导信息反馈的合理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分寸把握恰当”问项,有29.6%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有49.1%的样本表示同意,另有18.5%的样本中立;在“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委婉而中肯”问项调查中,34.6%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54.7%的样本表示同意,持否定态度的样本非常少;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清楚明了问项,有51.9%的样本持肯定态度(非常同意、同意),持否定态度的被调查者不多(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只占样本的21.3%;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具有可操作性”问项的调查结果与此迥异,只有20.6%的样本表示肯定,有31.0%的样本表示否定,其余样本不做倾向性选择。根据数据可以发现,反馈信息的主体内容清晰明了,绝大多数人认为分寸把握恰到好处,信息沟通委婉而中肯,但是对于涉及整改措施和解决方法的反馈信息,被调查者有不同看法,很多人认为可操作性并不大。
2.4.4 督导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有26.1%的样本对“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问项表示非常同意,有30.3%的样本表示同意,有15.3%的样本认为反馈信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表现一般;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对于改善教学方法很有益”问项,有31.0%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有43.2%的样本表示同意,持肯定态度者占样本的大多数,只有少数人持否定态度,占样本的12.5%;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针对实际问题”问项,有22.6%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有32.1%的样本表示同意,另有14.6%的样本持中立态度;对于“院系督导的反馈信息增强教学的信心”问项,有18.5%的样本表示非常同意,有29.3%的样本表示同意,另外,有8.7%的样本表示非常不同意,有26.5%的样本表示不同意,剩余样本不发表鲜明态度。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被调查者对于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反馈信息具有针对性,有益于改善教学方法,但对于反馈信息增强教学信心的看法并不一致。
3 结论与建议
在本科教育教学活动中,院系督导身兼课堂教学、教学督查、教育管理等多种角色,与普通教师相通和共融,由于院系督导的身份不稳定,且管理职能弱化,使教学督导活动需要借助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威,督查信息的反馈效果受到主、客观多方元素的影响,再者,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督导反馈信息在教育学术多元、开放的环境中,凸显出参考、借鉴的信息性质,很难达到督导组织预期的规范性、一致性效果,此项特征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设服务型督导文化,淡化管理智能,强调服务意识,改变权威心态,使专业教师不再将其定位在“督”与“导”上,而从组织协调、服务教学两个层面丰富职能内涵。其次,建立院系督导信息网络反馈平台,规避当面沟通可能出现的信息缩水,也敦促院系督导的工作职责,使信息反馈更具体、更规范。最后,加强反馈信息的追踪,进一步关注信息反馈后的整改效果,使信息反馈落到实处,确实获得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国进.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5):41-42.
[2]周茂东,陈坚.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信息反馈网络系统建设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5-86.
[3]刘志勇,朱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3(02).
基金项目:湖南省级教改课题(湖南省本科院校院系级督导组织的机构与质量监控能力建设研究)、吉首大学校级重点教改课题
(11jdzb05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余勇(197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旅游;杨美霞(1963-),女,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