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宗 曹闫洁
摘要:自2005年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就一直不断,尤其是在美国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时候。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到底是什么,是机制体制的问题,还是汇率水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哪?本文借鉴日本汇率改革的经验,以期对我国汇率改革的方向、条件、措施以及注意事项做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改革
人民币汇率问题自从被提出以来,国内国际对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就一个国家经济体制而言,汇率是个调节经济的杠杆,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配套进行,其改革的进程主要根据主题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他的要求和所提供的条件而定,而不能独自的就汇率改革而改革,否则汇率改革就失去了方向和基础。
1 概述
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无非集中在两点: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人民币汇率水平。1994年开始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人民币采取事实盯住美元的制度是在1997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才形成的。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目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十分明确的。这样,对我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在什么位置,以及汇率如何从当前水平过渡到合理水平。我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参考一揽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2008年因金融危机实行了短暂的紧盯美元后很快就恢复了汇率浮动机制,并在2012年4月14日将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很多人认为我国应该完全放开人民币汇率管控机制,使其自由浮动。当前人民币汇率真的需要自由浮动吗?人民币大幅升值对我国出口和投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2 均衡汇率的理论分析
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人民币有没有被低估,如果被低估,那均衡汇率应该在什么水平。计算均衡汇率的传统方法是购买力平价理论(PPP),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长期均衡汇率可以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计算。实际汇率计算公式是:e=(Plf/Pld)*E,其中e为实际汇率,Plf为外国的一般物价指数,Pld为本国的一般物价指数,E为名义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均衡汇率需要确定基期汇率水平,这里假定基期实际汇率为均衡汇率,然后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对基期汇率的调整,可计算出以后各期的实际汇率。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当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时,长期均衡汇率将偏离PPP确定的均衡汇率。
1978年以来,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实际汇率、贸易条件、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等经济因素都有了很大变化,已导致长期均衡汇率偏离PPP均衡汇率。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认为,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的贸易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高于非贸易部门提高速度,由此导致贸易部门工资的提升。但由于工会等非经济原因,非贸易部门的工资也会跟着提高,可非贸易部门生产率不能够跟上,就会导致非贸易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要高于贸易部门的产品价格。根据购买力平价法汇率计算公式可知,经过价格指数的传导最终会导致实际汇率的上升,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印证了这一判断。
3 历史经验:日元升值的日本经济形势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比较
日元升值是在1971年开始的,到1973年已经实行了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且在此后的20多年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这里简要对比一下日元升值时日本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并就日本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进行探讨。
3.1 目前我国经济实力与当时的日本不同 一国的汇率水平根本上是由该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与1971年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我国经济实力要落后许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GDP总量为1.77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值的4%,大约为美国GDP总量的14%。同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706美元,居世界第106位,而同期美国人均GDP为42076美元,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处于世界中下水平。可见,虽然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与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实力相距甚远。
3.2 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与1980年代日本不同 首先,我国商品出口世界占比小,对外贸易依存度高。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3%,出口影响力还很小,而中国贸易依存度却达到了66%。日本198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时,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仅为20%左右。对我国而言,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使我国经济面临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汇率变动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其次,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或低附加值产品。1984年,日本出口额占据世界首位,达到2579亿美元,而且主要是电子、汽车和机械产品等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汇率变动对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影响较小。而我国出口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以2006年前四个月来看,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454.6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7%。可见我国目前贸易结构中,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此类产业利润低,受汇率波动影响很大。最后,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贡献度较小。从出口对本国经济影响力大小的角度来比较,虽然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年增加,但是来料加工的贸易模式使得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并不大,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国内广阔的市场仍将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这和当时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完全不同的。
3.3 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与当时日本不同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依靠固定投资。2003年以后,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30%。而个人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的。日本高速增长时期,政府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很小,而且资金利用效率很高;与此同时,日本个人消费对日本经济的贡献度在一半以上,这种以内需主导的经济能够很好的抵抗日元的升值所产生的不利冲击。其次,我国农业人口占比较高。日本上世纪70年代农业人口为总就业人口的19.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已上升到46.6%;日本早在60年代初期就消除了因起始于195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产生的城乡收入差距,国民的富裕使得日本在应对日元升值时更为轻松。而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过高,农业领域的生产者收入比较低,同时城镇人口实际失业率较高。不合理的就业结构和高失业率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造成低收入人口主要在低利润行业企业工作,而此类行业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时便首当其冲。最后,中国的金融体系及其功能远没有当时日本的金融体系稳健、完善,日本银行虽然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以引导资金的配置。但是并没有直接对银行的信贷进行干预,商业银行主要是根据商业利益进行贷款决策。我国则不同,即使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还是会受到政府的干涉。我国利率还没有市场化,信贷规模的变化对利率并不敏感,政策性贷款更是如此,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够畅通。
4 结论
根据以上理论和历史经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①我国目前不应该实行完全自有浮动的汇率制度,应逐步进行人民币汇率升值,并逐渐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存在着过剩的投资压力、过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比重较低的第三产业等问题,汇率自由浮动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②我国实行人民币大幅升值和完全浮动之前,应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培育,努力进行技术变迁,培育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同时,还应该抑制固定投资的快速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和启动国内需求,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这些才是回应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治本之道。③中国在实行人民币升值时,应该选择国内外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时机。良好的外币经济环境可以增加我国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良好的国内经济条件也会减少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降低因人民币升值而引致企业进行产品调整的压力。④我国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逐步地进行汇率改革,在建立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合理的产业机构之前,绝对不能签订与《广场协议》类似的国际协定。
参考文献:
[1]安场保吉,猪木武德.日本经济史——高速增长[M].三联书店.
[2]冯昭奎.日本经济.
[3]潘国陵.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2000.
[4]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修订本).2002.
[5]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实证模型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