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红侠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在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素养方面有很大作用,作为历史教师,我追求的目标是:创造魅力课堂,传递德育力量,提升学生素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又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而要做到这些,靠的不是僵化的说教,不是教师的硬“塞”,而是潜移默化、循循善诱、水到渠成,这就需要教师创造魅力课堂,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在喜欢中认同,在认同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首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用故事和问题激活课堂,创造魅力课堂。历史是一门故事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人物和故事,既充满知识又富有趣味。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课文力求简单生动,穿插了很多人物故事。每节导入框基本上都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把学生带入正文。如《夏、商、西周的兴亡》导入框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春秋战国的纷争》导入框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变革的时代》导入框是“立木为信”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引出这要从生产的发展说起。此外每节课文中穿插了很多人物故事,尤其是小字内容可读性很强,如《三国鼎立》中“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故事和“黄盖诈降火烧曹军”的故事等,学生很爱看。即使教材中没有故事,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适当给学生讲一两个小故事。利用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烽火戏诸侯”和“立木为信”的故事中渗透诚信教育,在“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故事中渗透善待人才、虚心接受建议的教育等。教材中还设置了“动脑筋”,这是很好的可利用资源,这些“动脑筋”的问题都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如“《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等等。几乎每一课都有2~3个这样的“动脑筋”,有些问题还与现实密切联系,如“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启发思维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对其充分利用,对学习历史、培养学习兴趣、创造魅力课堂大有益处。
此外,课堂上可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创造魅力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可让学生亲身感受,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我和学生共同上演了“秦始皇为何采用法家思想治国”一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极大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我把学生分成儒、墨、道、法四大家,我扮演“秦始皇”,然后四大家各派一名代表阐述各派的主张、见解,我和他们展开激烈论争,论争让同学们都很投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论争,学生把很多抽象难懂的东西化为了具体生动的东西,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把握更准确,而且论证具体,有很强的对抗性和逻辑性,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收获大得多,感受深得多,效果好得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现代教学运用多媒体是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它能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不受时间的限制再现历史场景,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因此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创建魅力课堂。如中国古代史《三国鼎立》一课内容多,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通过课件演示、表格、识图等展示了三国鼎立的发展过程,剪辑的有序,画面的生动,归纳的准确……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今年教八年级历史,几次战争、洋务运动、红军长征、五四运动、九一八、卢沟桥、内战烽火等我都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都很好,既给学生以视听刺激,加深感性和直观认识,又让课堂更丰富、更活泼,学生学得积极活跃。
其次,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道德和情操。“读史使人明智”,既然“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学它又有什么意义呢?不仅是一种认同、一种归属,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道德和情操。我们要让学生從历史的“兴衰更替”中看到自己的“进退迷失”,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和智慧,从而引导我们一路前行。如让学生从“明君兴国、暴君亡国”的对比中认识到要关心百姓疾苦,仁爱待人;从司马迁写《史记》、张骞出使西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等故事中明白人生要成就一番事业,不能空活一回,那就要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等英雄人物身上受到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的熏陶。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
最后,让学生在认同、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懂得历史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如果懂得历史,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就会变得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就会在人生旅途中坦然面对得失成败。尤其是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能从司马迁列举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众多历史事例中汲取力量,那么,他就会把磨难当做一种财富,当做走向成功的阶梯,从而变得更加从容。
总之,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促使人(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历史课堂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教育与教学视为生命活动的场所,视为生命意义的实现途径,使历史教育具有生命的灵性和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应该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