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笔者认为,语言的外部特征是语言的外壳,剥开“语言的外部特征”这一外壳,就能触摸到作者的思维脉络,感受到作者深挚的情感,领略到作者深邃的思想。语文教学从语言的外部特征入手,能够回归语文本真,使语文教学真正具有“语文味”,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在《逍遥游》后记里曾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迭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这经过“压捶拉磨拆拼折迭”之后的语言必然会在其外部特征上显示出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抓住了这种种形式,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秘诀。我们以余光中先生的名作《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语言外部特征的品读。
一.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绘画美;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叠字还可以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先来看被后人称为“唐代妙品”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是唐代诗僧寒山所作的五言叠字律诗。通篇句首均用叠字,八组叠字,情状各异,既有画面的美,又有音乐美,动态美。全诗用叠字描景、绘色、拟音、蓦状、抒情,因景生情,情境相生,朗朗上口,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听听那冷雨》也有这样的句子: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句中叠词不止有一处,这种叠词绵密的外部特征体现了其丰富的意趣:凄切哀婉的声律,节奏变幻的递进,珠落玉盘的碎声,营造出一种轻淡空濛而凄楚的氛围,传达出作者迷离而绵长的思乡之情。
二.对称
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我们来研读下面的段落: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选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就这段文字的构成而言,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尾句为终结部分,以反问句,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中间几段是段的展开部分,它们或写兼听,或写偏信,两两相对,泾渭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听听那冷雨》也有这样的句子:
云情雨意 断柯折枝 乍现即隐(词内成对)
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句内成对)
树香沁鼻,宵寒袭肘。
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
那天下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句间成对)
以上句子音节整齐,讲究对偶,词义对举,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节奏感、音韵感和对称美,既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
三.长短句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长句结构繁复,内涵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能细致地表达思想。短句,包括短的单句和复句中结构简单的句子。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达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的结合可使句式疏密相间,变化多姿,表达感情跳跃奔腾,意蕴丰富。我们来看下面的段落:
我明晰了答案。两女同美同才,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寻机取势,处处得体的宝钗,一个人人称道,荷锄葬花,掩馆抚琴,独守高洁的黛玉,你问孰美,我说,别再伸出愚笨的手指,这个美,那个丑。其实,两者皆美,坚持高度和寻机取势同等重要。
这一段,长则十几字,短则两个字,长短结合,观点鲜明,论述缜密,语言变化多姿,给人以美感。
《听听那冷雨》也有这样的句子:
①杏花。春雨。江南。
②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营造出大雨滂沱的景象。因为这种浓缩,语义也变得丰厚多元,可以有多种理解:
(一)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二)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 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 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三)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 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四)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如此歧义、倒装又兼拟人的句式,增加文意解读的乐趣与迷离的气氛;如此刻意地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韵丰厚的效果,更显新奇有趣。endprint
四.诗文
引用古诗文,能够言我所不能云之言,传我所不能道之情,或者传达得更巧妙,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古诗词作者大多善于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拨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比如下面的语段: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蝶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主旨,化用或引用了很多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确有自己独特之处。比如蒋婕的诗词: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听听那冷雨》中作者余光中一生历经坎坷,与蒋捷一生的遭遇何其相似,引用蒋捷的诗词,其意可谓深矣!
其实,《听听那冷雨》文本中雨的意象颇多,差不多写尽中华古典诗雨。时空交错,从台北到大陆,从春寒到秋瑟,从古代文人到自己人生,从自然的晨昏风雨到风土人情、古国诗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与笔端,大笔如椽,作文如点豆,每一个意象都饱含作者的乡国之愁和向慕中华文化之情。
语言的外部特征是多方面的,表达方式、修辞特点、标点符号、艺术手法等等。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语言的外部特征,敲一敲,听一听,嗅一嗅,沉入词句,品味文本的意蕴,感受言语的魅力。若能如此,语文可兴矣!
卢世国,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责任编校:老 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