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

2014-02-25 23:18石亚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同义语素古代汉语

复词,自清代以来为训诂学家、语言学家所瞩目,在他们的著述中时有涉及。可是在这方面的理论文章迄今不多,而古籍的注释校勘又往往牵扯到这个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方家。

一.同义复词

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先秦作品,同义复词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所谓“同义复词”,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复用,并列构成复合词语。它的内部结构关系是并列关系,其中作为构成成分的同义词,义同义近是相对的,他们往往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就是所谓“对文则别,散文则通”。意思是说,某些同义词当分别使用在对偶句中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有细微的差别;当分别使用时,常常各自保留了他们原来的词义或用法;当连用于散文句中的时候,它们的意义又有相通之处,我们在阅读时常常是取其共同之处。

同义复词,少则两个音节,多则有三四个音节,以两个音节的居多。但在功能上却只能是一个词。由于有些同义词经常连用在一起,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复音词。现代汉语中相当一部分的双音词就是由古代两个单音同义词(近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例如“恐惧”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过:“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务必注意同义复词与今天使用的形同而义不同的双音词的区别。

从词类上分,同义复词可以分成两个类型:实词型和虚词型。

(一)实词型

⒈名词同义复用

⑴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上》)斧,伐木工具。斤,斧的一种。

⑵积反货而为商贾。(《荀子·儒效》)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即所谓“行商坐贾”,“商贾”即做生意的人。

⑶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史记·刺客列传》)庸,受雇佣,此指佣人。保,仆役。“庸保”,仆役。

2.动词同义复用

⑴先帝创业未办,而中途崩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文》:“崩,山坏也。”引申为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说文》:“殂,往死也。”“崩殂”指帝王死亡。

⑵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徒,步行。跣,足亲地也。“徒跣”,光着脚走路。

⑶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李广苏建传》)《说文》:“操,把持也。”“持,握也。”“操持”,拿着,握在手里。

3.助动词同义复用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二章》)“可”助动词,“得”助动词。“可得”,能够。

⑵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可以,能够。“可”可以。“可堪”,能。

4.形容词同义复用

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疲”,疲倦,劳累。“弊”本义是败坏,引申为疲困。“疲敝”,人力物力受到消耗,不充足。

⑵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史记·伯夷列传》)“彰”、“明”、“较”、“著”都有明显义。“彰明较著”,形容极其明显。

(二)虚词型

1.代词同义复用

⑴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庄子·山木》)“彼其”那,那个,指代较远的物,作定语。

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乐府诗《十五从军行》)“阿谁”犹“何谁”,代人,二字同义复词。

2.副词同义复用

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尚犹”,还是,仍然。

⑵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报任安书》)“适会”恰好,刚好,表示两件事时间相合。

3.叹词同义复用。

⑴噫吁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噫吁戱”是同义复词,表示惊叹语气,蜀地方言。

4.连词同义复用

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遂”,于是。

⑵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纵,让步连词,即使。“便纵”,纵。

5.语气词同义复用

⑴又何学为乎?(《说苑·建本》)“为乎”,连用后表示的疑问语气更为强烈。

二.偏义复词

在古代汉语的词汇中,有一种特殊的复音词:偏义复词。它是颇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类词。什么是偏义复词?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陪衬作用。”解慧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词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语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有关联的或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了这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到陪衬作用。当然,这个陪衬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复合词有两个构词要素:两个语素和一定的构词规则。两者不可或缺。因此,偏义复词中某一个语素的陪衬作用便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语法作用来说,它标志着两个语素是并列关系,有使复合词完整定型的作用;从词汇意义来说,它有提示语义区别近义词语素的作用。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语素即不直接表示意义的语素,仅仅明显地表示语法作用,这是汉语的结构形态与语汇意义脱节的一种语言现象。endprint

偏义复词按语素分,可以分成三类:名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动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形容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一)名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1)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故“禽兽”偏指“兽”。

(2)世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穰”庄稼丰收,“饥”,饥荒,年成不好。禹汤时代遭受连年水旱灾害,故“饥穰”偏指“饥”。

(3)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没有公公,故“公姥”偏指“姥”。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圃,种菜的地。园,种果树的地。“园圃”偏指“园”,与“桃李”照应。

(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市”,买卖之所。“朝”,朝廷。“市朝”,偏指“市”。

(二)动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存亡”上文指出形势危急,“存亡”偏指“亡”。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刘邦驻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其他农民起义队伍入关,“出入”偏指“入”。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诗中是说刘兰芝日夜操劳,“作息”偏指“作”。

(4)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遣回家,走上堂去感到无脸面,故“进退”偏指“进”。

(三)形容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1)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刘邦是说项伯跟张良相比哪个年岁大。“少长”偏指“长”。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陟”是迁升,升官。罚是处罚。“臧”是善,“否”是恶。“不宜异同”,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指“异”。

(3)而某不量敌众寡。(《答司马议书》)根据原文语境,“众寡”中只有“众”的意思。

偏义复词既然是复合词在表示多种意义所呈现的一种形式,那么我们怎么辨识它呢?

判断是不是偏义复词,首先要看语境,联系上下文,对词义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断。偏义复词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存在的,离开了这种具体的语言环境,就谈不上有什么偏义复词,有时要考察全篇内容才能确定偏义复词。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从全篇看刘兰芝只有母亲、哥哥,所以“父兄”是偏义复词。其次,要区别偏义复词与并列词组,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一切意义相反或相关相类的词并列在一起都是偏义复词,有时,即使是两个同样的词,在此是偏义复词,在彼就不是偏义复词,而是并列词组。如上述“父兄”,在“父兄都是革命者”中“父兄”是并列词组。我们不能把偏义当成全文,也不能把全文释成偏义。否则,都会妨碍我们对原文的确切了解。

石亚荣,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邳州。责任编校:左晓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义语素古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祈使句小练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浅谈“音节语素化”现象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助词“得”与语素“得”辨析
再谈语素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