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明+雷存斌
语文老师,你会把语文教成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未免有点滑稽。语文老师把语文教成什么?当然是语文啊。可是,事实是如此吗?不信请看——
看看我们的课堂:繁琐分析,比比皆是;机械训练,屡见不鲜。看看我们的课外:基础知识,做题;阅读理解,做题;综合性学习,仍是做题;名著阅读,还是做题。除了做题,还是做题。语文领域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变成试题,似乎做题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固本,提高,培优;学案,练习,试卷;课课练,单元测,月月考、半期考……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语文学习的所有时间都拿来考试,似乎考分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初一就做中考题,八年级还是做中考题,中考前还是在做;训练序列混乱,梯度缺失,层次模糊。只有标准答案,答题套路,应试技巧。长期积累在哪里?生活感悟在哪里?活动体验在哪里?熏陶濡染在哪里?语文,已经和数理化没有什么两样了。语文老师啊,你是不是把语文教成了数学、物理、化学了?
对于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语基、阅读是可以通过套路来训练的,而作文则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由于考场作文阅卷的局限性,作文判卷常常变成了批阅硬笔书法作业——作文内容的好坏几乎没有多大差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退居其次,字数的多少、书写的妍媸、以及一些开头结尾的技巧倒成了首选。一份语文试卷又常像一份英语试卷,基础知识扎扎实实,人文特色虚无缥缈,读写能力几乎为零。语文老师啊,你又把语文教成了英语。
在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对思想教育不是不重视,而是非常重视,甚至过于重视。每篇课文都必须拓展延伸,每次拓展延伸都必须联系时事,联系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说教。语言品味、思维训练倒是退居其次了。怎么感觉语文课堂上飘荡着思想政治课的气息?语文老师啊,不知不觉中你又把语文教成了政治。
零散的知识汇编,强化的记忆训练,甚至列举图解,死记硬背……没有思维的流淌,没有艺术的审美,没有文化的濡染,语文又和历史、地理、生物有什么区别呢?语文老师,你又把语文教成了历史、地理、生物。
当然,这是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常见景观,一到上公开课就大不一样了。精彩纷呈的课件里,美轮美奂的画面,缭绕不断的音乐,令人眼花缭乱的视频……声、色、光、影俱备,令人震撼,令人陶醉。但是,殊不知视听感官的享受反而会冲淡探究思维的延伸,扼杀语言品味的深入。语文老师,你真行,又把语文教成了音乐,美术,甚至教成了信息技术。
耕种语文的土地,却播撒别人的种子;没有比这样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更可悲的了。然而,我迷糊了,迷失了,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还是需要教成“数学”。语文应以抽象思维为骨,以形象思维为肉。不进行扎扎实实的逻辑推理训练,怎么能保证抽象思维品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形成?还是需要教成“英语”。没有了厚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语文就是无本之木,无基之塔,无源之水。没有一砖一瓦的积累,语文素养的万丈高楼又从何处立起呢?还是需要教成“政治”。没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文濡染还叫什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又如何统一?文道又如何和谐呢?语文教师还担负着教化苍生的社会重任,又该如何在每一节课里落实?还是需要教成“历史、地理、生物”。没有知识的积累、整合,创新,能力又从何谈起?还是需要教成“音乐”“美术”。没有艺术审美,哪来语文魅力?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独特艺术。如果再用艺术的手段展示语文的艺术魅力,不是相得益彰,美上加美吗?还是需要教成“信息技术”。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语文课堂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教学效益一定会大大降低。
现在,只有回到最朴素的问题——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包含其中。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广阔;生活的内涵有多丰富,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根深方叶茂,树大必生荫,土厚山自高,水到渠自成。其实,只要把所有学科的内容、思维、方法、特色加起来,就是语文的整个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课堂与课外的衔接互补,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互促,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互生,工具与人文的和谐互动,思维与语言的表里互见,分数与素养的相克相生,就是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正是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也正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陈水明,雷存斌,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穴。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