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迎来了第一场雪,这是一场久违的雪,因为,前一年的南京没有下雪。学生们很兴奋,课间去了空地疯跑,踏出了很多碎银,打雪仗、推雪团、雪地涂鸦……
预备铃声响了,我也带着这份喜悦走进班级,窗台上依旧趴着几位女生,见我来了,很不情愿地走向自己的座位,我读懂学生的行为,回了他们一个神秘的微笑,于问候声后,故作深沉地对学生们说:今天,老师要做出一个决定,调整一下课程,与你们共同捕捉这漫天的精灵,分享欣赏这精灵的喜悦与收获,好不好?
学生以惊异的眼神看着我,先是鸦雀无声,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关于“雪”的诗文。
学生兴奋地举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好一场鏖战,把“玉龙”打得片甲不留!这些优美的诗句和着窗外雪花的敲打,铮铮淙淙地弹奏,让我喜不自胜。我急忙追问:“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中的“玉龙”指什么?“败鳞残甲”又是指什么?
有学生回答:玉龙说的是“雪”,“败鳞残甲”是雪片飞舞的样子。
我连连惊叹,不错,不错!那么,这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呢?是比喻;不对,是暗喻。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我插话,在这句话里比喻与暗喻都可以说!就像说咱们是中国人与人一样。学生们会意一笑,我追问:大家再说说写“雪”的文章?
《济南的冬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川端康成的《雪国》《白雪公主》、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
大家说得很好。不过,有一个人不要忘了,可谓是写“雪”的高手,想想看是谁?他可是现代最有名气的文人了,不单单是作家,还是思想家、革命家呢!
学生们高呼是鲁迅。是的,就是鲁迅先生,他善于用雪来衬托,来渲染阴冷的环境,为表现人物的心理与处境服务,主要体现在《祝福》《在酒楼上》两篇小说上,另外,对雪直抒胸臆的是散文诗《雪》,老师记得很清楚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多么精彩的表达啊,雪与雨本不相干,可在鲁迅的笔下,却赋予其灵魂,裹挟着作者自己向死而生的心愿,让雪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民族魂”。哪位同学来把“雪”和“雨”换一下对象,表达不一样的内涵。譬如:那是孤独的雨,是 。
学生觉得很有趣,小组成员之间议论纷纷。2分钟后,找了两位代表小组讨论成功的学生板书:(1)那是孤独的雨,是活着的雪,是雪的归宿。(2)那是绵长的雨,是思念的雪,是雪的眼泪。
很开心能看到同学们这么多这么丰富的表达,下面,我们一边欣赏窗外的雪,一边用文字表达对雪的情怀,如何?老师和你们一起动笔写,可以写诗歌,也可以是一段散文,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只要与雪相关,写什么与怎么写都由你做主!时间是10分钟,一定要守时哟!
这次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写作热情高涨,就连一向不愿意动笔的同学,也都欣然拿出了纸张写起来。我告诉学生,课堂是观赏雪景的平台,写作期间,你们可以走动,寻找不同的角度来观赏雪景。学生喜不自禁,各自到窗口寻找自己的最佳的观赏角度。
我则沉静下来,酝酿我对雪的情感,有了感觉之后,向学生要了纸张与笔,很快写出了一首小诗。抬头看看学生,或喜悦状,或愁思状,亦有颔首微笑貌……个个沉静在浓厚的写作氛围中,窗外的小雪花无声地飞舞,温情地在玻璃上倾诉着无言的思绪。
看着学生们写得正酣,我也就没有走到他们中间去巡视,而是悄然用粉笔把刚才自己写就的诗歌抄写在黑板上。
雪之恋
早晨,窗外飞舞
漫天的,白色的精灵
广场上孩子们红红的小手
为我,揭开了冬日恋歌的序幕
欢快地飘向未来
一场七百多天的等待
终于,在我疲惫的眸子上
印上了你纯净的吻痕
无须寻觅
那洁白世界的静寂
是在证明
一场无关风月的雪之恋
给你、给我……
给天下所有的有情人
抄完了,时间也到了,叫同学们收笔,先小组诵读,评出优秀作品,再到讲台上展示。学生们咿咿呀呀诵读着、准备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剧院,听着几十个演员同时表演着不一样的曲目,不一样的唱腔此起彼伏,把本来安静的课堂激活得灵动而富有生趣。
准备应该差不多了,时间关系,只能挑选几个小组代表来展示了,其他小组以后再给机会。
第一个上台的小组代表是一位男生代表,我早看出了他的跃跃欲试,在本组学生的呼声中,快步上台,站定,随口吟哦:
我在教室看飘雪
飘雪却在窗外飞
孩童玩耍欢悦叫
万里雪飘醉痴人
风卷残云心中寂
雪中唯吾独落寞
他最后一个字一念完,同组的同学齐声喊了起来:“雪飞叫人寂寞。”全班学生顿有所悟,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个上台的小组代表是一位说话音质很好的学生,据说他入选了校园十大歌手,上次课堂上讲罗大佑的歌词,还叫他当场清唱了一下,笑果好极了。他别具一格,来了一段雅洁的文段,再加上他古色古香的音调,别有风味:
雪者,人皆以为天下至纯之物,色如净纸,状似鹅毛。落于漫漫长天之中,然终是滴尘不染。古往今来,向往高洁似雪者不可胜数,然为人似雪者又有几何?叹世间叶公好龙者繁多,洁身自好、终于克己者几不复存矣!
哈哈,一个愤世嫉俗的小学究,太可爱了,学生们纷纷为他鼓掌。
最后上台的是一位个子高高瘦瘦的男生,平时很少说话,也是把手举得高高,他立定之后,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吟道:
冬日之暖
冬之人心处处寒
忽见苍穹银花来
金陵之子昂首赞
天宇精灵终复返
真不错,我首先鼓掌,很有古诗的味道,雅韵做得特别好。
好了,分享了同学们的收获,现在,再看看黑板上的小诗。先让一位学生读,我随后再读,因为学生对于诗歌的陌生,读得很平淡,而我自己写诗歌,知道语言中包蕴的情感,能读出真情真意。差异出来了,立刻请同学们比较,试图告诉他们,有感情地诵读在诗歌中的作用!同样的一句话,带着感情说与不带感情说是不一样的。
这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与鉴赏课,也是一堂语文自主学习的资源创生课,从课程内容的调整到生成新的课程思路,从老师评价到小组评价、班级评价体系的重构,全程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来贯穿,重点体现着下列四个方面的认识:
其一,语文的前课重点在积累。前课与课前不一样,差异即在于是否以课程的意识介入到教学中。虽然从时间维度来看,前课就是课前,但是,从课程的视角观之,前课是一种课的形态,不是简单的课前预习了,老师也好学生也罢,都得以课的要求来对待。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广阔的融合性,一堂课不是一个知识点能包容的,需要多角度多文化多思维地进行整合,所以,语文的前课不能简单等同于几个题目,更强调学生平时的大量的积累。倘若没有广泛积累,这一课的开始阶段就会板滞,开头出了问题,一堂课要想成功就难了。
其二,适时、适地、适人,创生教育资源。这是我上完这一课后的最大感受。新课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要求关注与重视课堂的生成,生成性课堂有着别样的灵动美,而课堂生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创生性地发掘教育资源。一场雪给我带来了灵感,在去班级的路上因雪因校园因孩子们的欢乐而让我顿生创生教育资源调整课堂进度的妄想,到了班级,看到了学生们对于窗外雪的流连,更增强了自己的信念,于是有了这样的一堂让我难忘的课。所谓“适时、适地、适人”,我想,也就是教师从时间、空间、教育对象三个维度来观照教育资源,有了思考后,围绕教育的需要而创生教育资源,生成新的课堂。
其三,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教。当下对于自主学习的界定,主要体现在态度、策略和模式三个方面。尽管目前学界对于自主学习概念的认定不一而足,但是,其自主特征是不容置疑的。如何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教师的教的参与,不过,此教非彼教,我感觉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应该倾向于示范,适如美术教师之于自己的画作,音乐老师之于自己的歌唱,体育老师之于自己的运球之类……语文也一样,作文得示范给学生看,文章得鉴赏给学生听,空对空地讲技巧或点对点地讲答案,那才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其四,让评价的灵活与多元来推动课堂的进程。这堂课里运用了不评价,从开始学生表达关于雪的诗文到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后的推举,从教师的即兴点评到学生自发鼓掌,从学生自我认可上台到全班师生的赞许……课的进程中的每一个关节点都有着评价的渗透。有人坦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评价,想想并非妄言,一堂课尚且如此,一种学科、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呢?
一场久违的雪,一堂难忘的课!
钮勤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