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公开课

2014-02-24 00:07薛燕芬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2期
关键词:改动公开课多媒体

薛燕芬

作为教师,“公开课”这个词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从教也已经十几年了,和同事们一起听了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不计其数,然而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开课后,“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公开课似乎永远只是课堂教学的乌托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范本。公开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是公开课上能做到的,很难在平时的课堂上实现。也许会有人说公开课不是纯粹的个人展示而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展示,它可以提供一种思想,一种教学的前沿理念。但是再先进再前沿的理念如果不能付之行动,那不还是纸上谈兵吗?具体来说,现在公开课太“艺术”的地方有:

一、师生假象明显

1.教师虚假的“真情”。有的老师表演成分太大,神情僵硬,动作夸张,赞美太过频繁,让人感觉极不自然。

2.师生交流作假。有的老师担心有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会提前告诉学生或者悄悄地指定几个内定名单,这样就能顺畅的完成“完美”的公开课展示。其实听课的同仁一看就知道,哪个是真实的课堂,这种欺骗听课者的课堂有什么学习价值?有什么意义呢?“真”是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真谛。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虚假的东西,我们还如何教学生“求真”呢?

二、准备工作庞大

经常看到公开课上老师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准备材料,记得有一次听课,一个老师整整带了2大箱的教具:萝卜、土豆、量杯、水、书……上课期间说到什么老师就拿出什么,以至于后来老师每拿出一样东西学生就“哇……”的感叹。我们听课教师都在议论:把整个实验室都搬来了!理念肯定很先进了,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在具体的实物中去理解,但是这个能走进每个孩子的课堂吗?有多少孩子可以享受这个“充分”呢?我们老师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不是挂在天上只能欣赏的月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黑板上的板书上贴得太多,真正自己写的字几乎没有,难道我们平时的课堂也都要准备这么多贴的部分吗?

三、教材改动太大

纵观现在的公开课,有谁能按照教材原原本本地上下来,都是大刀阔斧地改,例题习题全都变了,好像谁改得多,谁才是创新的公开课。其实很多公开课的改动根本就没有原来的例题和习题好,我一直认为,教材是多少专家学者耗费了多少精力编撰出来的,每道题的选择,每道题的呈现形式肯定有它自己的理由,为什么非要全部改了呢?我们一线老师在平时也不可能随意改动教材,其实我们数学课上还是有很多课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高年级,为什么就不能利用书上的原题来突破难点,给我们一个本真又精彩的课堂呢?

四、过分依赖课件

很多老师心中有个误区:凡是一节优秀的课,就一定要有多媒体的使用。于是,老师变成了使用多媒体的高手,公开课上,电脑、电视、投影仪并用,声、光、电、影齐发,好热闹。搞得学生是手、脑、耳、鼻并用,最后是晕头转向。你见过不用多媒体上的公开课吗?没有吧。那在多媒体诞生以前就没有优秀的公开课了吗?且不说很多根本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情况,有些可用可不用的我还是建议不用,为什么?现在发现过多地使用电脑等光学影像对小学阶段孩子的视力影响很大,现在的“小眼镜”越来越多,不能不说和我们的课堂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近段时间很多地区的家长要求为了孩子的眼睛停止使用教室的电脑、实物投影,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提法开始越来越热烈。所以我认为除非多媒体的展示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突破难点和重点,不然尽量不用。

当然说了这么多公开课的形式主义,并不是说公开课就不好,我们并不是要取消公开课,谴责公开课,我们想要我们一线老师心中的公开课,那我们眼中希望的公开课是什么样呢?其实就是一个字“真”,真心上出“随”境界。所谓真心,即陶行知先生主倡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将“真”字植根于心底,这样,才可以免去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公开课去东搬西套、东拼西凑,本色地展示,展示自己惯常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本着对教材充分钻研的精神,向我们展示可以供我们一线老师操作的课堂实例。让我们每一次的听课都“听有所触,触有所动”,让公开课成为触手可及的常态课,让我们从公开课中也能学到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纪律,如何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就能让孩子轻松理解难点,如何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物体作为教具……我们期待,更多常态公开课的开放!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动公开课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鸵鸟
爆炒米花(节选)
咪咪(节选)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