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艳艳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的关系研究
谭艳艳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以39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与嫉妒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处于中等水平;2.大学生的嫉妒水平低于中等水平,人际嫉妒上存在显著家庭背景差异(t=-2.236,P<0.05)和显著的年级差异显著(F(3,388)=3.256,P<0.05);3.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238,P<0.01),能力比较对嫉妒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对嫉妒具有重要影响。
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嫉妒;人际嫉妒
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是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事物的意义。Festinger于1954年首次提出“社会比较”的概念,把将自我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称为社会比较[1]。社会比较包括观念比较和能力比较。社会比较的最初目标是获得有关自我的信息。社会比较倾向是指同一比较信息的重要性因个体的需求不同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2]。Gibbons&Buunk认为社会比较倾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相比较时的人格倾向,它表现为对他人相关信息、相关思想的敏感程度[3]。社会比较与个体情绪情感的形成密切相关。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使用社会比较的频率较高[4]。综上所述,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并更容易受社会比较结果的影响。中国《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5]。日本学者诧摩武俊编著的《嫉妒心理学》中对嫉妒的解释是:嫉妒是当他人得到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时,或者当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被他人夺去时,产生的一种情感[6]。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人容易因对比而获得一些不良信息,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以及自我评价[7]。社会比较的自我相关也是产生嫉妒的一个主要原因。Schaubroeck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未受提拔的职员嫉妒被提拔的职员,是因为获得提拔的职员与他们有着很大关联[8]。因此,根据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可以推测社会比较倾向对个体的嫉妒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的本科生为被试。本次共发放问卷460份,收回问卷430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85.2%,其中大一93人,大二91人,大三109人,大四99人,男女生各占半数。
2.研究工具。(1)社会比较倾向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由美国的F.X.Gibbons和荷B.P.Buunk(1999)合作编制,包括两个维度:能力比较和观念比较。此量表一共11个项目,5点计分,有2道反向计分题。我国学者王明姬等人(2006)对此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89[9]。(2)自我报告嫉妒量表。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由Bringle编制,包括三个维度:爱情嫉妒、人际嫉妒、社会嫉妒,主要测量个体在各种情境中广泛的自我嫉妒体验。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6,分半信度系数0.743[10]。(3)研究程序。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1.社会比较倾向和嫉妒的描述统计。描述统计结果发现,社会比较倾向的平均值为3.00,大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嫉妒的平均值为2.560,大学生的嫉妒水平低于中等水平。
2.社会比较倾向和嫉妒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以家庭背景作为自变量,以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及其各维度作为因变量做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在家庭背景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嫉妒中的人际嫉妒维度在家庭背景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236,P<0.05,城镇的大学生的人际嫉妒水平显著高于乡村大学生。以年级作为自变量,以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及其各维度作为因变量做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在年级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嫉妒中的人际嫉妒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388)=3.256,P<0.05,经事后检验发现,大二年级的人际嫉妒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年级。
3.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相关分析。因为本研究采用的量表的量级不同,在对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的关系研究之前,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对各变量及维度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附表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N=392)
数据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观念比较与嫉妒、爱情嫉妒、社会嫉妒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中,能力比较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1.人际嫉妒在家庭背景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本研究发现,城镇的大学生的人际嫉妒水平显著高于乡村大学生。张建育的研究也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嫉妒强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11]。这可能的原因是,乡村大学生勤劳朴实,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而城镇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且生活相对富足,内心充满优越感,而当人际方面不如他人时,将会体验到更强的嫉妒情绪。此外,本研究发现,大二年级的人际嫉妒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年级。焦金梅的研究也发现,大专生的社会嫉妒存在年级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高于一年级[12]。大学二年级是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最活跃的时期,此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范围较广,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在社团中的工作。大学的评先评优大多是民意投票决定,人缘好的同学在评选中占有较大优势。因此这有可能使大学二年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人际嫉妒。
2.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的关系分析。社会比较倾向与嫉妒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嫉妒体验。其中,能力比较对嫉妒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处在知识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大学里也会举行各种技能比赛,因此,大学生的嫉妒体验更多地来自于与同学之间的各种能力的竞争。社会比较倾向是影响嫉妒情绪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上还存在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着嫉妒的产生。事物间的联系往往是复杂交错的,我们应当从多角度多层面考察变量间的关系。此外,社会比较和嫉妒都是内隐的心理过程,外显的测量工具可能无法精确地测量。因此,对社会比较与嫉妒的关系探索需要引入更先进的研究手段,如采用生物反馈和脑电等指标来进行评定。
[1]Festinger L A.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eesses[J].Human Relations,1954,7(2):117-140.
[2]Brickman P,Bulman R J.Pleasure and pain in social comparison[A].In Suls J M&Miller R L(Eds.),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Washington:Hemisphere,1977:149-186.
[3]李光普.社会比较研究概况[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1.
[4]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95.
[5][日]诧摩武俊原.《嫉妒心理学》(蔡英杰译).台湾大众书局,1976:前言.
[6]白红敏,许莹,张荣华.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18-420.
[7]Schaubroech J.Lam SK.Comparing lots before and after:Promotion reiceters invidious reactions to promotees[J].Organ Behave Human Decis,2004,94(1):33-47.
[8]王明姬,王垒,施俊琦.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2-305,316.
[9]王晓钧.7种嫉妒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J].心理科学,2001,24(5):573-639.
[10]张建育,王海棠,李文虎.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20-321.
[11]焦金梅.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G640
A
1674-9324(2014)35-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