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彩萍
“运用”一词成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高频词。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于是乎,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练说话、练写作已成为老师们每课必有的重要环节。殊不知,说话和写作的内容与形式十分丰富,如果不解决“练什么”、“怎么练”以及“为什么练”的问题,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却达不到提高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目的。以下从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明确随文练笔的“三性”
1.随文练笔的目的性。
这里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练笔的问题,主要是要避免目前课堂中练笔的随意性。“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请写下来”“读了这一段文字,你想说什么,请写下来”……这种随意性的练笔,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而已,谈不上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要选择某个点进行练笔,执教者心中必须明确,我要练的这个“点”,是训练学生的哪一方面的能力?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真正体现出练笔的时效性。
2.随文练笔的必要性。
对“必要性”的理解是,选择这个“点”的练笔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因为这种“点”的选择是根据课标对年段教学的重点,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这样的练笔,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达成执教者预期的目标,才能真正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
3.随文练笔的可行性。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每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我们在研读文本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编者的意图——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然后要考虑作者的意图——为什么要这样写?接着要考虑教师教的意图——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自觉参与读写的兴趣和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一定要体现序列。同一个训练内容,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才能到六年级毕业时达成课标第三学段所规定的阅读与写作目标。
二、遵循随文练笔的三条原则
1.有内容可写。
随文练笔一定要做到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课堂上随文写作的内容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与文本阅读理解紧密联系,让学生有话可写。
2.有方法可循。
阅读教学中的“指向表达”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理解文本的表达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另一层就是运用文本的表达方法进行迁移,成为学生自己的写作行为。如果只停留在理解方法的层面上,不去学习运用,那么这种方法最多只能是一种理论的储备,无法转变为自己的实践行为。因此,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据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
3.有标准可评。
在学生完成练笔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并根据练笔目的和要求作为评点标准,先由教师引领性点评,后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点评,逐渐引导学生学会点评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