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传播及政务微博的作用

2014-02-23 07:02
传播与版权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评论者突发事件公安

□ 姜 巍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地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以极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形成舆论浪潮,对社会造成影响,并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因此,掌握舆论传播规律、善用新技术进行舆论疏导是转型时期的政府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微博产生后,凭借其信息传递即时性、互动性而成为各级政府公开信息、应对危机事件的新手段。“2013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过24万个”,政务微博既为政府社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既有的管理机制、政策法规、体制框架乃至管理理念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做好政务微博的运营十分必要,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微博是公众能够感受到政府行为、理念的最直接窗口。特别是在地方性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务微博的表现更是关键。这是因为一触即发的舆情热度与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叠加,很容易使得地方性事件演变为全国性事件,令地方政府处于极其尴尬的局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地方政务微博的重要性超过了中央级政府机构的微博。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地方政务微博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情况,笔者选取了此前发生在大连的“宾利车撞人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该事件属于区域性突发事件,并在一定时间内引发了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连公安”作为政府微博对此事进行了通报,并引发了网络热议。透过“大连公安”官方微博表现可以初步了解地方政务微博在区域性突发事件中的作为,并对下一步如何做好政务微博形成建议。

二、事件回顾

2014年3月20日凌晨1时30分左右,大连市人民路心悦酒店门口路段,1辆超速行驶的黑色宾利轿车(后证实当时时速为144公里),未按信号灯通行,先后与2辆私家车和1辆出租车相撞,造成1辆私家车乘客当场死亡,另有2人受伤。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摘掉车牌、清理车内物品并乘坐一辆玛莎拉蒂逃逸。事件发生在午夜时分,即引起百人围观,后经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当地舆论的焦点。“宾利”、“玛莎拉蒂”、“摘车牌”、“午夜”、“1死2伤”这些字眼无不刺激着当地民众的神经。事故发生36小时后,肇事司机杜某向警方投案。

在杜某投案后,大连市公安局于3月21日下午在其官方微博“大连公安”对该事件给予了通报。原微博内容如下:“#投案自首#20日凌晨1时许,发生在人民路心悦酒店门口路段的宾利车撞车逃逸造成1死2伤的严重车祸,经交警支队及属地交警中山大队、公安机关多警种联动,连夜立即展开调查,迅速锁定肇事嫌疑男子身份。该男子杜某,88年出生,系我市婚庆从业人员。”该条微博迅速得到了网民的关注,在24小时内被评论100多次(是平时评论量的几十倍),转发近百次(是平时转发量的几十倍),创下了大连公安微博评论数量的高峰。

三、研究方法

研究中将“大连公安”关于“宾利车撞人事件”的微博评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评论内容的考察,了解当时网络舆论传播的走向。研究中共收到样本168份。为了进一步考察评论内容,笔者根据杨娟娟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具体实际,设计了6项研究指标,每个研究指标的选项按照从1—N进行编码统计。

(一)评论者身份

根据评论者的归属地将评论者划分为5种类型:大连本地、省内其他城市、省外其他城市、海外以及不详。

(二)评论时间

“大连公安”于3月21日14点24分发布了案件信息。官方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危机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因此,研究中将自3月21日14点25分开始至3月22日14点24分中的每一小时设定为一个单独的评论时间,每个单位按1—24编码。将3月22日14点25分至3月23日14点24分设为第二个时间段,编码为25。此后的评论均列入第三个时间段,编码为26。

(三)评论态度

评论态度是指评论者对事件的情感反应,分为愤怒、质疑、指责、调侃、信任、赞扬、无态度。

(四)评论的指向

这是指评论中网民主要讨论的对象,共分为7种类型:司机、受害者、政府机构、媒体、社会环境、其他评论者和无明确指向。

(五)网民关注的议题

主要指网民在评论中涉及哪些社会议题,具体包括:事件查处结果,政府执法情况、肇事者信息的真实准确、媒体信息的披露、社会公平与正义、网络舆论的客观性、无明显议题。

(六)评论的类型

网民在评论的时候可以与其他网民等产生互动,这是考察舆论活跃度的标志。研究中设计了6种互动类型:网民单独评论(无互动)、网民之间的互动、网民与政务微博的互动、网民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政务微博之间的互动以及政府和媒体机构之间的互动。

四、研究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6个研究维度对所获得的168份样本进行完整的内容分析,评论者身份、互动类型一致性较强,其他4个方面差异较明显。

(一)评论者的身份

评论者中有150人是大连本地的,占评论者总数的89.3%,省外其他城市16人,海外1人,1人不详,这充分表明该事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其他城市的公众的存在。微博具有的转发功能会通过这些人扩展到更大范围,因此微博时代突发性事件的区域性正在模糊。

(二)评论时间

官方发布消息的1小时后,评论量达到20.8%,可以说事件立刻得到了广泛的关注;8小时后,评论量超过了50%,24小时以内评论量达到了93.5%。由于官方微博再无后续消息,舆论声音逐渐消退。

(三)评论态度

网民对该事件主要呈现的“指责”态度,指责的对象主要是其他评论者、政府和司机。对于其他评论者的指责源于一些网民认为有人对此事的评论不够客观,双方互相讥讽。有19.6%的网民对此事持质疑态度,特别质疑政府机构的信息内容真实性。另有17.9%的网民感到很愤怒,包括对司机、政府机构以及其他评论者。有10.1%的网民对事件采取了调侃态度。持信任态度的评论者占14.3%,1.8%的网民对“大连公安”表示赞扬。16.1%的网民呈现出无明显态度,只是转发了微博。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信息发出的22—24小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评论者,对“大连公安”呈现信任、赞扬的态度。这些观点亦遭到其他网民的回击,这些持赞扬、信任态度的用户大部分粉丝数为0、微博数为0,关注用户量也不多,被网友称为“水军”。

图1:网民的评论态度

(四)评论指向

表1:网络舆论指向

36.3%的网民将评论重点指向了政府,主要对大连公安信息公布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公正性进行评论;22.6%的网民针对司机评说,主要观点为“严惩”、“还受害者公道”;20.2%的网民针对其他评论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评论;3.6%的网民针对媒体对此事件报道进行评论;另有15.5%的评论者对事件评论无明确指向,针对社会环境和受害者的评论均不超过1%。

(五)网民关注的议题

“宾利车撞人事件”引发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车祸本身。在评论中网民关注度的焦点前两位依次是:政府执法情况(31%)、肇事者信息的真实准确(21.4%)。也就是说,事件发生后网民更加关注事件能否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行为是网民更加关注的对象,远远超过了对于事件的处理结果。

图2:事件中网民关注的议题分布

(六)评论类型

评论者身份大部分为个人网民,也有大连公安系统的官方微博。评论中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网民之间(8.9%)、网民与媒体之间(0.6%),其余90.5%的评论属于网民独自发表观点。政府机构与媒体之间、政府机构之间、网民与政府之间的均无任何互动。

五、讨论与思考

(一)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务微博的作用

“大连公安”微博目前拥有粉丝49万,日常每条微博评论量为几条或没有评论。在这次突发事件中,评论数量暴涨近百倍,这说明政务微博在特定时刻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微博的作用,做好日常微博的维护,加强与粉丝的认可,在突发事件中善用微博,解释信息、引导舆论。“中国的政府微博从数量上来说已经蔚为大观,但是日常性的维护与运行往往被忽视,空心化、功利化问题严重,危机来临后则手足无措,乱成一团。实际上,在中国,政府微博承载了更多超越技术层面的价值内涵,这些价值内涵的重要内容就是公民参与、政府监督与网络民主。”

(二)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舆论走向不同

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爆发的时间非常迅速。“大连公安”微博发出后2个小时内就得到了近29.2%的评论量,这与此前的研究结论“网络舆情持续时间短,主要集中在前两个小时”的结论比较一致。第8小时(21:43—22:43)的评论量也比较大。这与此前研究的“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事件发布之后的第8—22小时之间,最高峰出现在第11小时”的结论部分一致。这是因为该时段正是晚间休息时间,加之有微博大V加入了评论,带动了评论量。不过,在“宾利车撞人事件”中,第11小时(00:43—01:42)正值午夜时分,评论很少,与此前研究不符合。这说明,不同类型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与变化。

(三)突发事件中,网民关注的议题超越了事件本身

“宾利车撞人事件”中由于“豪车”、“飙车”、“逃逸”、“玛莎拉蒂”等信息,使得该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公众对事件的关注议题已经超出了事件本身。统计结果显示,政府的执法行为是否公正、事故信息是否准确是网民更加关注的焦点,大多数网友对政府机构呈现出不信任的态度。不少网民要求大连公安局公开车祸视频,对驾驶员进行对比,以求证投案自首者是否为顶包。

(四)政务微博的回应影响政府公信力

在事件中,官方公布的肇事者信息引发了网民的质疑。“88年出生”、“婚庆行业从业人员”、“价值200多万的轿车”,这些信息无不在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很多网民质疑“大连公安”所公布的关于肇事者信息的真实性。不过“大连公安”既无回应,也再无后续微博进行解释,对于网络舆情“盲视盲听”。虽然该事件并未引发更大的舆情反应,但是公众的质疑始终并未得到回应,这在一定程度必然会损害地方政府形象。

六、建议与对策

(一)真正将微博作为社会治理的手段,做到规划化、制度化

政府官员需要理解,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微博已经成为公众参与政治、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重视政务微博的作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不仅是一种姿态,更应该在实际中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政务微博的运作归根结底取决于线下的政治因素。只有当相关政府官员切实转变思路,认识到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才能认真地建立起与民众的沟通桥梁,政务微博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对于微博的运作建立起定期的考察和问责制度,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将微博的运作落到实处。

(二)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对于舆情把握要综合多种因素考虑

危机事件的舆论传播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通常会因为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是否有舆论领袖加入、当地民众的政治素养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管理者要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多种因素加以研判,以便及时、准确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这就需要政务微博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

美国和澳大利亚有专门的政府小组,用以指导政府微博,十分专业。目前,我国的上海、河南等地区也出台了相应政务微博管理办法,但是大部分地区的政务微博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政务微博的维护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既有专人负责,也有兼职管理。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建立专门的运营团队,维护微博,在突发事件中,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给予指导,做到有序、有质量沟通。

(三)突发事件中应该针对网民的主要诉求进行信息传递

如前文分析所示,在突发事件中,网民关注的不仅是事件的处理结果,更关心政府机构在处理事件中的态度和公开程度。在“大连宾利车撞人事件”中大连公安对于网民的质疑始终未给予任何回答,也未发布后续消息。2012年5月26日晚,在深圳福田区发生了一起豪车飙车撞人案。案件发生后,面对群情汹涌的舆论,深圳交警先后通过4次新闻发布会、1次微访谈、12条微博还原案件真相,并最终基本上得到公众的认可,缓解了公众的负面情绪,维护了政府形象。突发事件的出现是不可预知的,而政府处置事件的行为应该是“公开”、“透明”的,这已经成为微博时代公民的期待,政府部门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中要考虑到公众的主要诉求,及时公布事件进展,破解公众内心的疑惑,才能真正地扭转危机,获得信任。

(四)建立信息的相互传递机制

目前,政务微博最被诟病的表现就是单方面传播,缺乏回应。从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大连公安”在事件中没有回复任何一条网友的评论。这种沉默在突发事件中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积压,最终爆发更大规模的舆情。因此,地方政府机构应该勇于破除“多说多错”的理念,建立长效的回应机制,发挥政务微博的双向传播功能,真正搭建官民之间的沟通桥梁。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4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2014.

[2]钟伟军.公共舆论危机中的地方政府微博回应与网络沟通——基于深圳“5·26飙车事件”的案件个案分析[J].公共管理科学,2013(1).

[3]马寿帅.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J].新闻知识,2011(9).

[4]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与网民行为:一个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猜你喜欢
评论者突发事件公安
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公安报道要有度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