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通讯如何“融”出精彩
——从一次令人回味的新闻实践看《南京日报》青奥会“融合传播”思路

2014-02-23 09:21文/王
中国记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青奥会通讯南京

□ 文/王 嵬 谢 臻

长篇通讯如何“融”出精彩
——从一次令人回味的新闻实践看《南京日报》青奥会“融合传播”思路

□ 文/王 嵬 谢 臻

新媒体传播时代,融合传播是业界关注的最前沿话题。《南京日报》借力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了一次成功的多媒体“融合传播”新闻实践,为这一话题的探索提供了注解。

融合传播 南京日报 青奥会

8月16日,南京青奥会开幕。《南京日报》精心策划、采访、撰写了长篇通讯《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从纸上到线上,在纸媒、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通过不同形式传播,迅速在新兴舆论场成为热点。1天内,该通讯被网易、新浪等近800家网络媒体转载,微博、微信阅读人群超过865万人次,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的搜索量超百万次,网友纷纷点赞、分享、传播,“滚雪球”式社会传播效益充分显现。

互联网时代,长篇通讯如何“融”出精彩?

8月16日晚,南京青奥会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青奥会开幕。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过问南京青奥会的筹办情况,并就办好南京青奥会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把南京青奥会“办得精彩、办出中国特色”。青奥会倒计时30天之际,2万名赛会志愿者收到了来自习总书记的回信,他勉励青年志愿者,“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为了展示818万南京市民“分享青春,共筑未来”的梦想与追求,《南京日报》立足党报优势,依靠全媒体队伍,通过主题设置、舆论生成与集成放大等环节层层导入,实现融合传播的叠加与乘数效应。

第一、头版刊发长篇通讯,烘托主题。经深入采访,开幕当天,《南京日报》头版刊发见深度、见力度的长篇通讯《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写在南京青奥会开幕之际》,报道着眼百年中国奥运梦想,立足南京青奥会的现实追求,紧扣青奥会是什么、为什么办青奥会、南京如何办青奥会这些核心话题,集中呈现中国、南京追梦、筑梦、圆梦的时代主题。具体内容主要围绕四方面展开:一是节约简约不简单,精简精炼更精彩——回归体育本源,让青少年唱主角;二是办出中国特色,展示中华文化——用文艺形式诠释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三是用青春激情打造最美“中国名片”——给嘉宾留下最美“中国记忆”,给城市留下惠民遗产;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落细落小落实——全城动员全力以赴做好青奥筹办工作。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梦与奥运梦、青春梦的相通相融,主题明确。

第二、博、信、端、网多形式分层化传播,不断强化主题。互联网时代,怎样才能让有分量的长篇通讯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实践证明,必须围绕一个主题,多形式反复呈现,分层化集中传播。为此,南京日报新媒体中心提前介入采访环节,根据博、信、端、网多平台的传播特点以及网友的阅读习惯,整体策划,并分平台对初级新闻产品进行“内容+形式”的多次加工,逐一推出,次第呈现。

微博打头阵,网站上标题,8月15日晚上线,抛出传播主题,进行预告、提示。随后,微信、客户端、报纸等媒介区别定位,各展所长,一一进行编创、打磨,相继在开幕日清晨推出。

针对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特点,考虑移动端用户的快速阅读习惯,在内容层面,新媒体中心将文章进一步切割精炼,以内容逻辑为核心轴线,以时间节点为关键词,选取重大事件、城市变化的描述性语句进行二次编排,同时搜集相关图片,进行可视化图文设计,并运用HTML5技术,将可视化图文制作成符合手机端阅读习惯的下拉式微页面,最后配上青奥会会歌《梦无止境》,一篇数千字的通讯便瞬间立体化,跃然手机上。

针对南京日报网网友,在内容层面上,新媒体中心梳理通讯的主题脉络,抓取关键词,确保直切用户需求;在形式上,新媒体中心设计了“文字+组图+视频”的组合形式,将一篇文字稿件迅速立体化,阅读体验感强。同时,网站添加延伸阅读链接,内容更丰富,当天点击率超过15万次。

音乐悠扬,图片靓丽,文字生动,分享转发量更创下海量。当天,该内容手机端(微博、微信、客户端)阅读数超过865万次,创下《南京日报》单条新闻稿件阅读新高。全国近800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发布。到8月17日12时,《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一文几乎对全国主要新闻门户网站实现全覆盖,形成了舆论覆盖矩阵群,将影响力不断发酵扩散。例如,网易新闻、新浪网、凤凰新闻、腾讯网等门户网站在首页头条区前三的显要位置转载发布;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党政门户网站在首页等重要区域转载发布;诸多省市主要门户网站也在重点新闻区域转载。

长篇通讯与新媒体“合”奏强音,传播海内外

长篇通讯《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一文的传播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融合传播力量。网站、移动端、社交媒体相互携手形成的新媒体矩阵群,一天内将该报道迅速转载与扩散近千万次,在互联网上“合奏”出了一曲强劲的好声音。

近800家全国网媒自发转载。8月16日当天,《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一经南京日报全媒体推出,便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

两大搜索引擎搜索量超过100万次。《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一天时间内在国内两大搜索引擎(百度、360搜索)中的搜索量激增,总搜索量超过了100万次,间接证明了该稿通过全媒体融合传播的影响力。例如,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为关键词句进行搜索,相关发布达82.7万条。

微博覆盖阅读人群861万次。《南京日报》大数据分析系统“南京政务通”监测数据显示,@南京日报在8月16日7点及8点,发布两条《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写在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之际》微博,发布后1个小时,总覆盖人群861.1万人次,关注网友遍布海内外,其中普通用户和认证用户转发最高,普通用户占比46.7%,认证用户占比39.7%,其余为达人用户。 数据显示,网友对这两条微博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习总”“一定”“记住”“青奥”“南京”等词汇上。另外,“祝愿”“开幕式”“健儿”也成为提及频率最多的词汇。

网友为青奥加油,为南京喝彩。从跟帖评论看,《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在网友间引发较大反响,不少网友纷纷在微博、微信、网媒等相关稿件下进行评论。“期待南京再举办一次奥运会,那样会更有意义!”网友@采茶小胜在新浪微博评论说,南京完整地交付了一份答卷,完成了“总书记的嘱托”,让世界看到了南京的精彩和精彩的南京。“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中国之梦!”@子系九思网友饱含兴奋与骄傲在SNS社交网络上留下评论,中国奥运终于回到了起航之地——南京,南京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实力,感受到了中国之梦!身为中国人,更身为一名南京人,他由衷地感受到了自豪和骄傲。

做好融合传播,需要大力探索

围绕《为了总书记的嘱托》所作的融合传播实践,只是《南京日报》近年来相关探索中较为突出的案例。2013年末,《南京日报》成立“融媒体实验室”,将融合传播作为重要目标进行创新探索,先后对“两会”、南京筹办青奥会等重大事件等,做融合传播尝试,包括以大数据新闻开路、探索融合传播的新内容等。融合传播的初步实践,已让《南京日报》充分认识到“立体多样、手段先进、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十分紧要。为此,《南京日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内容主题融合。融合传播不是简单的多媒体呈现,不只是各媒介都有相应的传播内容,更不是将纸上内容平移到网上,而是要对各个媒介的内容主题进行整体策划、分层推送、逐一跟踪、相互策应、集中强化,做到既各有侧重和特色,又整体互动完整呈现,从而深入人心。需强调的是,传统媒体时代,稿件见报就是终点;新媒体时代,发布完成也许还只是起点,终端、社交平台等领域还有互动生成、后续效应等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有待继续在内容主题上进行跟踪策应。内容主题的融合有三个重要环节需要抓好:一是生产端融合,即全媒体采编制作融合;二是发布端融合,即全媒体平台融合;三是互动端融合,即“用户生成内容”上的集成融合。三者不可偏废,均需认真对待和实施。“南京日报融媒体实验室”在生产层面已经上线全媒体采编系统,记者采编稿件全天候动态播报,新媒体记者根据不同传播端口对内容二次加工后发布,并携手搭建“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实现“媒体生产”和“用户生产”双轮驱动,不断去探知融合传播的新内涵新镜像。

二、技术手段融合。就传统媒体人来讲,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最欠缺最急需的恐怕还不是市场,而是技术。当下传播技术、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变革大大超乎想象,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很多传统媒体人的未知远大于已知。因此,融合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人只有拥有先进强大的技术后盾和支撑,才能在媒体融合上走在前面。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的今天,融合传播甚至整个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传统媒体人要研发,也要善于合作,借用社会上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发展自己,不能关起门来搞融合。南京日报社与有关技术公司开发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就广泛用于《南京日报》“大数据新闻”实践中,推出的《“据”说青奥》《数据“大话”南京地铁》《微博上的停车新政》等新闻产品,不仅精准、亲民、接地气,而且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传统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手段,建设满足内容生产、多媒体形态一体化运行的技术支撑平台,从而让媒体融合、融合传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体制机制融合。无论是融合传播,还是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约束都必须全力突破,积极推进采、编、用等的融合,将报社各平台编辑记者全部打通,初始稿件可以在各平台上无障碍使用。消除介质壁垒,通过实施融合传播项目组等组织形式或运作机制,不仅仅盯住发行量、点击率、跟帖量,更注重转发率、搜索量、引用量来“活化”传播,让传播焕发活力。

融合传播是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它有赖于新技术应用、内容生成、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有赖于媒体人对新传播形态下传播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也许我们难有喘口气歇歇脚的那一天,但“永远在路上”未尝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青奥会通讯南京
南京比邻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九间堂
通讯简史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青奥会自来水保供工程管道穿越滁河的防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