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李晓东书屋建筑师

李晓东

LI Xiaodong

B.1963

1979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李晓东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2012 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

2012 世界建筑节文化建筑大奖

2010 阿卡汗建筑奖

2009 英国AR+D新锐建筑奖优胜奖

2005 UNESCO亚太区文化遗产奖评审团创新奖

一晃从清华毕业30年了,从愤青到知天命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刚毕业即留校任教,还没有真正的生活过就要为人师,身份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换位思考,知识的不足“逼”我远赴重洋求学。海外15年的游学是沉淀过程,也是升华过程。迷茫过,失落过,痛苦过,但幸运没有放弃。清华读书的5年确立了我近乎执迷的坚持。非常感谢母校的教诲。

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很多:关肇邺先生的幽默睿智,单德启先生的豁达干练,吴良镛先生开阔的思路和视野都使我终身受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育感受最深的是扎实的基本功,这为我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较高的起点。

1 北京篱苑书屋

2.3 福建漳州桥上书屋

4 云南丽江淼庐

WA:您认为我国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应向什么方向转变,还是应继续纪念性与形象取向?

李晓东:大型公建的意义因时代不同而变化。如果说建国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20年大型公建的意义在于树立新的国家形象,建立民族自信心,如今这一任务已经完成;新时代的大型公建的形象需适应历史所托,回应时代所需,把重点从象征性的表面文章转移到功能性的实际内容。

WA:您如何评价我国城市的基于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有何改进建议?

李晓东:太简单化地强调“分”,而忽略了“混”,使得城市效率低下,建议在未来城市布局里引入“线”的概念,强调“连接”、“共享”。

WA:您认为解决我国城市建筑公共性的关键策略是什么?

李晓东:不要把建筑当成形体,而忽略空间与内容。

WA:您最近最感兴趣的建筑材料是什么,为什么?李晓东:所有经济、耐用、环保的材料。

WA:您最近最关注的建筑设计思潮是什么,为什么?

李晓东:我不关心设计思潮,因为那是一种思维定式,设计不应该有任何定式,否则设计就变成了选择题,而不是论证题。

WA:您如何看待建筑的现代性问题,以及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问题?

李晓东:现代性指的是当下的生成方式及生活方式的状态,而建筑的现代性就是适应这种状态的空间环境形态;中国建筑的现代性还需建立在对中国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考的前提之上,而不是简单套用已有的西方模式。这种状态包括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资源状态等等。

WA:您迄今为止完成的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个,为什么?

李晓东:篱苑书屋;自然、轻松,既体现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下审美及生活方式,且结合对技术的概念性解读。使用者既参与书屋的建设,也从中获取正能量。

WA:您能否概括(归纳)一下自己的设计过程与方法?

李晓东:建筑师的责任是寻找并创造人类物质环境的最高次序。每一个作品都是唯一的,它必须是美学质量、构造次序、精准的细节与功能的完美与独特的结合。

我的设计策略始于对项目内容及基地的准确分析与把握,寻找并把握那些发挥灵魂性作用的场地条件。设计概念则依据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气候环境产生,籍此以抓住地段独有的“场所精神”。设计旨在追寻空间序列和光给人带来的深层次的安宁与和谐。一方面,我们尽力抵制既有的、无潜力的和非创造性的建筑套路思维, 另一方面,对优秀案例的研究会提供我们坚实的基础,以解决在新条件下面临的每一个新问题。

我相信一个优秀的设计的产生必定经历了技术和艺术的共同作用,它是精神追求和逻辑思维的结晶。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内涵丰富的设计作品必定会蕴含着建筑师用尽心血对细节的雕琢、对尺度的把握、对比例的推敲和对基本标准的坚持。

WA:您对结构技术的评价和选择标准是什么?能否简述一次与结构工程师共同探索结构创作的经历?

李晓东:合情合理。

WA:您如何理解建筑的可持续性问题?

李晓东:实(适)用,经济,美观。

WA:您认为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居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李晓东:我国当前城市居住空间从微观到宏观都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微观上讲,户型单一无法满足现实状态对多样性的需求;在宏观层面,居住区的分布与城市过于脱离。

WA:能否简述您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模式?

李晓东:四海为家。

猜你喜欢
李晓东书屋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篽箖·上野书屋
东方磁卡李晓东:进击的智能卡研发巨子
梦幻书屋
李晓东:我最喜欢的还是做歌手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博览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