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芹
语文活动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而且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因此,活动课材料的选择要做到正确、恰当。正确,就是所选材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而且具有鲜明、正确的价值指向;恰当,就是指材料能够准确体现活动主题。然而,现实教学过程中,语文活动课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材料误用现象。
一、材料的误导性
例如:有一次语文活动课,主题是“要尊老爱幼”。这个主题选得好,意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可是教师却选择了这样一则材料:
五十多年前,我们国家正处在饥饿之中,四川有个少年叫刘文学,他看到一个老人在偷生产队的辣椒,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他把这个老人告发了,老人受到严厉惩罚。这个少年缺乏同情心,面对一个饥饿的老人不该去告发,何况老人已经向他哀求。刘文学应该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你的父亲饥饿难忍,偷了几个辣椒,你还去告发吗?
这位教师出示材料不仅用文字叙述,而且制作了课件,便于学生立即讨论。从上述材料叙述语气看出,这位教师对刘文学的时代基本持否定态度,他想对那个时代进行另类解释,以顺应当下被我们严重误解的探究性学习、多元解读之类的教学理论。教师转述与运用这则材料至少给学生传播了三个错误观点:1、教师分明在告诉学生因饥饿偷生产队辣椒是值得同情的行为,不该去告发;2、教师分明在告诉学生,假如是自己的父亲偷盗可以不去告发,客观上在向学生传播徇私枉法的思想;3、饥饿就偷,只可偷不可告,这实际上在向学生传播利己主义思想。更不可思议的是,教师完全抹杀了刘文学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正义性、有意隐瞒了这个所谓的“父亲”把刘文学残忍杀害的事实。这位教师是80后,对刘文学所处的时代不甚了解。下课后,询问其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则材料,他告诉我是从2006年9月某文摘报上看到的。我急忙找来这份报纸一看,果然有这则材料,并且教师的观点与那篇文章的观点完全一致。那是一份休闲性报纸,其间有些文章的观点新颖、离奇,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宜采纳。我不明白,生活中那么多尊老爱幼的材料,教师不去选取,却偏要选这样一则历史材料,且用这样一种观点进行演绎。
由此我认为当下语文教学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青年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历史,选择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材料时,要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不断章取义或者任意颠覆,否则会误导教学、误导学生;二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在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必须遵循。
二、材料的虚假性
如果说上述材料的运用是错误的话,那么下面这个材料的运用则完全是虚假的。
有三个初中学生在山中迷路了,他们在寻找道路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狼窝,窝里有三个狼崽,其中一个腿部受了伤。三个学生出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就为狼崽包扎伤口。不一会儿老狼回来了,看三个学生在狼窝里包扎小狼,就在离狼窝十几米的地方卧下默默地看。当三个学生包扎完小狼离开狼窝后,老狼才来到狼窝领着小狼向密林深处走去,走出十几米后还回过头来看了看三个学生。这三个学生用爱心去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这是“让世界充满爱”活动课的主题材料。我至今仍然没有查出这则材料的出处,对有关狼的知识也知之不多,不知道当狼发现人在狼窝的时候是什么反应,也不知狼对人类的爱心是否领情。但有三点我是明确的:一是听完这则故事,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东郭先生的形象;二是虽然动物在不断进化,但是到目前为止,“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的习性恐怕并没有改变,是什么力量使老狼与人为善?三是这则材料作为“让世界充满爱”的主体材料既牵强又恐怖。听课时我突发奇想,如果老狼不像材料中所说的那样,而是向学生发动袭击,三个学生怎样去应付?要么把狼打死或赶走,要么被狼伤害,教师试图让学生相信爱可以感化老狼。这种虚假性材料既不能给学生传播正确知识,也不能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还是少用为好。
三、材料的片面性
现在的中小学课堂里,处处洋溢着“珍爱生命”的赞歌,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彰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表明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在认真实践,同时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精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学识和世界观的影响,有些教师对“珍爱生命”这个口号的理解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片面性,甚至为了强调生命教育而顾此失彼。比如有位教师在开展“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中选择了这样一个材料:
二十多年前,四川有个少年英雄叫赖宁,他为扑灭森林大火献出了十四岁的宝贵生命。当时把他作为少年英雄进行宣传,号召全国少年都向他学习。现在看来,他是不值得学习的,他的行为是不合法的,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未成年人应该远离危险,不宜去做可能威胁生命的事情。我认为,赖宁当时不应该去救火,救火是大人的事,未成年人应该远离危险。
赖宁的事迹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是作为少年英雄形象在社会广为宣传的。赖宁曾经作为那个时代青少年的楷模,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少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现在赖宁很少被提及,他的事迹也逐渐被淡忘。然而,赖宁作为一个历史符号,深深镌刻在祖国英雄榜上,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关心集体的行为永远是青少年乃至全体人民学习的榜样。虽然我们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并不否定在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仍然需要赖宁精神。我们不提倡无谓牺牲,我们更应该唾弃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的贪生怕死行为。学习、宣传赖宁精神,与珍爱生命、保护青少年并不矛盾。这位教师在选择赖宁这则材料时过于片面。这种片面性是以三个否定为基础的,一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赖宁的行为是英雄行为;二是否定了为集体和国家利益牺牲生命的崇高性价值;三是否定了“珍爱生命”的现实选择性。把“珍爱生命”当成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是非的普世价值。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在倡导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时,应该分清是非、弘扬正义,而不应顾此失彼、一概论之。
以上三则材料误用,从侧面反映出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有些语文教师教学观需要校正;二是语文教学受某些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太深。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一句空话。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