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
摘要:随着我国民族艺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大中院校都开设了声乐教学。作为中国民族历史流传悠久的艺术声乐的发展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结合民族性、艺术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发扬我国五千年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因此,本文笔者则结合我国大中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简单探讨我国声乐教学的特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 民族声乐 教学方法 启发
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中主要表现为:形式单一、方法传统,在唱法和艺术表现上与国外声乐艺术相比略显不足,需要借鉴的地方也很多。因此,我国的声乐教学也在和国外的声乐艺术教学进行长期的学习,以求发展自己,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更加完美地体现于众人。综合世界多个国家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或许会对我国的声乐教学产生宝贵的启发。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标准
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应该以几个标准为主,具体可以几个字来概括,即:声、情、字、味、表、养、象。只有明确地掌握了教学标准,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的经验。
对于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声”来说,这里的演唱和表现风格技巧则需要学生在一定科学的训练方法下掌握音乐的特色和个性,并融合中国丰富、悠久的文化,将民族声乐艺术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符合国人欣赏声乐艺术的习惯。
“情”作为声乐作品中主要的艺术表演,在艺术表现上能够突出显现在演唱的艺术功底上,只有以最动听、最感人的声音将感情唱出来才能够良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更能够激发出观众的观赏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演唱的同时要“以情带声”,将感情和声音合二为一,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在表演中,并不是充分的表现高潮的演技,而是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形将感情无限地抒发出来。歌唱中,有时并不是声音或乐曲就能够完全演艺出舞台的表现效果,而将演唱中的语言“字”应用于民族声乐中就会使得演唱的歌曲产生质的美好旋律,同时在音乐表达上也会自然的出现内容和感情。
教学中“字”的用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新的灌输,用这一简单的人们之间思想交流工具去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对当时的环境去认同,这点是不难的,更是会产生个性色彩和演艺辩证关系的。
中国民族声乐演奏中“味”的演唱是独具风格和无穷回味的韵味的代表。在培养学生对于民族声乐“味”的表演时,应不断完美的运用科学的演唱手法和技巧,将声乐所能够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韵味极致地表达出来。对于这点,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可以结合本民族或国外声乐表演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先来模仿,在丰富了他们对于“味”的运用后,强化他们掌握这门技术表现力。
中国传统的声乐表演中不能不缺少“表”,这就是要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唱歌和乐感能力以外的基本功。这门基本功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是一项基本的内容,在声乐教学上就应要协调的表现出我国声乐演员应加强的地方,那么就是将身体的各个部分融为一体,协调配合,步调一致注重音色训练的同时注重表演和形体的训练。
在多项表演艺术技能上“养”则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声乐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发掘力,在全面的学习中可以自觉的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通过正确的表达将自己的潜能完全表现出来,这无论是对于我国当代的声乐工作者还是对于声乐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象”是培养一名中国民族声乐学生要通过的必然关卡,应着重在培养方向和目标上进行严格训练,使学生基本素质过关的情况下,将相同的和气质好的学生进行有力组合,培养出丰富的队伍表现力。这样做不仅能够丰富我国民族文化需求,还能够使学生的表现力符合国际标准。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的声乐教学应重点推行启发式教学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的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声乐训练的效果.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构造各不相同,歌唱状态也各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别。要避免用一种方法和感觉,去生搬硬套所有的学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另外,在声乐教学中,也可以经常采用假设和比喻的方法,避免就事论事,而用实际效果去启发学生。比如:“喉咙打开”、“喉头稳定”、“位置要高”、“气息要深”、“共鸣要大”、“声音要”、“明亮”、“集中”、“圆润”、“通常”、“靠前”、“垂直”、“放松”等等。教学时要求学生不把注意力放在要解决的具体部位上,以求达到训练的整体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声音紧而虚,气息浅,喉头不稳定,吐字不统一.对这类问题,可以使用“支点”提法启发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起步较晚,但是从未来发展上来说,声乐教学的从师人确日益增多,民族声乐在声乐教学体系的建立也很重要,如果能够逐渐形成中国自己的声乐教育学派,为祖国的声乐艺术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04).
[2]张小(女弋).我对民族声乐创新发展的见解[J].中国音乐,2002,(04).
[3]孟玲.再论民族声乐教学[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02).
[4]刘雅丽.浅论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