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
2014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极其微妙的一年。一方面,新一轮改革强力启动,势必引发新一轮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30多年来解决发展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入了真正的释放期,无论是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和债务风险,都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大敌。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的六项重点工作,也是基于此思维。
特别是,从中国经济的大周期而言,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各种体征已经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周期,必须转换思维思考中国经济:其一,必须转换对中国经济速度的认识思维,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近乎两位数的增长之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了真正的正常增长阶段,任何关于中国经济未来仍然会保持高速度增长的猜测已经为高层所摒弃;其二,必须转换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国际环境变化和流动性变化的认识思维。2014年全球经济周期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美联储退出QE之后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QE的退出,不仅意味着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周期告一段落,更重要的是,过去20多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局面可能逆转,流动性不足会成为常态,特别是新兴市场面临国际资本流出的巨大挑战,对于中国而言,美联储的退出意味着中国要被动收缩货币,从而导致中国被动去杠杆化。这对包括房地产和过剩产能的行业而言,无疑压力巨大;其三,必须转换对中国经济红利的认识思维。过去30多年中国赖以快速增长的很多红利要么消耗殆尽,要么今非昔比,人口红利、资源和环境红利以及中国的追赶型增长模式,都已经到了极限;其四,必须转换对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认识的思维。影响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不仅仅是地方债务风险。包括影子银行、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各种高杠杆的风险都成为危险系数极高的因素,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正视而且必须果断处理风险和降低整个经济杠杆的阶段,否则,极有可能爆发系统性的风险。
正是基于清醒的“风险思维”,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4年“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并认为2014年全球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将保障粮食安全、化解过剩产能以及严控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是悲观,而是主动化解,不将问题拖延并最终演化成系统性风险。
当然,就2014年的整体经济形势而言,笔者倒不认为“过度悲观”。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初始之年,改革的强力推动将释放巨大的创业热情和红利,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城镇化带来的服务业的勃兴,很可能使得中国经济再一次迎来“92中兴”的态势。就中国经济的长周期而言,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还远远没有结束。降低整体经济的杠杆不仅不意味着中国派对的结束,反而能为中国经济夯实基础,再启黄金十年并非妄言。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