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伟 为了神州“河清湖澈”

2014-02-20 03:10管国庆吴军涛
中华儿女 2014年3期
关键词:碱性植物混凝土

管国庆+吴军涛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曾是祖国大地无数母亲河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楼大厦和生产厂房越来越多,养育无数中华儿女的美丽的河流和湖泊却变得越来越狭窄、浑浊和肮脏,鱼虾灭绝、两岸美丽风光不再……这些都考验着许多国内相关的水利和环境保护专家。其中就有一位誓以“打造中国水生态修复第一品牌、为地球再造生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为目标的上海嘉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董建伟。

从事水利及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30年来,董建伟以吃苦耐劳、工作严谨、勇于创新而著称。他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河流、湖泊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事业中,为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做出贡献,体现出一个优秀科技工作者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祖国的挚爱。

董建伟说:“人活一世,总要有点事业心,总要有点使命感,为国家办点实事就是我的事业,让大地河清湖澈、山水秀美就是我的梦想和使命。”

生态混凝土

解决三峡库区滑坡难题

董建伟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并不像术业有专攻的“大专家”。虽然有着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全国水利系统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一串耀眼的光环,但朴实的外观和举止,却常被人误以为是哪个乡村中学的老师。而正是这位看似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坚守岗位,主持研发了生态混凝土防护系列技术,在传统防护技术中引领了一场科技的重大变革。

“生态混凝土”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提起河流湖泊水岸防护,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大片的混凝土板护坡、大块石砌墙,虽然经得起风浪冲刷,但也给水岸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远远望去河岸一片灰白,河堤寸草不生,水下鱼虾绝迹,河流失去生机。

“由于这些传统的硬化防护方式隔断了水岸之间生态系统的联系,削弱了净化水质能力,加剧了河流、湖泊水质劣化乃至恶化现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董建伟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就注意到这个现象。“当时我想如果能有一项技术,既能起到护坡的作用,又能做到不毁坏生态系统,该是多么好的事情!”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董建伟发现如果能让护坡长出植被,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然而,“混凝土里长植被”,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无稽之谈。在一片质疑声中,董建伟却坚持自己的判断。通过广泛阅读资料,他知道:绿化混凝土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源于日本。但由于须采用特种水泥、特选植物、特殊设备,才能在混凝土上恢复植被,所以尽管有人尝试将日本技术引进国内,但都无法得到实际应用。

“混凝土是一种在高碱性条件下才能保持性能稳定的建筑材料,而大部分植物在高碱性水环境条件下却难以生存,大多数营养元素也难以被植物吸收,这是研发生态混凝土的瓶颈。”

根据国内常用各种水泥的特点和水岸防护工程的经验,董建伟开展了生态混凝土研发实验工作,并在技术理论和方法上大胆创新。

生态混凝土实验十分艰苦,振捣器刺耳的声音常震得人头昏脑胀,双手经常被高盐碱性的水泥浆烧得一层层脱皮,而实验缓释肥料时释放出的气体,弄得浑身上下总有茅厕般的气味,夏季混凝土表面温度高达60℃以上,观测植物生长环境时常令人头晕目眩。

严酷的环境并没有让董建伟退缩。让人欣慰的是,辛勤的汗水在短期内便有了回报。董建伟惊喜的发现:混凝土里长出了小草!

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我们发现,这样种出来的草寿命很短,没过几天,就相继夭折,直至全部死掉,无一存活。”

是不是浇灌问题?是不是土壤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在董建伟的脑海中闪过。多次的挫折让董建伟明白这项技术的突破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董建伟知道,要想最后成功,就必须在每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

在吉林省计经委农业处的8年工作经历,使他在治理盐碱地上有着自己的“妙招”。经过细致地比较之后,他发现盐碱地和混凝土中的成份有些数值相当接近。“在高碱环境下,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积压了空气之后,转化为高盐性材料,阳离子成分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出,对植物生长环境有极大的改善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大量实验监测数据的分析,董建伟提出了生态混凝土孔隙内为盐碱性水环境的观点,突破了日本提出的碱性水环境理论。根据这一新的学说,他运用离子交换技术和生物化学方法,将混凝土孔隙内析出的盐碱性物质与添加材料发生反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缓释肥料和生长激素,在保障混凝土性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巧妙地解决了盐碱性水环境影响植物生存问题,缓释肥料有效期达到6年以上,使国内生产的各种水泥均可以选用,常见植物都能生长;同时研制出了复合式生态混凝土构件,解决了生态混凝土构件脱模时间长、安装易破损等弊病,为生态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扫除了障碍。

这一研究成果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经过努力,实验草真真切切地从混凝土里面长出来了,叶肥苗壮,穗儿饱满。”董建伟回忆,当时,一个娇小的女实验员蹲下来,几乎能够隐藏在草丛间。

2001年,在吉林省水利厅的支持下,董建伟指导有关单位在吉林省梅河口市进行了国内首个城市防洪堤坝的生态混凝土防护工程,至今13年过后,生态混凝土表面仍郁郁葱葱,实现了安全防护与生态恢复的完美结合;2002年在吉林省龙井市大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完成了国内第一个水库土坝背坡的浇筑式生态混凝土防护工程。

艰辛、努力也得到了国家对他的信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同志曾对董建伟说:“我交给你一项任务,能不能解决三峡库区的滑坡问题?”2011年在董建伟指导下,上海嘉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重庆开县的三峡水库水位变动区采用生态混凝土生态技术,成功解决了在高边坡、高水位变动条件下的滑坡及水土流失这一曾饱受诟病的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碱性植物混凝土
混凝土试验之家
关于不同聚合物对混凝土修复的研究
混凝土预制块模板在堆石混凝土坝中的应用
混凝土,了不起
哦,不怕,不怕
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的不同包埋方法比较
将植物穿身上
碱性土壤有效磷测定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碱性溶液中铂、钯和金析氧性能比较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