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波
顾名思义,所谓出镜记者就是在新闻现场的镜头前传达新闻事件,进行人物采访,评论新闻事件的电视新闻节目记者和主持人。根据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的目的以及采访对象,出镜记者总体可以分为“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和“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两种,前者主要面对采访报道中的典型人物;后者主要采访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新闻事件。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主要以采访者、参与者以及目击者的身份出现。出镜记者不但要体现新闻报道中的节目意图,还要使节目与观众很好的连接起来,是决定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关键人物。
近年来,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幕后的解说,节目全部采用记者现场串联。记者用极具个性的语言表述最真实的感受,观众对新闻事实的了解就显得更为真切、客观、直接。这样既能准确地表达现场的氛围,又能加大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客观性和真实感。值得强调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电视与观众之间就只有“你”“我”两人身临故事之中,不经意间便使观众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记者和观众就如同友人在聊天,形式上虽然阻隔着电视屏幕,但却是面对面的直观讲话,使得这种方式备受观众青睐。中央电视台对很多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采用了这种报道方式,比如北京奥运会、神州载人飞船升入太空以及地震、洪水、火灾的自然灾害,许多记者都活跃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他们就像导游一样,让观众和他们一起感受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紧张气氛和激动情绪,切实的感受每一份悲伤和欢乐。我们不难发现,电视新闻报道中出境记者的出现会使电视新闻作品增色不少。作为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和主要陈述者,记者对整个事件起着引导、过渡的作用,他们通过生动直观的言语,把观众带到新闻事件的第一线,详尽地描述出故事的全过程,让观众有如亲临现场。
正因为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出镜记者个人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1997 年香港回归,某台进行全程直播,一位记者负责报道港督彭定康的活动。事件刚开始一切正常,彭定康依计划乘车离开了港督府。该记者对现场进行了描述,发了感慨,做了评论,报道本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但谁也没有料到,记者的话音刚落,彭定康的车子竟然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该记者只好又拿起话筒,把刚才的一番话重复了一遍,最后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又回来了。”这次总算对付过去了。但不可思议的是,片刻之后,彭定康又回来了。这位记者只好把刚才的话第三次重复背诵。噩梦还没有结束,彭定康的车子再次缓缓驶入镜头,这一次该记者彻底被击垮。电视观众只能看着无声的画面,自己揣摩了。
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但出现如此重大的报道事故,究其根源只能怪记者学艺不精。出镜记者扮演着记者与主持人的双重角色,要进行采、编、播一系列的工作,这就要求其既要具备深厚的新闻采访功底,敏锐的洞悉观察能力,还要有很强编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并对现场有初步的了解,记者才可能快速、高效的把各种信息串联起来,最短时间内在镜头前与观众作直接、直观的交流。同时,出镜记者必须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述能力和妥善的行为举止,因为新闻事实可能稍纵即逝,容不得过多时间的反复琢磨,要求记者通过良好的口语表达,做到最短时间内最有效、最清楚的讲解。另外,记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仪表形象等,一定要防止出现生活中的不良举动,尽量保证新闻良好的总体播出效果。现场报道前一定要做好采访报道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这些,记者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在今后的报道中做到游刃有余。
出镜记者的出现,昭显了记者风采,突出了电视媒体的无限生命力。电视报道技术、报道手段的日新月异,电视现场报道在当今电视报道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而出镜记者作为电视报道的主体,其在电视报道中的作用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