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美国大片放映前会放LV的新广告,歌是David Bowie唱的,歌词的第一句是“纳博科夫拥吻阳光”,第二句提到了格林瓦尔德这个德国地名。
我们会发现这个法国广告,汇聚了英国摇滚明星、美国作家和德国地名。很显然,它超越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命题。广告对一个国家来讲,本来是一件小事。但一个国家的商品摆脱了传统制造业所具有的污染、劳动人口管理、消耗资源等重荷,仅靠观念就赚取了利润,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书籍、电影、软件业、设计……这些行业其实都是销售观念的产业。我们常说,21世纪是信息社会,没错,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的是,21世纪这个世界越来越是一个观念的生产与销售的网络。那些表面上的传统行业,也渐渐向观念行业靠拢。比如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苹果公司,他们通过互联网,向位于中国的富士康传来设计图纸,庞大的采购与员工管理,以及生产所带来的污染问题,都由富士康来解决。
所以,在全球这个层面,我们不得不预言,有的国家将一跃成为观念出口大国,有的国家将沦为纯粹的观念进口国。观念的出口国各有各的巧妙,而进口国可能都差不多:赚取的是流水线上最微薄的份额,承担的是最沉重的污染……
法国,曾经的观念出口大国,仅20世纪就拥有世界一流的作家普鲁斯特,电影导演布列松、侯麦与特吕弗,哲学家有萨特与加缪,此外还拥有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名酒故事与风景传说……
但我们不得不说,后来居上的美国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吞噬着这块最甜美的蛋糕。还需要列出好莱坞的大片的名字吗?还需要列出拥有世界影响的美国名人吗?那些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全部是观念的制造者。
大学,在这个越来越紧迫的时代,除了成为观念资源的整合中心、观念生产的发源地,它还能是什么?
中国,无疑与法国一样,也是拥有观念资源的大国,但如何将这些资源变成行销全球的产品,则是两国需要共同面对、相互借鉴的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