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思
在法国人的生活里,为了一个展览、音乐会、电影排队三五小时已是习以为常,无论是国家博物馆艺术大展,还是私人艺术中心个人展,无论白天夜晚还是酷暑寒冬都阻止不了法国人对艺术的执著和热情
午夜三点,巴黎大皇宫,黑压压的人群挤满入口外的小花园,排队的队伍里三圈外三圈再一直延伸到宫外的街道上。在这个时刻把人们召唤过来的,竟是在此举办的一个画展:《毕加索与大师们》。自秋季开展以来,大皇宫里外每天每时每刻都是人如潮涌。展览为期四个月,根本无法满足源源不断前来的观众。我也曾经满腔热情地跑过去排队,被告知至少要等待四个小时,受惊吓打道回府。展期最后三天,主办方决定让画展24小时不间断开放,于是有了上述一幕。
彼时已是寒冬,人们穿着厚大衣戴上几圈围巾,在干冷的空气里缓慢向前挪动。黑暗里能听到淡淡的吉他声,原来是入口处有个卖艺老人。老头大概从白天开始就一直坐在那里,只低着头弹上一段间或休息一会,断断续续。大家也不说话,只听着,投给一两枚硬币。音乐给带着困意的沉寂夜晚增添几点颜色,前方的毕加索似乎也不远了。
在法国人的生活里,为了一个展览、音乐会、电影排队三五小时已是习以为常,无论是国家博物馆艺术大展,还是私人艺术中心个人展,无论白天夜晚,风吹雨打,酷暑寒冬大概都阻止不了这个国家的人对文艺的执著和热情!
这种对艺术的狂热是经过好几个世纪逐渐造就,巴黎“艺术之都”的盛名在19世纪达到顶峰,那时候的法国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等文化领域均成就非凡,成为欧洲文明的枢纽。几百年积累璀璨的文化艺术是法国最大的宝藏之一,而二战以来历届政府最重要的文化政策就是让所有人都能享用这一宝藏,即“文化的民主化”。
法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全国性的文化普及运动,是从1959年安德烈·马尔罗创立的文化事务部开始,从此,所有的文化传播事务集中管理,政策法律体系也逐步完善。当时认为,文化艺术有助于拉近社会阶层的差距,让大多数人,更重要的是让边缘化人群能接受被认为是贵族的精英的文化教育,接近人类的尤其是法国的文化杰作,从而达到一个比较均衡的社会理想。
文化部里设立专门的研究部门,对各个博物馆、艺术中心、剧院等机构都建立统计数据,研究各类人群的文化参与习惯和文化活动模式。如此,未来几年内各项活动的开展,票价的制定,免费政策都与此息息相关。基本所有法国国立博物馆都是收费的,文化事业经费大多靠补助。学生、失业者、老年人、残疾人基本都享有半价优惠,18岁以下的年轻人、艺术史学生、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则是免费。
我刚到法国时,仅是享受学生半价优惠政策。很快萨科齐新政府的文化部长、前总统密特朗的侄子弗里德里克·密特朗就推行了欧盟国家26岁以下年轻人进出各大小博物馆都免费的新政。只不过新政行文模糊不清,究竟是欧盟国籍的人免费,还是只要居住在欧盟的人都免费呢?博物馆们也搞不清楚。我得知新消息后兴奋地跑去一个博物馆,售票处的工作人员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自行决定让我通过。
最近的政策变化是“年轻人”的定义从26岁以下宽限到30岁以下,大概是统计发现,30岁没钱的穷学生仍是为数众多吧……总的来说,这些政策的实行和变动,是朝着“让更多的人免费吧!”的方向去了。
如果你不是年轻人、穷学生,不是失业者、也非老人和残障人士,文化部仍为你设想了一系列全民参与的文艺活动,就怕你赖在家里。除了市政府设有常年更换的免费展览,每个月第一个周日所有博物馆免费之外,春季有博物馆之夜,所有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到午夜 ;夏季有音乐节,所有人都能走上街头表演,所有音乐厅均敞开大门 ;秋季有世界遗产日,平时不开放的地点也可让大众参观,比如总统府爱丽舍宫,比如文化部自家的藏画 ;冬季有“不眠之夜”,是分散在各街区的当代艺术活动。7月14日国庆节那天,两个国家歌剧院也会上演免费剧目,只要排队来得早,就能坐上一等席。不少人搬来椅子带上火腿面包,一大早在剧院门口坐着,待吃完午饭就该进场了。更不提名目众多,轮番上演的电影节,票价低廉,或者自己拿上睡袋看露天电影去。
巴黎是法国甚至欧洲的文化中心,数不胜数的展览、音乐、戏剧、电影,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均汇聚在此。然而这却也是政府所担心的:过度集中。怎么保障外省居民们的活动?文化部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推行“文化分散”政策,将文化权力、资金“去中心化”,均衡城乡文化活动的差距。
2010年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在北方小城梅斯的分馆落成开张,这是法国国家级文化机构“去中心化”的第一次尝试,给地方带来国际级别的文化机构,希望借此文化分流政策增强地方的影响力。北方天气比较糟糕,灰暗阴霾,但梅斯分馆开幕展前五天,似乎大皇宫排队的人群直接转移到这个小城镇,小雨下一望无际的人头依然十分壮观!紧接着2012年,卢浮宫也建成了朗斯分馆。一部分蓬皮杜和卢浮宫的展品从此搬家,巴黎人也跟着出城参观,外省居民们有了活动好去处,周边邻近国家,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游客也都慕名而来。虽然长远来说还需要考虑分馆持续性发展,展览的吸引力,如何保证参观者的数量等问题,但法国政府的确是为让大多数人特别是边缘化人群平等地享受文化教育费了不少心思。
所有这些文化事务的经费预算70%来自政府的补助。法国极其反对像美国一样,把文化产品商业化,任由市场机制运作。它强调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政府有保护和引导文化创作的责任。然而补助的经费毕竟有限,许多小博物馆常常入不敷出,经营起来步履艰难。于是国家又出台减税政策,把扶持文化的重担交到大企业手上:支持文化事业的企业可以享受3%的税收优惠。大企业可是很乐于从事此类赞助活动,既可减税,也算是个提升企业形象的广告机会。
如此这般,法国文化事务,已经变为全民参与推动的良性机制。艺术音乐戏剧文学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为了一个画展排长队。巴黎人,外省人,本国人,外国游客,中产阶级,弱势人群,但只要有意愿,就能接触到所谓精英的文化教育。
因为法国的文化民主就在于大家没有均等的钱,却都有均等的机会排队。如果你愿意排队,你可以在国家歌剧院排上几小时队,等开演前用十几欧买到100多欧的票看瓦格纳和莫扎特;如果你愿意排队,你可以在每个月第一个周日到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国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排队,所有人都是免费,不论年龄、性别、国籍和种族,但是所有人都要排队,也许需要排上几个小时,但毕竟有了免费的机会,这大概是法国人“平等”观念实现的一种方式吧!
(作者系法国艺术管理研究生毕业,独立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