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特征之浅见

2014-02-18 03:50余菁菁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影响

余菁菁

摘要:本文主要对岭南园林的特征以及如何形成此种特征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岭南园林 岭南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岭南园林起源于秦末(另一种说法,岭南园林发端于南越,兴盛于南汉)。汉代出现了私家园林,广东出土的西汉明器陶屋即能看出庭园的形象。到唐末五代后,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在南越旧宫基础上又大兴土木,其御花园“仙湖”中的一组水石景“药洲”遗迹保留至今。清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亦繁荣,造园活动开始兴盛并日趋成熟,清中叶到了岭南园林的鼎盛时期,形成在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建筑形式、水石运用及花木配植等方面有别于江南、北方园林的另一大流派—岭南园林,为中国古典园林锦上添花。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通常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紧密相连。岭南园林自身特点也是受岭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地方人文、经济政治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1 岭南园林形成的自然、人文条件

1.1自然地理环境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区的统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还包括海南和台湾。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丘陵,仅粤中为较大平原。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故泉流纵横,为造园带来了有利条件。

1.2气候影响

岭南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除粤北部分地区外,终年不见霜雪,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而高温、多雨、多风的气候特点更直接影响园林的布局及建筑形式。从建筑上可以很大程度上看出岭南人是如何来适应当地的环境的。

(1)高温影响

为避暑气,岭南的建筑设计得更加通透开敞,更显轻快活泼,并多做成“连房博厦”(如可园)和“高墙冷巷”(如梁园)形式。前者通过减少外墙,降低热辐射影响,后者通过多进院落不断通风降温。

(2)多雨的影响

岭南年降雨量1500毫米,远胜于江南。所以岭南多以建筑围合出庭院,一来便于雨季内部联系,二来也便于观赏。如若江南园林一样多把园林置于屋后,雨季将会减少观赏次数。建筑高柱础、宽檐廊也是防雨驱湿之法;屋面多直少曲,是为了排水方便;而地面多铺砖,或草地上多置石踏步,都是为了使雨天方便行走。而多雨的气候也使得园林水池中的建筑(如出水平台)与水面差距较大,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却不得不牺牲了建筑的亲水性。现代园林由于排水系统的完善,建筑的亲水性已经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3)多风的影响

岭南又多台风,建筑砌厚墙以抗风;屋面多为缓坡以减少迎风面;屋顶上常置砖石以固定瓦片;为防止被风吹断,檐角的起翘不高,潮汕地区则多用反翘回扣的方式固定。气候上的影响使得岭南园林建筑造型平实沉稳又不失玲珑通透,有别于江南园林的轻巧活泼和北方园林的厚实封闭,别有特色。

1.3文化影响

(1)“远儒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绘画与园林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者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影响岭南园林的文化有其独特之处。有不少岭南学者用“远儒文化”来阐释岭南文化的精辟。确实,纵观历史也不难发现,岭南地区多商人少文人骚客和政客官僚。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对文联匾额的不重视,构图没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而是多注重实用性,更顺从人意。形式多为庭院和庭园的结合,且以庭院为重。园林规模一般比北方和江南的园林要小。建筑为与小规模的环境相协调,尺度应该相应缩小,但因宅是主,园是辅,有不少地方的建筑相对于环境来说体量过大(如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园林欣赏方式上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以此来克服小园的局限与不足。

(2)地方文化的影响

岭南艺术特色的形成,多受当地传统审美观“以自然为宗”的审美价值观影响。表现在园林装修上的特色是取材通俗、形真传神,特别是常以风情风光为题,如用竹子、芭蕉等形象。

(3)外来文化的影响

临海的海外贸易和政治上的开放,使得岭南文化吸收了海外地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到了清代,园林上受西式影响较明显,布局上多规则对称,出现了套色玻璃和喷泉、西洋式护栏构件、铸铁构件、铸铁花饰等。有些水池也偏向于几何式,不像江南园林的自然形。这似乎有悖于“天人合一”的原则。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不难理解,带有“远儒”性质的岭南人在当时可能把借鉴西式手法当成“时尚前沿”。是好是坏,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也为中国园林注入了一股新元素。这股新元素倒也只是从局部上带来影响,它也还没能改变岭南造园上的传统手法。不仅在当时,而且是现在,也算在传统上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平市的立园(1936年建成)可谓是中国华侨园林一绝。该园糅合了中国园林的韵味与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是中国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

(4)海岸文化与贬谪文化的影响

山水创作上多以海景为母题(多见于现代园林),甚至建筑装饰上也如此。比如多用龙柱,海波图案等。船厅普遍使用也是表明了海文化的存在。

在古代,岭南是个落后的地区,便成了被贬官员的落难所。而通常被贬的都是正义实干之士,他们的发配也为当地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园林方面影响较深的是苏轼、柳宗元和韩愈。潮州的韩祠,惠州的苏祠、谪官湖等便是这类产物。

对于现代岭南园林来说,岭南人的享乐文化与浓厚的商业文化也是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岭南园林的发展。酒家、茶楼、宾馆等与园林的巧妙结合,成了现代园林发展的另一趋势。这方面,岭南可说是走在最前端了。

2 岭南园林的造园要素

除了上述的特点外,传统上岭南园林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征。

(1)石

岭南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其中挂壁法最富有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塑石法多用英石塑造水云流畅的形象。小型叠山与小型水体结合成的水石庭、水局乃岭南一绝。

(2)建筑

碉楼、船厅、廊桥等是岭南较为特别的建筑。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客厅与楼的结合体,略带船意,称“船厅”,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亭的做法较不规范,偶尔有少数民族式或西式。建筑为适合气候的一些特点,上文已提过。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国,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建筑细部随处可见。其中以灰塑、砖雕和木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潮州木雕(也称“金漆木雕”)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流派,其艺术成果同样让人惊叹。广州兰圃内便有很多细节運用潮州木雕。园内的芳华园是1983年代表中国参加西德慕尼黑举办的第16届国际园艺展览会,并获得金奖两项殊荣。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芳华园是送展芳华园的样板。

(3)植物

由于属于亚热带气候,岭南花木多是四季常青,因此少了季相变化的趣味性。但在许多地方,老榕树沧桑的气根和大伞般的遮荫效果,尤为宜人,是岭南另一绝。庭院面积小,为避雨天泥泞而常作铺砖,这样更加减少了绿地面积,为多增绿化又不占用过多空间,植物多以花台花座处理,岭南盆栽盆景在园林占有的重要位置也可想而知。

岭南古典园林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私园上。因为王室园林没有遗存,今已无法考证。而私园的精髓大多集于广东。岭南的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便是岭南私园的杰作。台湾也有四名园,即是吴园、板桥花园、新竹潜园和雾峰莱园。林本源园林则是台湾较为大型的名园。福建古代私园亦多,但多不存。而广西更引人入胜的是自然景观,如桂林山水。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每个朝代都要经历发展和衰落的过程,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园林还是无可挽回地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清末明初,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园林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发展阶段。但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古典园并非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真的寿终正寝。相反,经历的风雨愈多,它们本身所蕴涵的文化更显珍贵。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刘庭风《岭南园林》

3刘潮怀《岭南园林浅析》广东建设报 2000年8月

4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华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影响
基于项目的“岭南文化研学行”特色课程开发与设计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提升生态城市的文化竞争力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粤海风》与我的岭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