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14-02-18 09:41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4年2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花园景观

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齐欣

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QI Xin

Founder, Qi Xin Atelier

我观察到一件事,业内人在谈论建筑时,总是用同一种语境,用同样的一些词汇去讲述或描绘建筑——可能是描述自己的方案或评价别人的设计,有些语汇一天到晚都能听见,比如“空间”、“尺度”、“色彩”、“比例”,让人听起来觉得很乏味。如果一天到晚套着这些想法去想建筑的话,会把自己拘泥到某一种特定的语境下,而建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如何能让建筑师摆脱这种所谓专家做建筑的状态,把自己设定为一种普通的、建筑的使用者、观赏者,可能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想法或思路,去审视建筑。

王昀

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WANG Yun

Chief Architect, Atelier Fronti

对于改进建筑,我最关心的是建筑的品质问题。从目前所有的设计建成结果来看,跟我头脑中想象的结果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现场工人所理解的图纸和我想传达给工人的信息,以及我头脑中所理解的建筑品质之间,产生很大的不同。在中国的建筑现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建筑师是没有监理权的。所有的监理由另外一家单位来负责,建筑师认为工程品质不合格的时候,监理已经把字都签完了。监理的验收标准是按照国家的监理标准,误差不大于1cm就可以了。但对于建筑师来讲,特别对于我对建筑的理解,我希望建筑能够达到mm级的精确。“齐不齐、一把泥”的状态和我所理解的要求建筑现场的横平竖直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这是我最大的困惑。我在想,有一天如果我们能把建筑的基本状态——横平竖直——做得好的话,我们的建筑就会变得更好。

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

The Great Work: Our Way into the Future

作者:[美]托马斯·贝里/Thomas Berry

译者:曹静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人对大地的态度在经历了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的敬畏、农业文明时期的友好、工业文明时期的狂妄之后,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思考和行动节点。“摆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事业——把现代工业文明从当前对地球毁灭性影响转移到一种更加善意存在模式的任务”就是这本书的主题,也是作者所指出的人类未来之路。

托马斯·贝里(1914-2009)是美国最杰出的文化历史学家和天主教生态思想家之一。他20岁时加入了天主教方济会,然后周游世界,考察不同文化地域人与自然相处之道。他在中国学过汉语和中国文化,也学过梵语和印度宗教,还在菲律宾教过书,同时,对北美印第安文明也深感兴趣。“在21世纪的开端,当人类共同体与自然世界的关系经历相当困难的处境之时,我们可以考虑4种能够引导人类进入未来的智慧:土著民族智慧,女性智慧,古典传统智慧和科学智慧。”

托马斯·贝里认为,继地球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之后,人类正在迎来一个“动人心弦”的“生态生代”(the Ecozoic Era),它是指“人类以共同受益的方式存在于地球上的一个时期。”这个愿景的实现,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大学和工商企业的共同努力,其中大学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我们的教育机构不应当把目标放在为开发地球去训练专业人员上,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建立与地球的亲密关系。”

与本书同享中文名称“伟大的事业”的还有另外一本美国书籍,英文名称是《101 Reasons to Own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ment》,讲的是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的投资故事。亲爱的同胞们,在我们这个产生过孔子、老子、庄子等伟大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的文化中,在我们这个曾经以“天人合一”为理想境界的国度,您认同什么样的事业才是伟大的事业?您又会投入到哪一个伟大的事业之中呢?(撰文:杨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风景园林理论读本

Theory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Reader

作者:西蒙·斯沃菲尔德/Simon Swaffield

出版: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2

《风景园林理论读本》在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领域内极具影响力。作者西蒙·斯沃菲尔德(Simon Swaffield)是新西兰林肯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其编写本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育目的,作为风景园林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二是学术目的,通过对1950年以后西方风景园林理论的总结梳理,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讨论奠定基础。本书共分为6个章节,分别为6个主题,体现了过去50年中的风景园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 (1)风景园林理论的本质; (2)设计过程; (3)形式、意义和体验; (4)社会、语言和景观再现;(5)生态设计和可持续美学;(6)整合场地、地方和区域。

围绕这些主题,作者节选了一些在学术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著名文章。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从1950年一直到1999年。文章作者大多数是北美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也有几个来自英国作者和一个法国的作者,其中包括埃克博(Garrett Eckbo)、沃克(Peter Walker)、佐佐木英夫(Hideo Sasaki)、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凯文·林奇(Kevin Lynch)、麦克哈咯(Ian McHarg)、欧林(Laurie Olin)、杰里科(Geoffrey Jellicoe)、特雷布(Marc Treib)、斯本(Anne Spirn)、科纳(James Corner)、拉索斯(Bernard Lassus)等人。这些节选的文字从几百字到几千字不等。从这些简短的文字中,我们能够一览西方当代风景园林理论的核心,对风景园林、建筑和规划的学生以及执业人员系统地了解西方当代风景园林理论的来源、发展及框架非常有价值。(撰文: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花园的哲理

A Philosophy of Gardens

作者:戴维·库珀/David E. Cooper

出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尽管阿尔瓦·阿尔托声称一座建筑需要10本哲学书来阐释,这并没有否决一本哲学书试图概括所有建筑本质的可能性。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哲学教授戴维·库珀所著的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这本不足200页的小书试图对花园的本质进行总体性的阐述。令人惊奇的是,库珀教授似乎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海德格尔现象学理论为基础,库珀清晰而简明地揭示了花园的根本价值所在。虽然他谦逊地称之为“一种哲学”,但是对于那些对花园的人文情怀抱有情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显然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观点,某种关于花园的真理(truth)在书中显现出来。

首先,作者反驳了3种欣赏花园的方式,分别是将花园视为美学事物、视为自然事物或者是美学加自然的综合事物。这3种方式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花园与人的实践(practice)、与生活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我们必须意识到,花园的独特魅力在于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践行为,栽种、照料、收获、休憩。而这些行为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培育人的某种美德,如谦逊、关怀、抱有希望等等。为何这些特定的美德如此重要呢?库珀认为,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而这种依存则是另一种更为本质的关系的表象,那就是存在与使存在成为可能的“神秘源泉”之间的关系。花园所培育的美德让我们尊重和关怀这一“源泉”,始终对其保有谦逊,这实际上也是佑护我们自己存在的基础。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花园让我们获得宁静与安居,进而使美好的生活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园丁,通过践行美德让我们能够亲近“源泉”,进而在这个虚无的时代找到生命意义的根基。 (撰文:青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十周年纪念丛书

The 10th Anniversary Book Series by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singhua University'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本套丛书为三卷本:(1)树人成境——教育成果集; (2)融通合治——学术成果集; (3)借古开今——学科发展史料集。材料优中选优,将清华景观60年之积淀,10年之实践汇于一册,令人开卷之初便有厚重扎实的感觉,一如清华之学风,稳健而有担当,内敛而不失激情。

风景园林学科实质在于“造境”,恰如杨锐所倡导,园林是景学,更是境学,十年树木可为景,百年树人则成境。造一道风景,留一片意境,亦不失为一种境界。自古能者造物,智者述焉,清华景观所造之才,惟哲匠、领袖、智者,或可谓之哲匠营园,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发展战略也尽融入其中,故曰,“树人成境”。清华景观之学术在于融通。融通古今,融合中外,合治于一炉,方可谓哲匠治学。景观系开创之初,便延请景观大师劳瑞·欧林讲席教授组来清华执教,融通中西之意图十分明确。所选32部著作、26项科研和诸多实践项目,对中西古典园林、风景遗产、地景规划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均有涉猎,且颇多创新,既有对古典园林文化遗产资源的潜心研究与传承,亦不乏对前沿学科、生态技术的深入探究,其学术成果是对融通合治理念的有力诠释。其三,借古开今。60年对其他专业而言或许不算长,但对于姗姗学步的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而言,却足堪久远。从1950年代初,第一届造园组毕业至今,3代清华学子的园林之旅,涓滴细流终于汇成我们今日的境学之梦。史学大师周维权潇洒的风景速写,规划前辈郑光中一丝不苟的精细渲染,这些“古老”的作品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扑面而来,映射出的是代代哲匠,营园不止的执着和清华学人继往开来的精神,这或许就是吴良镛先生以“借古开今”为题的本旨所在。(撰文:王劲韬,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花园景观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