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与自然

2014-02-18 09:40王向荣林箐WANGXiangrongLINQing
世界建筑 2014年2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层面园林

王向荣,林箐/WANG Xiangrong, LIN Qing

风景园林与自然

王向荣,林箐/WANG Xiangrong, LIN Qing

在风景园林的视野中,自然有4个不同的层面,每一层面的自然都有独自的特征和价值。4个层面的自然共同构筑了一个国家的国土景观。只有了解并尊重不同层面的自然的属性,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协调,也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发展本土的自然景观。

风景园林,自然,研究,文化景观,协调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试图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探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在不同的学科中,关于什么是自然的思考与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风景园林是与自然有着最为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肩负着保护自然、管理自然、恢复自然、改造自然和再现自然等使命,清楚地认识自然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自然呢?

其实,关于“自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自然”是我们不可见的完美的世界。新柏拉图主义用“自然”表示形式的世界——形成可见世界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形式,而不是日常所见的世界。这一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历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古典主义艺术中对于完美几何和数学比例的推崇。比较早地使用“自然”这个词去表示经验主义的现实是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西塞罗。他认为,天然景观是第一自然,农业景观是第二自然。于是,在16世纪的意大利,园林被视作第三自然[1]。达芬奇曾经提出过两类自然的艺术理论:自然世界是第一自然,而画家对自然世界“先存于心中,然后表之于手”的艺术展示是第二自然,力图达到“如同自然本身一般”的效果[2]。启蒙运动中,“自然”用以表述人类的天性。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比如让孩子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歌德则认为“第二自然”是对“第一自然”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接近完美的自然[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为第一自然,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化自然物称为第二自然[4]。中文中的“自然”一词是老子发明并首先使用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所说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可见,在哲学领域,自然并不仅仅用于描述物质世界,它也用于描述精神世界和抽象的原理。

中国传统园林与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利用幽美的自然环境,将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有的完全是人工建造的,但却生动地模仿了自然。有一些国内的专业书籍将中国园林称为“第二自然”,那么很容易理解,未经雕琢的自然是第一自然。这个观点与歌德的“自然”思想有共通之处,都是将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第二自然。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风景园林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其工作的对象越来越多样,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今天,基于艺术理论的二类“自然”解释已经不能完全涵盖我们学科研究和实践的范围。20世纪,随着研究的进展,有些西方学者在重新审视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三类自然”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四自然”的概念,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对自然的认识体系:

第一类自然是原始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天然景观。

第二类自然是生产的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改造后的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第三类自然是美学的自然,园林是这类自然的代表。

第四类自然是自我修复的自然,即被损害的自

然在损害的因素消失后逐渐恢复的状态。

3 法国风景园林师高哈汝(Michel Corajoud)设计的里昂日尔兰公园(Parc de Gerland)模仿了农业耕作的景观

4 位于荷兰乡村的休闲公园,以欣赏农业风光为主,融入周围的乡村环境

这一认识非常清晰地整理出了自然的不同层次,范围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陆地,涵盖了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研究和实践的不同对象。4类自然的划分和理解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风景园林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框架。[5,6]

第一自然(The First Nature)

第一类自然是原始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自然山脉、河流、湖泊、峡谷、森林、草原和沼泽等天然景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这样的地区被城镇、村落、度假村和其他人工设施所占据。没有人为干扰或者干扰很少的原始自然地区已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一些景观、生态或者自然历史价值比较高的地区,往往还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在这一类的环境中虽然也有人工构筑物,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影响到总体景观的自然面貌。这些环境中饱含着自然演变的各种信息,是各种生物的家园,也是人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珍贵样本。第一类自然是地球上的自然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图1)。

在这些区域中进行的人类活动应该在对自然最小干预的原则下进行,不能超过自然允许的承载限度。许多国家都有关于自然保护的法规条例和保护机构,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这样的自然区域仍然得不到有效地保护,甚至不断地遭到破坏。因此,有效地保护第一自然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风景园林师重要的责任之一。

第二自然(The Second Nature)

第二类自然是生产的自然。它是生活在一定地区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在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进行耕种、放牧、养殖等生产活动,并且在当地居住和繁衍而对原有的自然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尽管第二自然是以生产和实用、而不是视觉和美学为目的来形成的,但往往是顺应并融合了第一自然而产生的,而且与人类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图2)。

第二自然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结果,是在第一自然上叠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景观形态,表现为土地上的地形、植被、定居点等肌理的综合。这种肌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发展演变,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这一类的景观也被称为“cultural landscape”,在中文中被译作“文化景观”。

每个地区的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己的风俗习惯选择了独特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第二自然。而在地球上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大部分的土地是农业用地,因此,经过漫长的积累,第二自然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景观,继而进一步造就了各异的国土景观。

从第二自然中获得设计语言和设计策略,是当今世界各国风景园林师的普遍手法。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表达农业耕作景观的形式之美;一些设计师重视第二自然呈现出的场所历史,将场地肌理作为构建新景观、体现设计特征的一种方式;另一些设计师有意识地从第二自然中提炼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元素,反映在设计中,使作品传递出一种地域的融合感和文化的归属感(图3)。无论是“把乡村带入城市”、对第二自然进行艺术再现,还是从历史痕迹着手、维护大地肌理的延续性,都反映了现代风景园林师对于农业景观、乡村景观自然属性的理解与认知。[7]

今天在中国,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大量的新城和城市新区项目在农田上拔地而起,许多最为重要的景观项目也都位于原来的第二自然的区域,设计师对基址上原有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会对这些项目的走向带来关键的影响。如今,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的更新和发展要保留城市原有的重要肌理已经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同样,第二自然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新的景观的建立不应该以抹杀原有景观的所有痕迹为前提,应该是“在自然上创造自然”,把大地肌理的保留、景观的积累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新景观产生的基础,从而创造出人工与自然协调的环境(图4)。[5]

5 苏州留园的人工假山与水面

6 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塞维利亚城堡庭院的水渠和下沉式植床。

7 法国维兰德里城堡(Château de Villandry)花园,此部分是20世纪初期根据中世纪风格重建,几何花坛里种植的是各种蔬菜。

第三自然(The Third Nature)

第三类自然是美学的自然,是人们按照美学的目的而建造的自然。这一类自然是不同文化中造园艺术获得的成果,对它的解读也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世界上各种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园林是在人世间建造的理想中的天堂。而生活在凡尘中的人们并不能亲眼见到天堂的模样,于是,大家就在园林中模仿和抽象当时被普遍认可的最美好的景色。那么,这又是些怎样的景色呢?

中国疆域广阔,自然风光独特,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景色是秀美的山川湖泽,即“山水”。中国园林的起源就是从模仿这样的自然景色开始的,这使得中国园林沿着自然式的道路发展了几千年。可以说,中国传统园林源于对第一自然的模仿,并从写实逐渐发展到写意(图5)。

古代两河流域由于降水不足,难以维持旱作农业,人们通过长期的摸索,发展出了灌溉农业。而北部的波斯地区多山而河流稀少,水非常珍贵,灌溉和生活用水依靠水渠或者地下暗渠引入。这些以水渠网为结构形成的生机勃勃的富饶田园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景色。于是,十字形水渠划分的四分花园(chaharbagh)很早就成为波斯园林的传统,以后又成为继承了这些文化的伊斯兰园林的特征。因此,西亚园林发源于第二自然,它是该地区干旱气候下灌溉农业的一种再现(图6)。

欧洲的园林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那里雨水稀少,沙漠环绕,只有经常泛滥的尼罗河形成的肥沃的河谷平原是富庶的象征,只有在这片土地上经过耕种的农田和果园才是美好的。古埃及园林中,方正的围墙围合了整齐的果园、葡萄园和矩形的水池,成为农业景观的一个缩影。这一实用性和观赏性兼而有之的特征,在几千年后欧洲各国的园林中仍然保留。从本质上说,欧洲园林中的要素——花坛、水渠、喷泉、整齐的树林、甚至风景园中的草地树丛等,都来自农业景观。花坛是不同作物种植区的抽象,水渠和喷泉直接来自于农业灌溉的形式,整齐的树林是果园的再现,自然的草地则来自于牧场风光。园林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进行生产和园艺实验的场所,这样的园林是第二自然和第三自然的结合(图7)。[7]

第三自然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群对自然的认识,只不过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使得不同的民族选择了不同的景观原型,并因此积累了不同的要素和不同手法,园林的面貌也就大相径庭了。

各国优秀的历史园林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人类建造“人间天堂”的梦想也一直会持续下去。今天的风景园林师,在研究和继承传统时,应当更多地从历史园林中学习如何模仿自然,如何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自然当中获取设计灵感、提取设计语言,让设计真正能够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前人的作品,只能使自己的作品沦为对模仿物的再模仿,从而缺乏鲜活的自然特征,失去灵动的自然气韵。

第四自然(The Fourth Nature)

第四类自然是自我修复的自然,即被损害的自然在损害的因素消失后逐渐恢复的状态(图8)。自然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修复的速度视破坏程度的高低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会有不同。如被污染的土壤在污染停止后,一些抗性极强的草本植物会首先生长出来,一些植物本身具有分解有毒物质的能力,一些植物枯萎腐烂后产生的有机物会中和土壤中的污染物,经过若干时间,通过这种生物化学作用以及雨水冲刷的物理作用,土壤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从而使更多的抗性一般的植物能够生长起来,加快土壤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产生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都是自然的。当然,有益的人工介入,可以加速生态系统修复的过程,如增加土壤腐殖质,改良其营养状况,促使植被的自然再生;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染物等。[5]

人类的活动污染或者破坏了地球上大量的土地和水系,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也留下了众多的工业废弃土地。这些区域都与第四自然相关,研究和处理这些区域,是今天风景园林师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内容涉及到处理场地上的污染,改良土壤,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净化水体,增加植被,为野生生物创造栖息地和活动廊道,提高环境质量等等重要内容(图9)。

对第四自然的认识,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美学观念。人们认识到,环境受损的区域并不完全是肮脏的、丑陋的、破败的、消极的。相反,一方面,很多区域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成为文明的见证,如工业遗产地;另一方面,这些地方展现出来的顽强的自然生命力不仅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图10)。很多遭破坏而被遗弃的土地,具有独特的场地肌理,它所显现出来的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的气氛给人以强烈深沉的感受,与其他几类自然一样能够打动人心。

8 德国波鸿市西园(Westpark),原有工业废弃环境中自然的恢复

9 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在原有钢铁厂遗址上建成

结语

每一个层面的自然都有自己的特征,在不同的地区,同一层面的自然也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观形态。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每一层面的自然自身的价值,了解并尊重它原有的特征,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协调。

长期以来,我们对第一自然和第三自然认识颇多,而对乡村田园的自然和生态恢复的自然却了解甚少,国内许多人甚至将风景园林涉及的范围局限在“风景区+城市园林”。10余年来,风景园林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已从过去主要创造第三类的自然,拓展到管理并引导包含有4类自然层面的广泛的自然系统。实践的领域拓展了,然而,我们的自然观似乎并没有大的改变。

一些项目在第一类的自然环境中用第三自然的符号语言来美化,实际却对第一自然造成了破坏;大量的项目按我们固有的第三自然的观念来处理一片属于第二自然的土地,给大地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却将土地传递给我们的关于人类历史的信息彻底铲除;对于一些曾经遭到破坏而今已开始恢复的地区,一些设计师无视基地上由自然的进程所带来的荒野的但是充满生机的景观,雄心勃勃地要把它变成自己心中的美丽画卷。这些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哲学抹杀了不同层面的自然之间应有的差别,造成自然历史的断层和文化记忆的缺失。

4个层面的自然共同构筑了一个国家的自然景观。如果我们的自然观仍然停留在以往狭隘的层面之上,只会使我们把头脑中固有的自然与其他层面的自然对立起来,将自然模式化,将景观符号化,并给自己的学科设下某些教条。如果我们仍然以固有的对第三自然的认识来研究其他层面的自然,以固有的处理第三自然的方式来处理其他层面的自然,那么,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乡土的和地域的景观会在设计师的画笔下逐步消失。这些设计师创造的景观或者在原本朴实美好的第一自然上画蛇添足,或者将原有的所谓的“不自然”的第二类或第四类自然改造为所谓的“自然的”和“优美的”风景。而这种风景完全不属于这块土地,它们毫无顾忌地摧毁了土地的历史信息,它们凸显、甚至凌驾于更广泛区域的肌理之上,成为一种飞来的风景。

显然,拓展的行业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拓展对自然的认识,重新思考自然的含义,这样我们就不会把自然简单化、符号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我们也就能够对其他文化有更好的了解,也会接受我们以前不熟悉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并且更加宽容地看待我们从未见过的、不熟悉的或不理解的景观,也会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中国本土的自然。

[1] [英] Tom Turner. 世界园林史[M]. 林箐,等译.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 邱紫华. 达芬奇的艺术美学思想[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

[3] 张坤. “第二自然”概念的哲学意味及其转用生发——兼论“第三自然”[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 王彦丽. 多维视阈: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伦理价值[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 王向荣,林箐. 自然的含义[J]. 中国园林,2007(1).

[6] 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 世界景观设计——建筑与文化的历史[M]. 韩炳越,曹娟,等译.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7] 林箐,王向荣. 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 中国园林. 2005(6).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Nature has four distinct categories (original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 aesthetic landscape and selfhealing landscape)-each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in the discours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four categories of nature together describe the nation's landscape. Only when the value an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 of such an nature is understood and respected, can a man-mad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with nature be created and the nation's landscape be protected and enhanc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ture, study, cultural landscape, harmony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TD2011-31)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2014-01-01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层面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