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明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新模式
○文/刘 明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新会区都是广东农业机械化的一个样版。尤其是在水稻全程机械化方面,新会区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发展优势,即使是在育秧和机插秧这两个薄弱环节,新会区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我刊对广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副站长熊元芳进行访谈时,熊元芳说过这样一句话——“整体来说,机插秧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薄弱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机插秧中育秧这个环节又是重点和弱点,机插秧发展的程度决定了水稻机械化的程度,这是重中之重”。
2002年之前,新会区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但是传统的插秧方式在2002年开始被逐渐改变——自2002年引进全区第一台高速水稻插秧机开始,新会农机主管部门开始指导农机大户使用插秧机,教给他们育秧技术,引导他们开展机插服务,并培育出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新会育插秧机械化栽植率连续数年翻倍增长,2012年早造水稻机插率已达到20%,位居广东省前列。特别是近来广东大力推行大田淤泥育秧和大棚育秧,新会的农机合作社在其中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但是,由于合作社自身规模、流转土地面积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水稻育秧仍是新会在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过程中亟待突破的环节。
然而情况在2012年下半年有了好转。2011年底,一家名为皓阳农业的科技公司在新会区罗坑镇和平村成立了水稻专业化育秧中心,全套引进台湾的水稻播种机及秧田自动喷淋设备,开展水稻机械化统育统供服务。该设备可自动化播种、育秧、喷淋、输送,一次完成送盘→装土→洒水→播种→消毒→覆土→迭盘等过程,从播种生产线到育苗地、育苗地到主干道,都使用电动输送带连接,以此输送秧苗,可减少大量人力。
该系统每小时可以育秧2600块秧盘。按每亩17块秧盘计,每小时育的秧苗可以供150亩大田使用,每造大概可以供应2万亩,不但解决了公司种植水稻所需的秧苗,还可以就近供应给农民及种植大户。
该中心负责人吴先生介绍说,由于选择用了优质的消毒土壤配方及先进的浸种、育秧技术,培育出来的秧苗粗壮,生势旺盛,密度均匀充足,移植到大田后,生长快,每亩可增产5%-10%左右,在有效促进新会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促进农民增收。中心创立之初即受到新会区农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资金扶持和机型选择上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及扶持。这家新公司也迅速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不仅是业内媒体纷至沓来,连中央电视台也对其进行报道。
正如熊元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所说——育
秧环节中最重要就是取土的问题,刚开始起步时是大田育秧,但是真正要形成大规模,或者土地流转后形成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后,取土是非常麻烦的。2012年早造时,取土问题成为公司最关键的技术难题。最初公司用泥炭土育秧,但是成本高,单是土的成本每盘就达到1元多钱,农户很难接受。几经波折和试验,公司的技术人员终于研发出几种材料配制的育秧土,成功解决了取土问题。
皓阳水稻全自动育秧及配送中心占地17亩,当我们到达产中心时,看到自动输送带正将一盘盘刚露出头的秧苗送到田里去,这些浅绿色的小苗一棵棵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经过数天的室内堆积培养后,它们仿佛迫不及待地要到田野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阳光的温暖。据中心的吴先生介绍,2012年晚造,该公司与农业企业、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签订5000多亩的育供秧合同,以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武装水稻种植业,成为新会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火车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曾到这里考察,他说该配送中心“具有全国先进水平”。广东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巡视员林果先同志也曾到这里考察,并对该配送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新会区农业局陈哲东主任对全自动育秧及配送中心的前景十分看好。他认为这是一种创新模式,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和设备优势能够有效地保障秧苗的质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中的种苗安全,将带动本地区水稻机插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回顾过去,新会区的机插服务与机收服务一样,都是由星星之火开始的,如今,全自动育秧及配送中心落户新会,相信这种全新的模式也会形成燎原之势,辐射到邻近地区乃至广东全省,成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的一个新标杆。
在观看覆膜的过程中,我们偶遇皓阳公司改良中心主任——来自台湾高雄改良场的邱博士。邱博士说,改良中心的目标是把国外水稻的优秀稻种和国内水稻的优良品种相结合,针对水稻品种产量、质量的增进,主要病虫害有较高的抵抗性、有优良的株型、有适当的脱粒性适合机收、较强的地区气候适应性及较短期的休眠性及口感、米香作改良,研发出优质的良种品牌。此外,公司将进一步解决水稻产后初加工问题,通过低温自动烘干、磨米,创造出高品质的“皓阳米业”品牌优质稻米,为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