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长春 秦海生
农机农艺集成配套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学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感
○文/冯长春 秦海生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即2014年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2004以来连续发布的第11个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一号文件的核心议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着力点,就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城乡统筹联动,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支撑和装备提供者,将加速发展。为了更好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本文疏理出几个关键词,与业内共享。
一 农机农艺集成配套,全面推进。
目前,我国机艺融合度差,农机配套比低,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一状况,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一是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二是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
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一是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要落实这些政策,就要靠农机化的全面发展。二是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通过农机化措施,进行标准化农田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三是建设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支持饲草料基地的品种改良、水利建设、鼠虫害和毒草防治;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实施江河湖泊综合整治、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为54%左右,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农机化功不可没,但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加速农业现代化,就要提高科技推广应用水评,提高农机化的支撑作用。因此,一是对农机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法人责任制和专员制,推行农机领域国家科技报告制度。二是明晰和保护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产权,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三是加大农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推动发展国家农机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四是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机科技攻关。五是继续开展高产
创建,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六是发挥现代农机示范区的引领作用。七是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将农业作为财政科技投入优先领域,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八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高校在农机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一是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二是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试点。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三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四是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启动实施全国抗旱规划,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建设标准,探索监管维护机制。
农村金融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一是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二是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三是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规范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
按照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健全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体系。一是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二是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统筹推进
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地方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三是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中央一号文件用统筹城乡,深化改革的思路,全面部署了农业现代化工作,是农机工作的行动指针。我们应抓住机遇,谋求农机化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大力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信息宣传等五项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实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完善农机化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面向社会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机化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以信息化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要培养职业型农机实用人才,注重培养造就出一大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同时又会农机经营管理、创业兴业的新型农机手、职业化的农机经营者、合作社领头人,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提高农机利用率来提质增效,以高效益推动农机化全面发展。二是着力解决农机化新技术和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要从适应农业机械化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的趋势出发,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需求为导向,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密切结合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共性技术和产业发展亟需的重大集成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科技型企业集团,显著提高我国农业装备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支撑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在提高现有农机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现代智能农业装备,全程农业机械化装备集成,规模化作业与丘陵山地经济型作业装备,经、饲、果、牧、设施生产装备,农机农艺相融合与节能环保技术;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发挥农机化政策导向作用,鼓励企业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新产品,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使之在满足农民需求中发展壮大。三是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机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机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蓝图已经绘就,就农机化来说,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机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机发展方式转变。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创新,保持农机化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农机化全面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