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生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光辉灿烂。隋唐以来历朝画家层出不穷,作品丰富多彩,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陶瓷山水画它是颇具观赏性的一种画种,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装饰性。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与陶瓷造型取得协调,在充分显示陶瓷的材质美时也显示了山水的美感。陶瓷山水画它博采了纸本中国画之长,融会贯通,是先辈艺术工作者努力实践的成果。
山水画是自然山水美的一种反映,人们在欣赏山水画,往往结合着生活的想象和联想。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陶瓷艺术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要师法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旁采博取,外师造化,长期苦练,认真研究,博学修艺,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形神兼备的艺术精品。要以最少的笔墨,利用空白的处理来呈现瓷质之美感。在构图上要与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一般来讲画大瓷板大都考虑横向布势或之字形布势构图,以平稳意远为题材,着力表现山水的平夷之势,画瓷板条幅或花瓶时,大都考虑竖向布势构图。以峭拔险峻的题材,着力表现山水的峻峭之势,画圆形瓷盘时,大都考虑回环布势构图,以稳重空灵为题材,着力表现山水圆浑之势,这样可以达到陶瓷艺术作品器形与画面内容统一的和谐之美。
陶瓷山水画的构图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所以古人认为构图为“画之总要”有其一系列的义理和法则,如开合、争让、宾主、疏密、繁密、险夷、推位、黑白、纵横、曲直、藏露、穿插、呼应等。因此作画之前心中先应有一定的构图形式,陶瓷山水画的构图一般有如下几种:
①高远构图:使画面的意境崇高壮大,高使人仰视之;远,引人注目长空。高远易生崇敬之心,高大整体,以逼人眼目为壮大,层峰叠翠,远接云天为壮观。
②深远构图:使画面的意境幽谷深远,深、多层次、层层递进;远,层出不穷,深远曲折,洞明,神秘,多由深远构图而出。
③平远构图:使画面的意境平远悠远,平,缓延,开阔,沉着,自然,疏远。远,旷,野,逸,古,平远,生舒展之心,心无滞碍,可得“悠之天韵”。
④全景构图:使画面的意境广阔博大。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尽生于笔底,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概。
⑤边角构图:使画面的意境情志盎然,南宋,马远,夏奎变全景式构图为边角构图,似乎追求“润窥之妙”,意境也从博大壮观转为情志盎然。
⑥“之”字型构图:使画面的意境曲折逶迤,曲折迂回的“之”字型构图,不慌不忙地揭示着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山水层层推进,深远之境渐出,显示着优美的动感,因此有相当的抒情意味。
陶瓷山水画以传承国画山水风格的居多,把线条作为对山水的主要表现语言。线的曲折与变化所形成的节奏和韵律与色料浓淡虚实之间的结合,把山石的质感。水的动感,用特有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其皴,擦。染等中国画技法是对自然形态的高度概括和艺术提炼。要在洁白的瓷器上展现生动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对真山真水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春翠,夏绿,秋金,冬凉是真实自然的写照,因此创作陶瓷山水画要不断学习和吸收传统山水的绘画技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尝试,学习西方写实绘画表现色彩和光影技术的手法,力求使画面保持一种纯净的自然美和纷繁的诗意美。
自然山水是千变万化的,一座山一天中也有不同的变化,一年四季其变化更不相同。欣赏山水,寻找山水的真谛,感受山水的真实灵魂,体味山水的“神”使陶瓷山水画就是在“方寸之内”也要“神形皆具”。在创作陶瓷山水画时,要注意造意审美,注意气韵生动,注意宾主之位及远近态势,使画面有静有动,虚实对比,从而形成野旷山崖泉水的通畅和质感。在整个构图定型后,将山崖、树林、山脉、峰峦,云雾等主附景绘好,使整个图稿达到意在笔先,同时还会不时加上“人”这个主观性地物象,这样精美一暼顿使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具有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在彩绘过程中还可利用水料具有的特性,绘制出既刚劲又柔美苍朴的山峰,岩泉,树梢枝丫。如我创作“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瓷板画,前景画错综交叉的绿树,树根盘根缠绕在溪石之上,在平静的湖上突出了树木坚强的生存能力,呈现着充满生机的态势,也突出了湖上春天的主题。中景画几间茅屋,茂林修竹,远山流水,后景色彩渐渐浅淡,用云烟山雾将层层叠叠的峰峦隐约遥现,呈现出山清水秀,群峰无际的景象,既体现雄伟壮观的河山,又有妩媚动人之秀色,使人触目惊叹,浮想联翩,产生出韵味无穷之感觉,整个画面前后呼应,主题突出,虚实相间,层次分明,云雾缭绕,隐约逍遥,达到“远山与密云交接,遥天共水石争光”的极美意境。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我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我们要珍惜和充分利用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山水画这门艺术,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