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国,陈 栖,贾慧敏,杨洪羽
(1.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2.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 定边 718600)
芳48断块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肇州(模范屯)鼻状构造上,芳48断块扶余油层顶面深度约为1 742 m,且扶余油层只有扶一组发育油层。岩性具二元结构,平行层理及小斜层理,平均钻遇砂岩厚度为7.1 m,有效厚度为6.0 m。区块孔隙主要为缩小粒间孔,大部分不连通,孔喉结构复杂,微孔隙十分发育。岩心孔隙度为9.0%~17.6%,平均为 14.5%,空气渗透率为0.10×10-3~5.22 ×10-3μm2,平均渗透率为 1.4×10-3μm2,渗透率级差为 279.5,突进系数为5.7,纵向物性变化较大,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性严重[1]。对于该类油藏,中国近年来主要开展CO2驱,并在一些油田取得较好的效果[2-3]。芳48断块扶余油层于2003年初开展了CO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并于2007年扩大了试验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自注CO2开发以来,存在注气压力低、油层吸气能力强等问题,受油层非均质性和人工裂缝的影响,气窜非常严重,位于CO2气驱前缘主流方向的油井见气较早,其他方向受效较差。为此,利用不同非均质岩心,进行CO2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
实验用油:地层模拟油,气油比为18.13 m3/t,体积系数为1.078,密度为0.815 g/cm,饱和压力为5.2 MPa,黏度为6.64 mPa·s。实验用水:模拟水,矿化度为4 845.68 mg/L。CO2:大庆雪龙气体公司生产,纯度为99.99%。实验温度为85.9℃。
均质岩心:长为28.13 cm,直径为2.52 cm,渗透率为1.63×10-3μm2,孔隙度为13.19%。非均质岩心:由2个不同渗透率天然岩心并联而成。其中,高渗岩心长为27.54 cm,直径为2.5 cm,渗透率为2.813 ×10-3μm2,孔隙度为15.42%;低渗岩心长为26.87 cm,直径为2.5 cm,渗透率为0.923×10-3μm2,孔隙度为10.02%;2个岩心并联后平均渗透率为1.916 1×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12.96%。层内非均质:高、低渗岩心平行放置。层间非均质为正韵律和反韵律。
实验仪器及设备主要包括:高压物性仪、高压配样器、高压计量泵、恒温箱、油气分离器、气体流量计、高压落球黏度计、活塞容器以及CO2驱替装置等。
按地层油高压物性参数配制地层模拟油[4];将天然岩心抽提、烘干后测定渗透率,然后将岩心筛选、排列,连接岩心模型;分别将2个岩心模型饱和地层水和模拟油;将2个岩心并联后,以0.57 cm3/min的流量进行CO2驱油实验,驱替至没有油流出为止。在该过程中分别计量2个岩心驱出油和气的体积、压力及注入气的体积。
均质和非均质岩心的CO2驱油效果差别较大,CO2驱均质岩心的最终采收率高于非均质岩心的最终采收率,均质岩心的最终采收率达到65.83%,而非均质岩心的最终采收率为45.27%~49.55%。表1为非均质岩心CO2驱采收率贡献情况。由表1可知,3种不同类型的非均质岩心中,反韵律地层最终采收率较低,正韵律地层、层内非均质的最终采收率相差不大;CO2驱的效果相对较好。对于正韵律地层,采油速度明显高于其他2种非均质岩心,如注气量达到0.5倍孔隙体积时,正韵律地层、层内非均质、反韵律地层的采收率分别为40.75%、32.78%、35.22%。
表1 非均质岩心CO2驱采收率贡献情况
表2为均质与非均质岩心CO2驱的参数对比情况。由表2可知,非均质岩心的CO2突破时间比均质岩心快,CO2突破时注气量比均质岩心少0.092 1倍孔隙体积以上,气体突破时采收率比均质岩心低13.59个百分点以上。从气体突破到气油比为2 000 m3/m3时所需的注气量明显低于均质岩心,说明非均质岩心气油比上升速度高于均质岩心。
表2 均质与非均质岩心CO2驱实验参数
由3种非均质岩心气体突破时间看,反韵律地层略快,比层内非均质少0.094 5倍孔隙体积,仅比正韵律少0.006倍孔隙体积;层内非均质地层气体突破时采收率比正韵律地层高4.34个百分点,比反韵律地层高7.03个百分点。
层内非均质、正韵律地层、反韵律地层从CO2突破到气油比为2 000 m3/m3时所需的注气量分别为0.085 4、0.082 3、0.097 0 倍孔隙体积。
可见,3种非均质岩心气油比上升速度相差很小。
图1为CO2驱压力曲线。由图1可知,随着注气量的增加,注入压力增加,在CO2突破后,压力降低。CO2突破前,正韵律、反韵律地层注入压力最高,平均分别为23.37、23.23 MPa,其次为层内非均质地层,均质地层的压力最低,平均压力为22.82 MPa。
图1 CO2驱压力曲线
图2 CO2驱高渗层相对吸气能力曲线
图2为非均质岩心CO2驱时高渗层的相对吸气量。可见,开始注气时,由于低渗透层阻力大,CO2进入低渗层启动慢,注入的CO2全部进入高渗层,注入一段时间后,由于注入压力增加,少量的CO2开始进入低渗层,高渗层的吸气量减少。此时进入高渗层的CO2接近突破(表2),高渗层的吸气量随之迅速增加。层内非均质、正韵律地层、反韵律地层的高渗层平均相对吸气量分别为99.59%、99.68%、99.82%,高渗层的平均吸气量占99.59%以上,但3种非均质的高渗层平均相对吸气量相差很小。对于非均质岩心,注入的CO2基本都进入高渗层,低渗层几乎没有启动。
均质岩心和3种非均质岩心CO2驱采收率、CO2突破时间、气油比上升速度、压力、相对吸气量等对比表明:均质岩心CO2驱效果明显好于非均质岩心。主要是均质岩心吸气面积大,波及体积大。而非均质岩心中低渗层渗流阻力大,注入气体的渗流面积和波及体积小,导致气体流速快,气体突破时间早,气油比上升速度快,注入压力高,采收率低[5-7]。由于该实验3种非均质岩心高、低渗层相互不发生窜流,且注入压力高,CO2以液体形式进入岩心,因此,重力分异作用几乎无影响,使3种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相差很小。比较而言,非均质地层CO2驱过程中,正韵律地层、层内非均质的最终采收率较高,气体突破慢,注入压力较低,高渗层吸气量较少,CO2驱比反韵律地层效果好。
以上分析可见,芳48断块不论何种非均质类型岩心,CO2驱时都存在采出程度低、CO2突破快、低渗层吸气能力差及动用能力低的问题,储层非均质性是导致该块CO2开发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实施CO2驱油技术的主要油藏是砂岩特低渗透油藏,由于渗透率太低,只能采用连续气驱,油藏容易产生注气突破[8]。国外普遍注气采用水气交替驱,国内油田为防止气窜普遍采用气水交替、CO2泡沫、聚合物凝胶等技术[2,9]。目前中国开展CO2驱比较成功的油田中,胜利樊124断块、长庆油田、吉林新立油田228区块、富民14断块、大庆萨南过渡带、葡北油田等均采用气水交替注入[2,10-12]。中原油田、富民油田48井等采用CO2吞吐[2,8],而大庆树96-碳16井、腰英台油田CO2驱采用 CO2泡沫封窜[11,13],吉林油田、长庆油田坪北P12井区进行单井吞吐和泡沫压裂措施[8,14]。因此,鉴于芳48 断块渗透率低、气水交替注入能力低,建议结合压裂进行单井CO2吞吐。
(1)在相同实验条件下,CO2驱非均质岩心的最终采收率比均质岩心低16.28个百分点以上,非均质岩心高渗层对最终采收率的贡献率高于97.90%以上。非均质岩心中,反韵律地层最终采收率较低外,正韵律地层、层内非均质地层的最终采收率相差不大。
(2)非均质岩心CO2突破时注气量比均质岩心少0.092 1倍孔隙体积以上,气油比上升速度高于均质岩心。气体突破时采收率比均质岩心少13.59个百分点以上。3种类型非均质岩心,反韵律地层气体突破比较早,其次为正韵律地层,气油比上升速度相差很小。
(3)CO2突破前,正韵律、反韵律地层注入压力最高,其次为层内非均质地层,均质地层的压力比非均质地层平均低1.13 MPa,表明非均质岩心注入的CO2渗流面积和波及体积小。
(4)非均质岩心中高渗层平均吸气量占99.59%以上。3种非均质的高渗层平均相对吸气量相差很小,低渗层基本没有动用。
(5)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芳48断块CO2开发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而非均质类型对CO2驱油效果影响不明显。根据芳48断块地质特征,借鉴国内类似油田开发经验,建议结合压裂进行单井CO2吞吐。
[1]薛利,周淑华,范州,等.芳48断块注二氧化碳试验区测试资料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34(24):15-17.
[2]罗二辉,胡永乐,李保柱,等.中国油气田注 CO2提高采收率实践[J]. 特种油气藏,2013,20(2):1-7.
[3]程杰成,雷友忠,朱维耀.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余油层CO2驱油试验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3):402-409.
[4]赵明国,陈顶峰.低渗透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3):311-314.
[5]张景,韩进,丁洋海,等.油藏非均质性对CO2驱效果影响研究[J]. 辽宁化工,2010,39(12):1282-1284.
[6]王敬瑶,张珈铭.CO2驱油中岩石物性的变化规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4):141-143.
[7]谭习群,岳湘安,刘向阳,等.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压敏性及其对流体分布的影响——以CO2驱油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5):92-94.
[8]张德平.CO2驱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J].科技导报,2011,29(13):75-79.
[9]吴铁龙.二氧化碳驱气窜因素分析与泡沫封窜效果评价[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23(11):36-39.
[10]周建新,黄细水,黄晓荣.富民油田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现场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S0):141-142.
[11]郭平,杜志敏,张茂林,等.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注烃混相驱开发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6(4):25-27.
[12]王璐,单永卓,刘花,等.低渗透油田CO2驱泡沫封窜技术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7):4918-4920.
[13]杨昌华,王庆,董俊艳,等.高温高盐油藏CO2驱泡沫封窜体系研究与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12,34(5):95-97.
[14]汪益宁,吴晓东,张少波,等.特低渗透油层CO2非混相驱油试验及效果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3,35(4):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