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电视媒体承载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职责,而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大问题。基于这两点考虑,电视教育节目不仅要存活下来,而且要活得有质、有量、有生气。如何把电视教育节目做活,破解电视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要充分分析目标受众的心理
对目标受众的心理进行有效分析,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创作的教育节目内容才能在受众心里产生共鸣,才不至于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才有生命力可言。
2011年高考前,笔者曾策划一档季播的教育节目——《招考热线》,每天邀请一位资深教师做客直播间,为广大考生及考生家长进行答疑解惑,每天中午直播半小时。
按理说,播出时间并不理想,但这档栏目的收视效果异常火爆。播出期间,经常有家长提前一小时把热线电话打进直播间。《招考热线》节目的成功在于我们策划并播出的节目恰好急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
其次,要关注社会热点,提前策划做好准备
为了把节目做得好看,我们完全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关注社会热点,深入准确地进行前期采访。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比如择校热、补习热问题,比如城市养狗热问题,如果我们在做这些节目之前从催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入手,让广大受众先看到事实,再从事实看到危害,再从危害导出结论,最后请专家从理性的角度为这些问题把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这样的节目一定精彩好看。或许在一开始教育节目要忍受一些寂寞,教育节目的收视率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慢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当教育节目获得稳定的收视群,又何愁可观的经济效益呢?
再次,要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增加趣味性
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不学习就会落伍的时代。在采编播一线工作的电视同行们都深有体会,制作电视节目的速度以及节目更新的速度似乎永远也赶不上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
究其原因,那就是互联网给它带来的冲击。就算电视能够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拥有更多的受众,但电视节目受采集、制作时间的限制,还是要比互联网慢半拍。既然传播信息的速度跟不上互联网,我们莫不如在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做足功夫。
以《百家讲坛》为例,它正是以内容取胜,学者们的讲座切合了广大观众渴望提高文化素养的心理。如果不能请到知名教授,我们是否也可以把小学、初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请到演播间,甚至直播老师讲课的实况。当过学生,就会有这样的体会,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高深的学问,但很多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都有精彩的表达,就看电视编导是否具有发现他们的眼睛。知识总有它动人的魅力,文化总会给人以向上的力量,而由中华传统文化所焕发出来的趣味自然也会沁人心脾。这样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何患没有收视群呢?
最后,办好电视教育节目要提高对目标受众的引导性和服务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电视教育节目采编人员都应该是受众灵魂的工程师。电视教育节目在传递信息和揭示某些热点问题时要具有超前性、启迪性,激发更多受众对热点问题的深层认识。
以“择校热”这个教育热点问题为例,2013年5月,上海东方卫视播出了一则题为《民办小学竞争激烈 究竟是谁的选择?》的新闻,幼儿园升小学就开始择校,可想而知高考前的漫漫长路该有多辛苦。
像这样停留在表面的报道,一开始,社会各方总会给予诸多期许,但是光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这个热点问题也只能停留在社会的表层。笔者在多方调查采访中发现,其实发生在很多城市的择校热都带有盲目的跟风特点。因为不了解教育规律,因为没亲眼见到孩子在学校的受教育情况,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因为怕浪费孩子的成长时间,家长们做出了无奈的择校和补习选择。而作为公益性的社教节目,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节目形式,采用逆向思维方法,从高考的结果研究孩子的成长之路,从而解除家长的疑惑,为各年龄段的考生和家长助力。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