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4-02-17 08:21李福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课文阅读教学

李福

【摘 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块中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其实,之前的教学大纲对这一点也有明确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看来,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一贯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让学生处在“愤”“悱”的状态时再进行“启”“发”,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充分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很少看到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看法或不懂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一是我们许多老师没有认识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水平的重要性。课堂上没有让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而习惯于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大多是教参的)直接传授给学生。其二,是学生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往往是入门的向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就钻得进去。学生一旦对质疑问难产生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有兴趣、喜欢做。如果能调动起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质疑,对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来说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呢?

首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这句话不太懂,等等。这时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前后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对提出的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其它同学回答。学生见自己的提问被老师重视,在全班讨论,甚至难住了老师,心中便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仅自己受到鼓励,其它同学也会跃跃欲试,当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后,一定会深入课文独立思考,提出一连串令人思索的问题,我们也能从学生的提问看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管是刁钻古怪的还是简单幼稚的,是离题万里还是切合文章,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其提问的勇气和胆量;表扬他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能产生疑问,切不可责怪学生。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视情况或在课堂上讨论,或课后单独讲解;或由其它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亲自解答。老师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能满足学生希望被重视,受尊重的心理,使师生间产生畅通、和谐、愉快的交流。有浓厚的质疑兴趣、良好的质疑氛围,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入、深刻。

二、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从文章阅读的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眼:

1.读前质疑

读前质疑指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并不是上来就读,而是先进行一番细致的“审题”。如《向沙漠进军》一课,通过题目可知题目中心语是“进军”,表现了人类征服沙漠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说明沙漠的“顽强”。由题目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最后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测、想象、论证。

2.读后质疑

如果说读前质疑是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课文,那么读后质疑则是通过有序的发问和回答,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细致的层次。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已有初步的印象,但这些印象是零散的、表面的、肤浅的。为深入理解课文,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自己一一作答。一般可从三个方面依次发问:①关于文章内容:“写了什么?”叙事类的文章可依照叙事的六要素提问;议论类的文章可依照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这是关于文章内容的探究。②“怎样写的?”这是关于文章形式的探究。③“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关于作者写作意图及思路的探究。学生根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自问自答,也可与同学互问互答,问答的过程即是进一步研读课文的过程。为了便于操作,学生在发问时,还可以把大问题化为一串要求明确、具体的小问题。以侧重叙事的文章为例,“文章写了什么?”这一问题可具体化为: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什么人物?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如何?事情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这样,学生通过问答“拾级而上”,对课文就可以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问答促使学生对文章不断进行思索,为后面的“深思质疑”奠定基础。

3.深思质疑

学生经过前两次质疑,对课文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还不一定能读出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深思质疑就是为了把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引向更深层次,有自己独特、个性化的理解。与读后质疑不同的是,这里的提问不再是程式化,而是学生经过“深思”自己发现的。

首先,可以从课文中文字表达的某些异常处发现问题:“……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相隔多年,用“似乎”很好理解,为何又加上“确凿”,他们不是矛盾吗?(鲁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其次,可以通过比较提出疑问。可以对文章前后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提出问题。除了对同一篇文章的前后进行比较外,还可引导学生拿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如古今作品的纵向比较;或同一题材、同一主题作品的横向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会了比较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对作品的认识也更加清晰、深刻。

再次,可以对现成结论或书上定论进行质疑。通过对结论进行质疑,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从反复阅读中验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课文也会有独特、个性化的认识。如有的同学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文前“预习提示”中“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提出异议:“如果鲁迅儿童时代没有接受私塾教育,他还会成为一个大文学家吗?三味书屋也有有趣的地方,为什么说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引发了全班同学的讨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有许多同学发现:他们学的是脱离儿童实际的深奥、陈腐的古书,学生对此毫无兴趣,上课“做戏”“画画儿”;学生只能在三味书屋后的小园的找到乐趣,且还要担心挨“戒尺”和“罚跪”;教学方式是整天读书,呆板枯燥,想知道“‘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竟使先生“很不高兴”……可见结论没错。有的同学还不服气,提出“鲁迅上课画画玩,我们上课也常作小动作、开小差呀?每天那么多作业,这不也束缚我们身心发展吗?”又将话题从封建教育引向今天的教育。这样的质疑,不仅深化了文章主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也由教师的“满堂问”,变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要始终伴随着思考、伴随着质疑。目前语文教学已不提倡琐碎的分析和枯燥的练习,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一个不盲从、不“尽信书”,有自己独特个性和精神的人。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三味书屋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