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合并肝和肾上腺囊肿一例

2014-02-15 07:12时维东赵家锁肖永鑫孙献勇陶小红
放射学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低密度脾脏本例

时维东,赵家锁,肖永鑫,孙献勇,陶小红

病例资料 患者,男,36岁,上腹部隐痛不适1周,以上腹痛入院。入院前两天外院B 超提示:肝囊肿、脾占位、胆囊息肉。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均未触及。血常规:WBC 5.7×109/L,RBC 4.28×1012/L,PLT 82×109/L,血小板压积(PCT)0.09%(正常值0.11%~0.28%),血小板分布宽度(PDW)21.5fL(正常值10.0~16.4fL)。肝、肾功能正常。

影像表现:CT平扫示脾脏呈显著不规则增大,其后下部见一巨大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最大径约10.3cm,平均CT值约40HU,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条片状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内可见条状强化影,延时约10min病灶呈不均匀片状持续强化(图1~4);肝右叶下缘见一较大囊状水样密度灶,其边缘清晰,最大径约9.3cm,CT值约10HU,无明显强化表现,其余肝实质未见异常征象(图4);左侧肾上腺区见一椭圆形稍低密度灶,最大径约1.5cm,CT值约30HU,增强扫描各期均未见明显强化表现(图3)。CT诊断:①脾脏巨大实性占位,考虑良性血管瘤可能、不除外恶性间叶组织肿瘤;②肝右叶巨大囊肿;③左肾上腺囊性腺瘤可能性大。

手术病理所见:脾脏形态不规则,大小约15.2cm×15.0cm×10.2cm,其下极后部质硬,周围无粘连,肿块位于脾脏后下部,完整切除肿块及脾脏,肿块剖面呈暗红色,质硬。右肝后下叶囊肿大小约10cm×13cm×8cm,穿刺抽出淡黄色囊液300ml并将囊肿完整切除。左肾上腺后部见棕褐色、边缘光滑、有包膜、最大径约1.5cm 的肿块,做肿块游离时,其壁破裂,流出少许“米汤样”囊液,完全切除左侧肾上腺及肿块。病理诊断:①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间型,图5);②单纯性肝脏囊肿;③左肾上腺上皮性囊肿。免疫组化:CD34(+),D2-40(-),F-8(+),SMA(-)。

讨论 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传统病理学分类包括: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梭形细胞型血管内皮瘤、网状型血管内皮瘤、淋巴结多形性血管内皮瘤、卡波西(Kaposi)型血管内皮瘤、血管内乳突状血管内皮瘤及复合型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于1982年首次详细报道,近几年国内陆续报道多例发生于软组织、肺、肝、骨、肾脏、腹膜、脑等部位患者,肿瘤位于脾脏者极为罕见。EHE的病因至今不详,本例患者合并肝及肾上腺囊肿,肝囊肿多以先天性为主,由小胆管扩张演变而成;肾上腺囊肿临床少见,其病因可能为肾上腺淋巴管阻塞、肾上腺组织发育异常或错构、寄生虫感染等,本例为上皮性囊肿。本例肝,肾上腺囊肿均与发育异常有关,因此其脾脏病变可能与先天性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有关。脾脏EHE 临床及影像不具有特征性,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左上腹部包块、发热、上腹不适、腹痛及贫血、体重下降或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等。CT平扫多表现为稍低密度结节或肿块,根据病变大小、生长时间、出血与否及细胞分化程度等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织密度、增强方式及强化程度,目前临床病例较少,影像资料匮乏,尚无法形成统一认识[1-2]。脾脏EHE需要与脾脏血管瘤、淋巴瘤、转移瘤及感染等相鉴别,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EHE生物学行为具有潜在恶性倾向,对术后患者应长期随访。

[1]孟翔飞,纪文斌,宋志刚,等.表现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5):1198.

[2]欧成英,姚承,王耀程,等.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4,57.

猜你喜欢
低密度脾脏本例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1”的加减乘除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