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军,何志平,雷云峰,杨 礼,曾 凯,陶 旋,李学杰,杨 洋,万昭军*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66 2.四川川娇生态猪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 611332)
现代畜牧业在全国蓬勃兴起,规模化、超大规模化猪场在国内不断推陈出新,为了进一步追求利益最大化,猪舍内圈养密度愈来愈大[1],尽管在较好的营养、疫苗防治、饲养管理方面给予了较好条件,但母猪年提供商品猪头数仅12~15头之间[2],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今生猪品种满足高效与高瘦肉率要求之后,对疫病抵抗力愈来愈差,环境已成为影响动物生产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养殖业,特别是畜牧工程领域还有较大差距[4],生猪生存的环境难以调控,障碍了其生产潜力的发挥。猪是恒温动物, 其平均温度为38.0 ℃[5], 据NRC( 1988)[6]测定 , 气温升高 1 ℃ , 猪采食量减少40 g;在持续高温环境下( 28~35 ℃) , 30~60 kg 的猪日采食量较常温环境下降低了14% ,日增重下降了21% , 料重比增加了0.23(艾地云,1996)[7]。汪开英(2002)[8]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将导致猪的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生产性能降低等热应激反应,高温时环境湿度增大10%, 相当于环境温度升高1 ℃对猪的影响。由此可见,猪舍过热、过冷、潮湿、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偏高等不良环境条件,可导致猪体不适、生产成绩下降、成活率降低,并可能诱发引起猪只感冒、腹泻或呼吸道等疾病;2012年,四川川姣集团从法国引进全套生猪生产设备,舍内环境控制系统是其主要的亮点。2014年3月,课题组对集团的法式产仔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温度、湿度、风速在春季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评价,现将研究结果报告于下,供国内同行业参考。
研究于2014年3月25日—2014年4月1日在四川省大邑县川姣集团的法式产仔舍进行,本产仔舍由法国I-TEK公司设计,并采用其全套设备。
猪舍长33.9 m,宽13.2 m,舍内产仔栏4列式布局,共72栏。测定期间,存栏哺乳母猪65头,均重182 kg,哺乳仔猪650头,均重6.3 kg。舍内有个5通道,其中中间、两侧通道为进风通道(通道1、通道3、通道5),其余为工人操作通道(见图1、图2)。
在通道2、通道3、通道4平面上选择前中后各3个点,共9个点(见图1中,点2-1、点2-2、点2-3;点3-1、点 3-2、点 3-3;点 4-1、点 4-2、点 4-3)。通道2、通道4每监测点选择离地面0、50、100、150 cm 共4层,通道3每监测点选择离地面-25、0 cm、50、100、150 cm 共5层(见图2),每天于6:00、12:00、18:00、24:00这 4个时间段监测舍内环境指标参数。
1.4.1 深圳市科尔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GT-2000多功能复合气体分析仪
氨气:量程0~100/(mL/m3),分辨率:0.01/(mL/m3),检测方式:电化学传感器检测。
硫化氢:量程0~100/(mL/m3),分辨率:0.01 /(mL/m3),检测方式:电化学传感器检测。
二氧化碳: 量程0~5 000 /(mL/m3),分辨率:1 /(mL/m3),检测方式:红外吸收气体传感器检测。
1.4.2 美国TSI公司的TSI 9545数字式测定仪
温度:量程:-10~60 ℃,分辨率0.1 ℃, 检测方式:铂电阻RTD传感器。
湿度:量程:0~95%,分辨率0.1%, 检测方式:电容式传感器。
风速:量程:0~30 m/s,分辨率0.01 m/s, 检测方式:热式传感器。
图1 产仔舍平面布局
每点待仪器测定数据稳定后,由仪器每5 s采集贮存1次,取连续3次数据平均值,作为该点当天测定值,每点连续测定7 d作为此次试验的观测值。
用EXEL2007软件建立监测数据库,用SPSS11.5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均匀度:指在对环境参数进行分析时,不同时间或不同测定位点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的绝对值。
连续7 d监测舍内3个通道共39个点环境参数分布规律(其中通道3为新风通道;通道2与通道4为工作通道,可代表哺乳母猪周围空气环境状况),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该舍内哺乳母猪周围环境参数为(通道2与通道4平均值):氨气20.72/(mL/m3),硫化氢气体0.31/(mL/m3),二氧化碳996.14/(mL/m3), 温 度 22.26 ℃、 湿度66.16%,风速0.04 m/s。除二氧化碳浓度超出20/(mL/m3)推荐值以外,其他值均在德国工业标准DIN 18 910与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推荐值范围内。
猪舍内外环境参数时间分布规律见表2,测定结果表明,此猪舍内各环境参数较稳定,分布均匀,各种环境参数均匀度分别为:氨气2.33/(mL/m3)、硫化氢0.12/(mL/m3)、二氧化碳 265.78/(mL/m3)、温度 1.44 ℃、湿度7.98%、风速0.04 m/s。各种环境参数按时间分布规律分析如下:
2.2.1 氨气
图2 产仔舍剖面图
表1 通道3、通道2与通道4环境参数监测结果
表2 猪舍内外环境参数时间分布规律
由表2可知,氨气浓度在0:00、6:00时最高,分别为18.98/(mL/m3)与 19.19/(mL/m3); 在 12:00、18:00时浓度较低,分别为17.68/(mL/m3)与 16.86/(mL/m3);0:00、6:00与12:00、18:00时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0.01)。 氨 气 浓 度 按 06:00、12:00、18:00、24:00呈先降后升趋势(见图3)。低于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的28.76 /(mL/m3),低于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20 /(mL/m3)。
2.2.2 硫化氢
由表2可知,硫化氢浓度在18:00时最高,达0.37/(mL/m3),在0:00、12:00时浓度最低,均为0.25/(mL/m3),18:00、6:00与 0:00、12:00之 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0:00与12: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硫化氢浓度时间分布趋势(见图4)。低于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7.2/(mL/m3),低于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5/(mL/m3)。
2.2.3 二氧化碳
由表2可知,二氧化碳浓度在0:00、06:00、较高,分别为1 006/(mL/m3)、 1 071/(mL/m3);在 12:00、18:00时浓度较低,分别为805/(mL/m3)、901/(mL/m3);各时间段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二氧化碳浓度时间分布趋势(见图5)。此猪舍内二氧化碳气体比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722.39/(mL/m3)略高,但远低于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3 000 /(mL/m3)。
图3 不同时间段的氨气浓度
图4 不同时间段的硫化氢浓度
图5 不同时间段的二氧化碳浓度
图6 舍内外温度时间分布规律
2.2.4 温度
由表2可知,舍内温度在12:00时较高,为22.18 ℃,其余温度均在20 ℃以上,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此猪舍内受舍外温度影响较小、温度随时间分布较均匀(见图6),说明此猪舍对温度调控能力强。且均在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18~ 22 ℃与 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16~24 ℃之间。24:00时,测舍内保温灯下的温度为22.8 ℃(乳猪局部保温),较舍内仅高2.06 ℃,远低于仔猪32~38 ℃温度要求[9]。
2.2.5 湿度
由表2可知,舍内湿度在06:00时较高,为73.2%,其余湿度均在70%左右,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此猪舍内湿度较均匀,受舍外湿度影响较小(见图7),与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接近,略高于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范围。
2.2.6 风速
由表2可知,在18:00、24:00时,舍内风速最大,分别为0.06 m/s、0.05 m/s;06:00、12:00时较低,分别为0.02 m/s、0.03 m/s;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此猪舍内风速较均匀,受舍外影响较小(见图8),且低于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0.15 m/s。说明此猪舍对风速的调控能力强。
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见表3,经分析表明,舍内-25 cm处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浓度最低,说明此处空气质量较好,与此通道为新风通道有关。此猪舍内各环境参数均匀度分别为:氨气 2.33 /(mL/m3)、硫化氢12 /(mL/m3)、二氧化碳 265.78 /(mL/m3)、温度1.44 ℃、湿度7.98%、风速0.04 m/s,表明舍内空气分布均匀、稳定性高,说明此猪舍环境调控能力强。各种环境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如下:
2.3.1 氨气
由表3可知,氨气浓度在室外最低为4.8/(mL/m3),其次为舍内-25 cm处,为11.81/(mL/m3);舍内氨气浓度最高位于0 cm与50 cm处,分别为19.83/(mL/m3)、19.03/(mL/m3), 此位置为粪尿排出层,表明氨气主要来自粪尿溢出;各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肩标。所有层的氨气浓度均低于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28.76 /(mL/m3), 低 于 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20/(mL/m3)。各层变化趋势(见图9)。
2.3.2 硫化氢
图7 舍内外湿度时间分布规律
图8 舍内外风速时间分布规律
图9 氨气空间分布规律
由表3可知,硫化氢浓度在0 cm处最高,为0.30/(mL/m3),显著高于舍内其他层(P<0.05),表明硫化氢主要来自粪尿溢出。50、100、150 cm处硫化氢浓度值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高于室外(P<0.01)。舍内各层的硫化氢浓度均显著低于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7.2 /(mL/m3),低于 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5/(mL/m3)(P<0.01)。各层变化趋势(见图10)。
2.3.3 二氧化碳
由表3可知,二氧化碳浓度在150、100 cm处最高,分别为1 022.18/(mL/m3)、1 007.94/(mL/m3), 两 者 之 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次为50、0 cm处, 分 别 为895.81/(mL/m3)、930.78/(mL/m3),两者之间不显著(P> 0.05);50、0 cm 处 与 150、100 cm处达差异显著水平(P<0.01),由此表明,二氧化碳主要由猪只呼出气体产生,因它比空气重,所以在100 cm处后,浓度不再上升。所有层的二氧化碳浓度除室外与室内-25 cm处外,其他层均略高于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722.39/(mL/m3),远低于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 3 000/(mL/m3)(P< 0.01)。 各 层变化趋势(见图11)。
表3 猪舍内外环境参数空间分布规律
图10 硫化氢气体空间分布规律
图11 二氧化碳气体空间分布规律
图12 温度空间分布规律
图13 湿度空间分布规律
图14 风速空间分布规律
2.3.4 温度
由表3可知,舍内最高温度位于150 cm处,为22.44 ℃,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层(P<0.01)。其次为100 cm处,为21.82 ℃,极显著高于50、0 cm处(P<0.01);50、0 cm处温度分别为21.20、20.88 ℃,但两处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空气分布表明符合热空气位于冷空气上方规律。舍内各层温度且均在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18 ~ 22 ℃与 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16~24 ℃之间。各层变化趋势(见图12)。
2.3.5 湿度
由表3可知,舍内湿度位于-25 cm处最高,为71.05%,与其他层达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湿度最低处为150 cm处,为66.45%,与50 cm处、-25 cm处达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可能与此层温度较高有关系;各层差异比较见表3。舍内除-25 cm处 外, 与 GB/T 17824.3-2008( 国家标准)接近,略高于Hongwei Xin(2014)北京研讨会报道的范围。各层变化趋势(见图13)。
2.3.6 风速
由表3可知,风速舍外最高,达0.28 m/s,极显著高于舍内其他各层(P<0.01);舍内随着高度增加,风速依次降低;舍内风速最高为-25 cm处,为0.09 m/s,极显著高于舍内各层(P<0.01), 最 低 处 为 100、150 cm 处,均为0.02 m/s。各层风速的变异系数较大,但均低于GB/T 17824.3-2008(国家标准)0.15 m/s。各层变化趋势(见图14)。
通过连续、系统、全面的环境参数测试,表明法式猪舍的环境控制能力较强,所有环境参数中,除二氧化碳指标略高于国家标准外,其他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规模化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T 17824.3-2008)以及Hongwei Xin (Endowed Professor,Iowa State University,2014北 京 )北京研讨会报道的环境参数指标,且舍内温度与风速受舍外影响极小,说明此猪舍的环境调控系统比较理想,所以尚需要对法式猪舍的通风系统进一步进行研究,对其环境工程控制原理进行剖析,以消化、吸收、创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控制工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连续7 d测试猪场内环境参数,参考Hongwei Xin先生提供的环境参数指标,在所测指标中,尚有氨气及风速超指标现象。其中氨气共测定3 249次,其中有985次超标,占所测总次数的30.32%;风速共测定2 688次,超标176次,占所测总次数的6.55%。由此可见,氨气及风速是猪舍中不稳定因素,尚应加强此指标的控制。另外由于产仔舍内没有仔猪保温箱,尽管有红外线保温灯,哺乳仔猪局部温度尚不能达到其生长发育需求,建议此猪舍改进乳猪局部保温措施。
[1] Steven J. Hoff. The Environment in Swine Housing[J].factsheet, 2009(1):1-7.
[2] 曾勇庆.国内外母猪年生产力概况与改进措施[J].中国猪业,2012(8):10-11.
[3] H.Van den Weghe,Wofgang Büsche. Peter Cremer,Berechnungs- und Planungsgrundlagen für das Klima in geschlossenen Stllen[M].Berlin. AEL AEL -Heft (17) 2007:1-20 .
[4] 李保明.我国畜牧工程研究进展[C]/2002农业工程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工程学院,2002:5-9.
[5] Wofgang Büsche,Gerd Franke,Bernhard Haidn.Lueftung von Schweineställen [M].GLG-Arbeitsunterlage,2003: 11-12.
[6] NRC.Nutrient Requirement of Swine[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RC,1998: 90-120.
[7] 艾地云.常温与高温季节肥育猪主要营养素采食量研究[J].中国饲料,1996(11):9-11.
[8] 汪开英,苗香雯, 崔绍荣,等.猪舍环境温湿度对育成猪的生理及生产指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99-102.
[9] 彭国良,唐锦辉,李楠,等.环境调控猪舍的设计建造进展[J].猪业科学,2011,28(9):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