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视党的队伍建设为生命发展线,最终使党由一个稚弱的组织发展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总结梳理中国共产党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加强和改进当前党的队伍建设仍有许多启示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思想。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解决思想不纯的问题,毛泽东等领导亲自到党团训练班讲课,讲授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和党的基本理论。延安时期,为了统一党的思想,加大了阶级教育、党的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力度,开展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克服教条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党不仅注重党员的阶级成分,而且更加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改造党员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实行正确的党员发展路线。中央苏区时期,党提出扩大和巩固党组织,既不能“一概拉进”,也不能“唯成份论”的党员发展路线;抗战时期,党提出“大胆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的正确方针,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形势的变化,党提出了积极、谨慎地发展队伍的发展路线,强调在军队中发展的党员必须经过战斗考验,在农民中发展的党员必须经过斗争考验。这些正确的党员发展方针,既确保了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正确处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党的队伍建设过程中,数量和质量同时重要。一方面,完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巨任务,始终需要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党员队伍。同时,为了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也需要党及时地把社会精英分子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源源不断地增加党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党组织是否有力量,关键在于党员的质量。党员队伍数量的扩张必须以党员的质量为前提。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始终注意妥善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壮大党员队伍,从不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根据党员队伍的状况,“厉行九月洗党”,清洗了4000人左右,党员数量虽然大为减少,但战斗力反而增强。中央苏区时期,开展了以反官僚主义、腐化堕落、消极怠工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教育了广大党员和干部。延安整风,重点解决了党内组织不纯、战斗力不强及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等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也一直没有放松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工作,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教育活动,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可以说,对自己组织成员进行严格的教育、管理、监督贯穿于党的历史全过程,这既是党的建设的传统,也是一条基本经验。
二、当前党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只进不出”,党的队伍日趋“肥胖”。尽管《党章》及相应法规对自行脱党、退党、劝退、除名、开除、清除等党员退出组织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除“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这一规定执行得比较到位外,其他诸如“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等情况下应退党的规定执行得很不到位。与相对严格的入党机制相比,目前党员队伍的出口机制尚不畅通。据估算,我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以上的新增党员,但以自行脱党形式的退党和组织劝退的人数微乎其微。党员队伍的“只进不出”,致使党员队伍日趋“肥胖”,缺少活力和生机。
结构不合理,党员队伍分布不均衡。一是队伍结构已呈现“倒梯形”,表现在:城镇基层党员人数逐步减少,新增的“两新组织”党员人数稀少。与此相反的是,各级党政部门和机关的党员比例越往上越高,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甚至达到100%。二是农村“留守党员”多。广大农村很多年轻力壮的党员外出务工,留下一些年老体弱的留守党员,因身体原因,他们不仅承担不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任,而且自己也难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高龄党员”多。据统计,全国退休的老党员将近千万,这部分党员群体中,有的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则只是徒有虚名。
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受到一定削弱。一是受政绩考核和用人导向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重业务工作轻党建工作,让一些临近退休或能力不强的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工作,致使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健全,组织活力不够,组织软弱涣散。二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视党建工作为务虚工作,整天忙于业务工作,“三会一课”制度难落实,组织生活不正常。党组织活动与中心工作、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不能把党务活动与本单位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不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呆板陈旧、缺乏吸引力,开展组织活动仅仅限于传达上级文件和中央精神、读书读报看录像,工作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灵活性、创新性。
少数党员整体素质不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是受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百姓,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甚至违法乱纪,严重地破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同群众的关系。二是少数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把入党当作攫取权力的一个途径。表现特别明显是,个别农村基层组织的书记把党员发展对象局限于自己“圈子”里的人,不敢不愿发展外村、外姓、外家族的人入党,地方观念、宗族思想浓厚。三是在广大农村,因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大量的农村优秀人才外流,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新增党员源头素质的下降。
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创新不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但与此相反的是,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模式、方法还是一些老套套,形式单一原始,没有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创新教育和管理模式,弱化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导致一些“口袋党员”被党组织遗忘,一些离退休党员有余热没地方发挥。endprint
三、突破陈规,创新党的队伍建设工作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201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针对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央要求发展党员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务求实效,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这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树立队伍建设新理念。要实现新时期的党建工作目标要求,党员队伍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创新队伍建设新理念:一是妥善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加强对党员发展工作的宏观指导,制定和落实党员发展的整体规划。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全局;既重视发展党员数量,更注重党员的质量和作用发挥,不断改善结构、优化分布;既坚持党员标准和条件,又不能因为控制总量而采取关门主义,挫伤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热情,影响党的肌体新的活力的注入。二是强化继承创新的理念。我们党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在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各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也留下了一些教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构建党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有效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不断健全党内民主制度,通过党员个体素质能力的提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破除党员与非党员之间在人事任用方面的不平等性。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党员在职务晋升、职务任用方面的机会要优于非党员,这一情况导致不少人出于功利目的而加入党组织。因此,解放思想,突破已有陈规,破除党员与非党员在职务晋升等人事任用方面的不平等性,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少数人入党就是为了捞取个人私利的目的实现。
严把党组织的“进口关”。一是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在把握党员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再将入党条件细化和具体化。同时,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完善考察程序,建立健全测评制、票决制、公示制等,防止那些动机不纯、不符合党员标准和条件的人混入党内。二是要扩大党员队伍的覆盖范围和领域,要大力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吸纳各个阶层中的优秀分子,为党注入新鲜血液,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三是要积极培养那些政治素质好、有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党组织,并鼓励他们参与村干部职位的竞选,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畅通党组织的“出口关”。首先是要坚持把那些信仰不坚定、动机不纯、品行不正、腐化堕落、严重违法乱纪的党员按照相关规定清理出党。要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键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这是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基本途径。二是要采取组织措施,如重新登记、整风的方法,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将那些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服从组织分配工作的人,将其从党内清除。三是要转变观念,建立机制,允许甚至劝导那些守摊型党员、口袋党员、隐形党员退出党组织。
创新党员的教育模式。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主流思想教育,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宗旨教育、纪律教育、作风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去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坚决反对“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无用论”。同时根据时代变化和党员对思想教育的新要求来优化内容,增加法制教育、技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性教育、义利教育、人文环境教育,彰显思想建设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二是在形式和方法上,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要由过去那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现场体验、研讨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转变,突出党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教育手段上,要适应时代需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拓展党员教育阵地,发挥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党的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优秀文艺作品和党员的先进典型事迹上网,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党员的信息管理。一是要根据党员分布广泛、流动性大的实际情况,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探索建立党员数据库共享平台、建立网络党务管理平台等立体化、交互式、多层级、广覆盖的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党员的数字化、网络化、动态化和个性化服务与管理。三是建立党建信息互动平台,让广大党员通过这一平台,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组织进行互动交流。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张功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