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一奇人鼓楼展才艺/只因家穷没菜墩 手掌上练就切土豆丝

2014-02-14 13:42
中老年健康 2014年1期
关键词:微雕切菜刻字

丰城一奇人鼓楼展才艺

蒙眼刻字用“心”而作

在宜春鼓楼广场举行的和谐文化建设“一村一品”百村展演活动中,笔者在丰城市展位台前,看到众多市民将展台围得水泄不通,纷纷争睹一名男子的盲眼刻字绝活,这名演示的男子就是来自丰城市袁渡镇涯下村的农民张振祥。

张振祥的双眼被一名现场观众用毛巾蒙得严严实实,可在盲眼状态之下,他手持刻刀,不需要任何摸索动作,很准确地在一根食指粗的小竹子上娴熟地刻着蝇头小楷。不到十分钟,就刻成了“物华天宝”四个字,赢得现场观众一片叫绝声。

笔者好奇地向张振祥询问此功夫的由来,这位52岁的民间艺人告诉笔者,开始练习时很难,关键是找准位置和刀笔的落点。经过不断地操练,达到“凭心而雕”的程度,就不难了。整个刻字的过程都是一个心刻的过程。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如果到了路尽头才转弯就不好转了,而是要用心去体味怎样在最佳程度转弯,刻字也一样。

农家汉四十载练就硬功夫

张振祥的盲眼雕刻看似轻松娴熟,但却凝结了他整整四十年的心血。“我从小家境贫寒,只读了五年书。因做毛笔是家乡的传统手艺,我12岁时,除帮助父母干农活外,就学做毛笔,并对在毛笔上刻字这道工序特别感兴趣。”

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张振祥便跟着村里的长辈练习,有时从晚上练到第二天凌晨鸡叫才休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刻字的速度和字体也很快得到提高,到20多岁时,一天能刻几千支毛笔一万多字,并且其擅长的小楷远近闻名。

但他不满足于一般的毛笔刻字,又开始向艺术雕刻尝试。

随后,他拿了几把别致的刻刀向笔者介绍,市面上卖的刻刀不好用,为了使字随心愿,他用的刻刀都是自己做,需要将大磨刀石切成刀的形状,对上等锋钢进行打磨,经常干到手指磨出血,眼睛熬出血丝还不罢休。由于日积月累的磨练,他的手指阴力大大超出常人。

双刀微刻出奇作获大奖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振祥创作的一件件优秀作品问世后,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后还成为江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笔者在现场展台前看到一幅精致的微书作品《唐诗三百首》,一块奖牌大小的竹简上雕刻了三百首唐诗中的几万个字,需用30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张振祥告诉笔者,此幅作品获得了全国民间最高奖——山花奖。

而另一幅刻在33根6寸长、 10毫米粗的竹片上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隽秀飘逸,美不胜收,每一刀每一笔都显现出扎实的功力。

笔者了解到,这些作品都是采用双刀微雕技术完成的。

何为双刀微雕?张振祥告诉笔者,就是每个笔划都在“冲刀”和“回刀”两刀下完成,这在当今雕刻书法上是少见的,一般至少要在多个回合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张振祥还向笔者抖落了他的另一个绝活———头发刻字。即在一根1毫米长的头发上可刻下十个左右的字。刻之前要将头发先用胶水胶上晾干,然后再进行刻字。这种书法很受日本等国外收藏人士青睐,一幅五字以上的头发微雕作品,可卖到上万元人民币。

只因家穷没菜墩 手掌上练就切土豆丝

文/孙琪 冯雅可

也许你在手掌上切过豆腐,但你试过在手掌上切土豆丝、片肉片吗?22岁的胡宏春就有这样的本事,她切菜从不用菜墩,全用自己的细嫩手掌当“托”,菜刀来回飞旋,手掌上的土豆就能瞬间变为细丝。

胡宏春左手握半个土豆,右手持一把菜刀,刀刃明亮。她右手微抬,锋利的刀刃轻盈地落在土豆上,快速往下一滑后,刀尖刚一沾到掌心,便被迅速提起,刀规律地上下起落,薄薄的土豆片便在手掌上摊开,刀子继续挥舞,满掌的土豆丝像“天女散花”般从手掌上落下。完毕,胡宏春将左手掌一摊,细嫩的手掌上没有半点划痕和血丝。

“我10岁左右就开始在手掌上切菜了,不觉得有啥特别的。”众人眼中的绝活在胡宏春看来只是“习惯”。据她讲,在手掌上切菜的初衷,竟是因为她在重庆云阳县农村的老家比较穷,家里没菜墩,轮到她做饭时,为了省事,她就用手握住菜,直接在手上切,时间一长,用刀愈加熟练,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瓜果蔬菜都能在手上切。“落刀快,力道要恰到好处。”胡宏春说,如今切菜全凭感觉下刀。

(请勿模仿)

猜你喜欢
微雕切菜刻字
书法刻字
智海急流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漫谈现代微雕艺术
“老外长城刻字”该如何面对
微雕
切菜护手器
呐喊吧,蔬菜
抽屉式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