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男闺蜜

2014-02-14 08:45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麻子男孩子异性

Hello,夏烈!我是个大大咧咧的女生。你知道,有时候女生之间不好说话,但和男生说话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和男孩子打成一片。但是在很多人眼里,男女之间是不存在纯友谊的。

隔壁班的麻子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小时候我俩就经常抱团打架,长大后,除了一块儿恶作剧,有时候我也会把心里的烦恼跟他说,像是我喜欢上学长了怎么办、考试没考好怎么才能不被老爸老妈“严刑拷打”之类的。他总是会一边骂我“白痴”,一边出着各种馊主意。当然,他也有要我帮忙的时候,比如他在学校惹事了,会要我帮忙瞒住他的爸爸妈妈;或者要我帮忙接近班上的“女神”。你看,他就是我的“男闺蜜”。

今年,我们考到了同一所高中,虽然不在同一个班,但我俩在走廊上碰见了还是会打打闹闹,有什么事也会互相照应一把,周末放假也常常一起回家(我们住得很近)……就因为这样,周围的人总爱拿我们开玩笑。他来找我借书,会被我的同学起哄,我去他们班找他也一样。

前几天,我被班主任叫去谈话,她让我不要和别班的男孩子来往太密切。我当然知道班主任说的就是麻子,可是,他只是我的“男闺蜜”啊!我解释了,可班主任只是说:总之注意一下。

我不想就此疏远麻子,因为我们之间光明磊落,不需要刻意避开。但是,同学们的起哄、老师的怀疑真的让我很难受。为什么?在我看来纯净如水的友谊,在别人眼里却成了早恋,这究竟是为什么?

抹茶大王

抹茶大王吉祥!

好霸气的署名。虽然抹茶很清雅。

既然是大王,有点大大咧咧很正常:有那么多大事情要处理,拘泥小节岂不浪费生命?从人生大义来讲,那些婆婆妈妈、鸡零狗碎的人和事都是浮云,还亏得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计较,活得小肚鸡肠。

你读过《逍遥游》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说这个鲲鹏大得不像话,它一飞,光翅膀就像天边密集的云层。它要迁徙,却被知了和小鸠取笑,说这个傻瓜,干吗要飞九万里去南海呢?所以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你:像我们这样自封为大王的人物,总要领略来自知了和小鸠的取笑,反正我们有鲲鹏之志。此正李商隐诗云:“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不过也如王安石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大王,加油!

先掉个书袋,一方面是古代的文学艺术真有意思,可以让我们学习、体味;另一方面,请你放松情绪,笑对现实,古来皆如此,不独我困惑。

从你的来信看,我想有几个问题我们可以聊聊。

事实上是存在的,而大家不相信它的存在是因为男女纯友谊的比例相对不算高。社会中的男女关系,最常见的自然是为恋爱和婚姻走到一起,从两性关系总量来讲,这无疑是大头,是主流,是常态。

说婚恋男女是常态并不是说纯友谊男女是变态,他们也是常态,是人类关系的基本模式。很多人不相信男女有纯友谊,是因为现实中如果没有婚恋的可能,很多男女就不会选择相识、相知,他们宁愿独处,不太看好或者不太在乎纯友谊。也就是说,很多男女归根结底是非A即B的两性关系选择模式,要么在一起,要么没关系。这样生活比较简洁,也没有错,但却可能错过一些重要的人生信息和可能性。

此外,男女纯友谊也很难经受时间的考验。比如说一对在读书求学阶段非常“哥们”“闺蜜”的异性朋友,等到各自飞赴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度工作,尤其是结婚、生子之后,联系通常会减少甚至中断。不同时间节点交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功课似乎真的很不同,过去十来年可能是两个异性朋友一起痛并快乐着的岁月,但接下来的十年却要把你们各自交付给别的时空和异性,很难说进入下一关了还能保持上一关的友谊。

剔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之后,就留下了一些常态的纯友谊模式,他们之间因为太熟悉所以没有性憧憬,他们之间因为如亲人所以没有婚恋感,他们之间保留良好的沟通默契但把另一份依赖给了各自的另一半,这样,即便因为时间的推移联系会有所减少,但彼此还能顺利沟通、互相帮助、友谊长存。

当然,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被一些人称作“纯友谊”,但实际上它是爱情的一种模式,讲究男女平等、摒弃肉体、注重精神、无私付出,这种精神的链接更加隐秘深邃,跟你所说的纯友谊无关。

就此我以为,纯友谊是有的。只要相信它存在,并且双方都是明白人,把握好尺度,甚至可以慢慢将它扩展为家庭间的友谊。最后即便淡下去,即便客观上联系不便,都顺其自然,这样就好。

“由于老师、同学的干预,我们是否要调整异性‘闺蜜关系”

不需要调整,但需要比较强大的精神力量——你抹茶大王和隔壁班的麻子都要气场强大。

世俗的干预,其实也正常。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并不是要否定“小知”“小年”,他们也有自己的观念、兴趣、善恶、生活逻辑,他们也是合理的。反过来说,“大知”“大年”也不应该取缔“小知”“小年”的发言权,否定他们存在的合理性。比较靠谱的是,大家增进了解,互安天命。

所以如果同学“废话”多了,你可以一笑而过或者白眼“亮剑”。他们知道你淡定或者愤怒,一般就会收敛。至于老师,我觉得还是给点面子,既解释清楚你们的友谊关系,也表个态说自己会注意尺度请她放一百二十个心。

师长在这种事情上过度干预,我觉得是不明智的,这令人想到龚琳娜的神曲:“法海你不懂爱,雷峰塔会掉下来。”我在这里改一改,那就是:“老师你瞎干预,说不定就会变法海。”

“关于当今的性别文化问题”

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我的废话了,你爱不爱听其实无所谓。我看到你在信中说:“有时候女生之间不好说话,但和男生说话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可以想到什么说什么。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和男孩子打成一片。”我当然理解你是个爽快人,所以比较受不了小女人的那一套,不过,有朝一日你还是要与各种女人打交道,你自己也要以女人的身份在社会中打拼,那么,我就乱弹两句。

男女固然天然就有性别的分别,但后天性格上的性别塑造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童年之初,常常有一个不太清楚自己性别的阶段——女孩子喜欢枪炮也好,男孩子喜欢芭比也罢,大人都不甚在意。到了青葱岁月,就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的训诫:“你怎么一点儿也不像女生啊?!”“男生怎么可以这样?!”类似这种关于两性气质的归类实际上引导着我们成为后天意义上的男女,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继而自觉地自我规训。

一般来说,女人像女人、男人像男人比较不会受到世俗社会的阻碍,相反的话,会多一些辛苦和不被理解。比如李宇春,她以独特的中性风在当年的选秀大战中杀出一片天,引来争议一片,无数人喜欢她,也有无数人不喜欢她。

随着世界文明发展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后天的性别塑造尺度被极大地宽容,人性的性别压抑因此减轻。“女汉子”“花样美男”这样的词汇在当今大众流行文化的传播中也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是好事。

说这些是希望你不要对“小女人”姿态报以绝对的排斥。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意愿调整自己性格、气质的权利,只要是自己决定的,能够负责任的,都是合理与美好的。如果小伙伴们能理解他人的选择,我想大家都会不狭隘和更自由。

猜你喜欢
麻子男孩子异性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学舞蹈的男孩子
窗边的媒人
鸡毛蒜皮的事儿
你好,男孩子
演状元
“黑麻子”香蕉能吃吗?
请珍爱我们的男孩子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