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接受“阻抗”畅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渠道

2014-02-13 07:00杨丽坤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摘要]本文从教育传播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产生“阻抗”的原因,提出了畅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渠道的对策,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阻抗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教育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91-04

[作者简介]杨丽坤,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特色理论教研室讲师、法学博士(辽宁大连 116001)

一、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产生“阻抗”的具体表现

“阻抗”是一个物理名词,是指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所产生的“阻抗”,主要指大学生因其成长经历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方式存在错误认识和情感障碍。这种接受“阻抗”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效果。这种“阻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纯粹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是“高台教化”,没什么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推论和解读,和个人生活关系不大,对自己没什么用处,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研究传播它是理论家的事情,作为普通大学生只要课程考试通过就足够了。同时,还存在畏难情绪,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学好,索性就不学了。

第三,当前社会思潮多种多样,一些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视同为与其他思潮一样的思想理论,可接受也可不接受,同时把是否认可比较时髦的外来思潮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个标准。

第四,有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虽然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但也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效果还有待检验,存在不认可的心理。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现在已经是2l世纪了,它解决不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已经“过时”了。

第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过程尚不科学,使很多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讨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些思想认识和心理阻抗的存在,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难度,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产生“阻抗”的原因分析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些容易导致人们产生错误认识的因素,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没有处理好对各种理论的选择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政治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致使在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因素都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渠道的畅通。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传播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读物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大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在上些人眼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表现为时代性弱、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热爱流行事物和新鲜事物,很多学生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对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发达国家发动的全球化是否推翻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为什么曾经被断言为腐朽的、没落的资本主义却更加发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优越性在哪里?等等。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对这些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的、合理的解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读物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本、教材、辅导材料等。从现有一些读物的思想内容看,教条化气息比较重,把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抽象的、干巴巴的几条“原理”,或者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语言晦涩枯燥。一些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在纯粹“思辨王国”里漫游,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缺乏“问题意识”,特别是“现实问题意识”。理论不能很好地关照现实,一味醉心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特点荡然无存。而且现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也没有体现继承性、开放性、批判性等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特质,从而使我们很难从中看到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缺乏与中西传统思想文化的衔接与沟通,与现代最新的各种哲学、社会理论的对话与交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了“孤家寡人”。有的教科书在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和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实针对性不强。还有的不能很好地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直接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万金油”。有些教育工作者还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论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实践的辩证关系,使受教育者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的错误认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斗力,产生大学生拒绝接受和难以接受的不利局面。

第二,从传播环境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整体环境非常复杂,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冲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战、舆论战、宣传战日益加强,企图用资本主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实现不战而胜的目的。高校是他们进行思想和政治渗透的主要目标,他们通过电台、网络等对高校进行文化、思想和宗教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量涌入的西方社会思潮成为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阻碍物。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带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日趋复杂,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还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在大学生判断选择能力不足的前提下,造成大学生在众多庞杂的信息面前困惑、迷茫、无所适从,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

第三,从传播方式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存在不科学的一面。从课程设置及内容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处理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关系时,没有很好地做到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内容存在一定重复。在现实教学层面上,存在传授知识不鲜活、内容陈旧等问题。从教学研究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性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教学队伍看,教师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明显缺乏,一部分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教、真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教学手段看,教学手段单一,“教室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当一部分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当作不得不去完成的“学习任务”,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抱有抵触情绪。从教学方法看,“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与学生缺少足够的互动和交流,有时虽然也采用了讨论、参观等形式,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突破“阻抗”。畅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渠道的主要对策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建设,更新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消除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认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以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各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些著名领袖身体力行地创办学会、刊物、著书立说、宣传演讲,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创办各种讲习所对不同行业的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大规模培训干部、组织编撰通俗读物,这些做法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地进行教育。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为了防止割裂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工作。因此,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向大学生传授,使他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使他们能够从整体性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使他们获得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念,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统一起来。在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有效防止大学生片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以偏概全,有效地回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肢解和误读,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

此外,还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建设,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新现象、新问题的解释力,解决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价值诉求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理论魅力。

第二,研究克服网络等新媒体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辐射力。

一是必须密切关注网络思想动态,努力增强理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政府网等网站,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网上宣传、理论专家网上讲座等活动,澄清模糊认识。要加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新出台大政方针的网上宣传力度,增强理论教育的主动性。要注重网络调查,及时掌握人们的思想状态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要密切关注网上舆论动态,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要围绕网络热点开展讨论辨析,多做正面引导工作,用科学的理论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要善于释疑解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各种思想困惑做出正确的解答。要善于去伪存真,及时揭露各种虚假信息和政治谣言,消除其消极影响。要善于化解矛盾,分析“热点”问题背后隐藏的思想道德倾向,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二是必须适应网络传播的变化,改进理论教育的传授方式。网络传播以其信息量的丰富性、传播路径的交互性、参与者的隐匿性等特征,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者从“讲台”退居“网后”,教育对象由被动转向主动,教育渠道由单向变为多向。面对这些新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树立开放、平等、互动的教育理念,以开放的眼光、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与教育对象进行对话和讨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一些模糊认识采取调查研究方式、讨论辨析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互动性、及时性,采取教育者“一对一”、“一对多”的网上谈心、网上咨询,或者采取“多对一”、“多对多”的“大家谈”、“大家帮”,节约教育资源,提高理论教育效益。要注重传播技巧,根据人们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大家关注的话题,吸引人们的“眼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说理。同时,还要注意在语言、网页的通俗性、生动性方面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要适应网络传播速度快、变化快的特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新成果。

三是必须培育和优化理论教育网络环境。要建好校园网,注重其丰富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在国内外知名的搜索引擎内链接网址,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网络的安全和管理,制定信息传播的管理、检查、筛选、封堵的监控制度,及时过滤有害信息,防止信息垃圾和非法信息的传播。要制定网络安全法规,保证网络正常运行。要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自律意识,倡导文明上网之风,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三,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

一是强化问题意识,从问题人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首先抓住课前调研环节,积累总结问题,从问题人手,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设疑,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寻找解答。鼓励一问多答,让学生努力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对同一问题开展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二是实行“辩驳式”教学,坚持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性之一。在教学中,要正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各种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进步的与落后的观念、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要让大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批判斗争的方式,明辨是非,引导大学生分清主流与支流、分清正确与谬误。

三是实行“参与式”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参与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树立信心、指导行动,做到知行统一的过程。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感同身受,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摩、评论、示范等形式主动参与。在有条件的地方,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动性。

第四,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骨干,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落实、教育内容的开展、教育手段的实施、教育效果的实现,都需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宣讲队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曾指出,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他对李达、艾思奇等人非常赞赏,自己也经常参与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讲真用。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包括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能够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方法和历史辩证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还应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水平,能够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讲深讲透,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再教育环节,努力运用集训、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教育水平。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保障作用,激发巩固教育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赏罚机制,增强教师的上进心,通过科研和教学奖励制度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对不合格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做到奖罚分明。同时要完善保障机制,建立资源和经费投入的正常渠道,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投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另外,还要建立评估机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关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实施过程和成果绩效做出科学的分析评测,建立评估体系,制定评估原则,确立评估细则,并进行不间断的监督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