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英
[摘要]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本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但当前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面却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指出了大学语文迷失困境的原因所在,以及如何处理大学语文重工具性、重人文性,还是重素质性的问题,并通过案例探讨大学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建设 工具性 人文性 素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110-04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30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在各高校的探索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近年来,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受到了新形势、新变化的严峻挑战,遭遇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尴尬局面。基于此,笔者做出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对大学语文学科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迷失的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演化而来,20世纪50年代曾短暂开设,20世纪80年代有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少数理工类大学重新设置这门课程。但其后的几年里,设置该课程的高校数量有减无增。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语文课程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大多数高校予以开设,有的还把它定为必修课。
回顾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历程,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重设时开始就伴随着不同意见,出现了种种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语文更成为文化素质教育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门课程。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法、教学效果及由此派生出的教材编法等方面,特别是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知识、心理、情感状况的变迁等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大学语文虽然得以在大多数学校开设,还被有些高校定为必修课,但和其他课程相比,仍处于边缘位置,和专业课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据调查,当前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便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也有不少高校将其列为“公共任选课”。许多高校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更为重要,把眼光盯在就业率上,什么专业就业率高就设立什么专业,什么课程实用就开设什么课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很多学生把它看作是“中四语文”,认为中学语文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已经足够,大学继续学习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语文的曰益边缘化也造成大学语文教师群体的曰益边缘化,往往由那些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也最低的教师来承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各类高校中,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甚至曾有人呼吁取消大学语文。现在看来,这是旧体制下的无可奈何之叹,或是近乎短视的见解。
大学语文到了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大学生母语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或削弱。大学语文理应成为各类全曰制高等院校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克服困难,合理调配专业计划和学时安排,改变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高校课程体系中比重曰益下降的境遇,而不是舍弃它。二是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唯有如此,大学语文课程才能赢得社会尊重和师生重视。要改变现状,就要集思广益,为大学语文寻求合适的定位,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完善语文教材的不足,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创新测评方法。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围绕“语”和“大”做文章。“语”指的是以“语文”为立足点,这是这门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基本点,不能改得“语文”尽失,丢掉了本体;“大”指的是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大学语文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应该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二、工具性、人文性、素质性之争
目前,在各类高校中,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如果学校重视,教学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以保证;如果学校不重视,课时会随意减少,甚至砍掉,直至停开。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语文没有得到“法”的保障。至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仍未列入“正册”。所以,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当需要向大学生充实基础知识时,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提倡素质教育时,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知识课。这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有关,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前文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
大学语文应该重工具性,重人文性,还是重素质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把大学语文放到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确定其性质与功能——作为一门大学通识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教学目的的。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区别,在于摆脱应试的桎梏,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学习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2008年11月,在湖北暨武汉市第六届大学语文学术研讨会上,湖北大学文学院的杨建波教授指出,专科的大学语文,既有功能意义,又有人文意义。从教材结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落实功能意义和人文意义,就是专科大学语文的任务。杨教授还指出,夯实大学语文“工具性语文”的一面(语言文字修养、听说读写能力),拓展大学语文“人文性语文”的另一面(熏陶传统儒雅),砥砺现代人格,使大学语文构成当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工程的一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教育,所以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是鱼水相依、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素质性的和谐统一,应当是大学语文课的应有之义。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兼具三种功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接受、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审美能力。同时,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一是文本本位,要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是概论式的;二是语文本位,要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如何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素质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分工,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
三、如何教
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谓不用心,但有时备课很辛苦,却事倍功半;在讲课时,广征博引,知识点很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那么,大学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举案例说明。
案例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目:“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感悟:面对学生“问孝”,孔子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总是依照问孝弟子性格的不同提出对“孝”的不同阐释,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孔子最后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孝。
语文教师都应该向孔子学习。孔子不认为自己讲的是绝对真理,只是把他关于“孝”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孔子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完全是平等对话,所以学生喜欢孔子,喜欢和他争论,常常争得“不亦乐乎”。孔子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但他发脾气不是因为学生答对或答错,而是因为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只对疏于思考的学生发脾气。孔子的语文教育观念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性,这样做不但解放了学生,教师自己也得到解放,做到了教学相长。
语文课的教学应该以导读为主。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景点,教师就是导游员。因为教师已经通过备课事先领略过了,对各“景点”已经了然于胸,然后领着学生去浏览,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引导学生发表自我见解。鲁迅先生小说《故乡》的最后一句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深沉隽永,富有哲理美,给人无尽的遐想。但上课时有一个学生认为,这段话是挺好,但作为一篇小说来说,它写到“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时,就可以结束了,后面是画蛇添足。这个学生做得就非常好,他有了自己的感受,不是在胡说,他的思考是针对小说结构的。
案例二:
教学札记之一:以某类专题,或文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大学语文教材章节的割裂和时间的限制,将该类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目标进行专题教学。例如“田园诗”专题,先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从《诗经》中的《七月》开始,到东晋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再到宋代的范成大,以这些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为标志,将知识“聚零为整”,勾勒出“田园诗”发展的历史线索,分析它们的前后承继关系,并解读其各自的特点。同样,战争诗、山水诗,文学写作传统如悲秋、暝色生愁、黍离之悲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独特意象如酒、菊、云、柳等,都可以作为专题教学的题材。
感悟:大学语文知识系统性比较强,既有分散的“点”(如不同的作家、作品),也有广阔纵深的“面”(如文学史系统、写作系统、鉴赏系统),在教学时有很大的弹性。专题教学打破了教材对知识的“零割碎分”,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与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相比,大学语文教育应更加深化和完善,更为宏观和系统。因此,将专题教学方式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例三:
一位旅美学者介绍美国“大学语文”的教学:批判性思维、表达技能训练都是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强调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从教法上看,几乎没有什么讲课方式,主要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经过几番修改之后,一篇文章才合格。
教学札记之二:周杰伦演唱的歌曲《菊花台》的歌词,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意境很美,学生很喜欢,对这首歌旋律都很熟悉。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唱这首歌,更要学会鉴赏歌词。学生很有兴趣,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赏析文章。这改变了他们对写作的态度,体会到了写作的实用性。
感悟: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错别字、病句、逻辑修辞错误等屡见不鲜,表达能力亟待提高,大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模式,采取启发式教学,因势利导,为学生创造表达自我的机会。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采用话题讨论、演讲等形式,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能言善辩,但至少应能够清晰、完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话题的选择可以是教材内容(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鉴赏),也可以是学习生活中的感悟。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内容形式应多种多样,写感悟、叙心情、论观点,或长或短,关键要动笔,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案例四:
教学札记之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诗经·蒹葭》是秦国的民歌,是一首爱情诗,被王国维视为“最得风人情致”之作。诗中描写了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之景,“在水一方”的伊人以及对伊人追寻不得的苦闷,弥漫着冷寂落寞、凄清哀婉的情调,将诗人痴迷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虽简短,却在重章叠咏、一唱三叹之中包含了深厚的意蕴之美,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此诗是情景交融的佳作,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中无尽之意。同时,在美的感悟中,学生将认识到对梦想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也正如追寻“伊人”一样,需要百转千回,历经挫折。
感悟:在当下的教学中,作品讲解往往直接被解剖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有固定的公式和套路,如评价文章时常用“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语言生动,描写深刻”、“十六字真言”等。这既严重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原则,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对于一些经典作品,通过不同的切入点(如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使学生融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激起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美好想象,使之领悟文学语言之美,让大学语文教育回归其审美本性。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以上所举案例并不是割裂的、独立的,也没穷尽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不同的课堂情境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