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文朗读技巧初探

2014-02-13 10:32袁园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期

袁园

摘 要 中小学生朗读课文应注重朗读技巧,使学生领会文章内涵,增强记忆,体味文章美感。在朗读课文中,注意读准字音,带着感情朗读,艺术地读,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技巧朗读 领会内涵 增强记忆 体味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105-02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小学高年级来讲,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规定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通过朗读能使学生体悟和领会文章的内涵。有很多文章,特别是一些古典诗文和一些较含蓄的作品,往往不是读一遍两遍、或者几遍就能把握其内容、理解其意思的,而非反复读不可。前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个“读”,当然包括朗读在内。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一时读不懂的课文肯定是存在的。读不懂怎么办?不要紧,继续读就行了。不断朗读,辅之以默读,细细琢磨,反复咀嚼,慢慢就能增强语感,最终也就把课文读懂了。

第二,通过朗读能使学生增强记忆。记忆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养成的基本能力之一,但单靠死记硬背之类的简单记忆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事实证明,人的眼、耳、口、手、脑等器官若能沟通起来,相互之间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就能使记忆力大大得到增强。朗读对学生记忆的好处是,它能使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理解,边读边记忆,于不经意之间就把学习的内容记准、记牢。

第三,通过朗读能使学生体味文章的美感。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经典性的美文,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精思,调动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创造,使他们逐渐获得审美愉悦。朗读对学生感受文章的形式美是大有裨益的,像节奏美、音韵美、旋律美、线条美、色彩美、对称美、整齐美、变化美等特征,通过朗读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同时,与朗读相伴而生的思维活动,亦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等产生一定印象。

单是搞清了朗读的作用还不行,还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即要使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去读。朗读到底要怎样进行呢?

一是要咬文嚼字,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务必忠实于文章原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另外还要注意普通话和本地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注意多音字的异读,注意形似字和形声字中声符相同的字的不同读音。像余光中诗歌《乡愁》中的几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的“那”字到底读什么音好?是读“n€唷保故恰皀€鑙”,或是“n€琛保俊澳恰笔歉龆嘁舳嘁遄郑S米髦甘敬屎土剩ǔ6痢皀€唷保诳谟镏腥绻档ビ没蚝竺嬷苯痈士梢远痢皀€唷币部啥痢皀€琛保竺娓看驶蚴看试虺36痢皀€鑙”或“n€琛薄S喙庵惺卸际亲髦甘敬剩址强谟铮曰故嵌痢皀€唷鼻〉薄?

二是结合课文内容,带着感情去读。朗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文中写了什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态度去写的、其写作目的又是什么?文章中抒发了哪些情感、流露出了怎样的倾向性?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进行朗读。朗读要显示出文章所蕴含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来,语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高低起伏、语速的急促舒缓、语气的轻重长短等,都要和语句所表达的内容相契合。无锡市语文特级教师武凤霞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就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因为全词描绘的是春天西塞山前江畔景致的美好,表现渔夫(隐士)生活的悠闲自得和轻松自在,所以在朗读时,首句“西塞山前白露飞”中“飞”字的音要读得高一些、飘一些,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中“桃花”两字需读得长一点,“肥”字则读得重一些、响亮一点——读这两句语调要高,以中速为宜;后两句则宜将语调降低一些,“青箬笠,绿蓑衣”不妨稍微读快些,而读最后一句“斜风细语不须归”时又必须把速度降下来,特别是“不须归”三个字要读得长而慢。武老师如此指导学生朗读,就是从课文内容出发,使学生一边品味作品的感情,一边朗读,真正做到了以声传情。

三是体悟文章的美感,艺术地读。朗读课文,除了根据语音、语义、逻辑等层面的特点来进行外,还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加以感知,使人产生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情感体验,提高心意境界。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在朗读中去领略作品风格,把握文章个性,从而使朗读成为审美欣赏,成为艺术创造和艺术享受活动。文章的内在美,主要包括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外在美则包括语言美、结构美、修辞美、音乐美、图画美之类。只有对这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了然于胸,艺术朗读才成为可能。例如,对朱自清的散文《春》,首先必须了解作者在春返人间、大地复苏时节的异常激动和满怀喜悦,倾听他对美妙自然和人间生活发自肺腑的礼赞,鉴赏文中一幅幅生气勃勃、充满神奇魅力的鲜艳图画,同时亦细致观赏处处呈现的浓墨重彩,深味一以贯之的语言的秾丽华美……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从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两方面对作品全面加以感知,使他们的审美想象得到激活,获得审美愉悦,他们在朗读时才能显示出艺术性来,从而读出激情,读出讶异,读出喜不自禁,读出轻松爽朗,读出芬芳四溢,读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时朗读的声音的节奏、韵律、速度等也就能够使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并对未来产生无限的希望和遐思,心灵得到净化与熏陶。这样的朗读不仅适宜于散文、诗歌等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对于那些偏重于叙事的作品来讲,其实也是可以采用的。就叙事性作品而言,分角色读、分男女读、分组群读等等,都是艺术地朗读的不同方式。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摘 要 中小学生朗读课文应注重朗读技巧,使学生领会文章内涵,增强记忆,体味文章美感。在朗读课文中,注意读准字音,带着感情朗读,艺术地读,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技巧朗读 领会内涵 增强记忆 体味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105-02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小学高年级来讲,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规定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通过朗读能使学生体悟和领会文章的内涵。有很多文章,特别是一些古典诗文和一些较含蓄的作品,往往不是读一遍两遍、或者几遍就能把握其内容、理解其意思的,而非反复读不可。前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个“读”,当然包括朗读在内。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一时读不懂的课文肯定是存在的。读不懂怎么办?不要紧,继续读就行了。不断朗读,辅之以默读,细细琢磨,反复咀嚼,慢慢就能增强语感,最终也就把课文读懂了。

第二,通过朗读能使学生增强记忆。记忆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养成的基本能力之一,但单靠死记硬背之类的简单记忆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事实证明,人的眼、耳、口、手、脑等器官若能沟通起来,相互之间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就能使记忆力大大得到增强。朗读对学生记忆的好处是,它能使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理解,边读边记忆,于不经意之间就把学习的内容记准、记牢。

第三,通过朗读能使学生体味文章的美感。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经典性的美文,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精思,调动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创造,使他们逐渐获得审美愉悦。朗读对学生感受文章的形式美是大有裨益的,像节奏美、音韵美、旋律美、线条美、色彩美、对称美、整齐美、变化美等特征,通过朗读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同时,与朗读相伴而生的思维活动,亦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等产生一定印象。

单是搞清了朗读的作用还不行,还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即要使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去读。朗读到底要怎样进行呢?

一是要咬文嚼字,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务必忠实于文章原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另外还要注意普通话和本地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注意多音字的异读,注意形似字和形声字中声符相同的字的不同读音。像余光中诗歌《乡愁》中的几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的“那”字到底读什么音好?是读“n€唷保故恰皀€鑙”,或是“n€琛保俊澳恰笔歉龆嘁舳嘁遄郑S米髦甘敬屎土剩ǔ6痢皀€唷保诳谟镏腥绻档ビ没蚝竺嬷苯痈士梢远痢皀€唷币部啥痢皀€琛保竺娓看驶蚴看试虺36痢皀€鑙”或“n€琛薄S喙庵惺卸际亲髦甘敬剩址强谟铮曰故嵌痢皀€唷鼻〉薄?

二是结合课文内容,带着感情去读。朗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文中写了什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态度去写的、其写作目的又是什么?文章中抒发了哪些情感、流露出了怎样的倾向性?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进行朗读。朗读要显示出文章所蕴含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来,语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高低起伏、语速的急促舒缓、语气的轻重长短等,都要和语句所表达的内容相契合。无锡市语文特级教师武凤霞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就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因为全词描绘的是春天西塞山前江畔景致的美好,表现渔夫(隐士)生活的悠闲自得和轻松自在,所以在朗读时,首句“西塞山前白露飞”中“飞”字的音要读得高一些、飘一些,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中“桃花”两字需读得长一点,“肥”字则读得重一些、响亮一点——读这两句语调要高,以中速为宜;后两句则宜将语调降低一些,“青箬笠,绿蓑衣”不妨稍微读快些,而读最后一句“斜风细语不须归”时又必须把速度降下来,特别是“不须归”三个字要读得长而慢。武老师如此指导学生朗读,就是从课文内容出发,使学生一边品味作品的感情,一边朗读,真正做到了以声传情。

三是体悟文章的美感,艺术地读。朗读课文,除了根据语音、语义、逻辑等层面的特点来进行外,还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加以感知,使人产生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情感体验,提高心意境界。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在朗读中去领略作品风格,把握文章个性,从而使朗读成为审美欣赏,成为艺术创造和艺术享受活动。文章的内在美,主要包括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外在美则包括语言美、结构美、修辞美、音乐美、图画美之类。只有对这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了然于胸,艺术朗读才成为可能。例如,对朱自清的散文《春》,首先必须了解作者在春返人间、大地复苏时节的异常激动和满怀喜悦,倾听他对美妙自然和人间生活发自肺腑的礼赞,鉴赏文中一幅幅生气勃勃、充满神奇魅力的鲜艳图画,同时亦细致观赏处处呈现的浓墨重彩,深味一以贯之的语言的秾丽华美……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从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两方面对作品全面加以感知,使他们的审美想象得到激活,获得审美愉悦,他们在朗读时才能显示出艺术性来,从而读出激情,读出讶异,读出喜不自禁,读出轻松爽朗,读出芬芳四溢,读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时朗读的声音的节奏、韵律、速度等也就能够使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并对未来产生无限的希望和遐思,心灵得到净化与熏陶。这样的朗读不仅适宜于散文、诗歌等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对于那些偏重于叙事的作品来讲,其实也是可以采用的。就叙事性作品而言,分角色读、分男女读、分组群读等等,都是艺术地朗读的不同方式。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摘 要 中小学生朗读课文应注重朗读技巧,使学生领会文章内涵,增强记忆,体味文章美感。在朗读课文中,注意读准字音,带着感情朗读,艺术地读,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技巧朗读 领会内涵 增强记忆 体味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105-02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小学高年级来讲,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规定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通过朗读能使学生体悟和领会文章的内涵。有很多文章,特别是一些古典诗文和一些较含蓄的作品,往往不是读一遍两遍、或者几遍就能把握其内容、理解其意思的,而非反复读不可。前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个“读”,当然包括朗读在内。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一时读不懂的课文肯定是存在的。读不懂怎么办?不要紧,继续读就行了。不断朗读,辅之以默读,细细琢磨,反复咀嚼,慢慢就能增强语感,最终也就把课文读懂了。

第二,通过朗读能使学生增强记忆。记忆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养成的基本能力之一,但单靠死记硬背之类的简单记忆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事实证明,人的眼、耳、口、手、脑等器官若能沟通起来,相互之间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就能使记忆力大大得到增强。朗读对学生记忆的好处是,它能使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理解,边读边记忆,于不经意之间就把学习的内容记准、记牢。

第三,通过朗读能使学生体味文章的美感。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经典性的美文,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精思,调动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创造,使他们逐渐获得审美愉悦。朗读对学生感受文章的形式美是大有裨益的,像节奏美、音韵美、旋律美、线条美、色彩美、对称美、整齐美、变化美等特征,通过朗读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同时,与朗读相伴而生的思维活动,亦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等产生一定印象。

单是搞清了朗读的作用还不行,还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即要使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去读。朗读到底要怎样进行呢?

一是要咬文嚼字,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务必忠实于文章原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另外还要注意普通话和本地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注意多音字的异读,注意形似字和形声字中声符相同的字的不同读音。像余光中诗歌《乡愁》中的几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的“那”字到底读什么音好?是读“n€唷保故恰皀€鑙”,或是“n€琛保俊澳恰笔歉龆嘁舳嘁遄郑S米髦甘敬屎土剩ǔ6痢皀€唷保诳谟镏腥绻档ビ没蚝竺嬷苯痈士梢远痢皀€唷币部啥痢皀€琛保竺娓看驶蚴看试虺36痢皀€鑙”或“n€琛薄S喙庵惺卸际亲髦甘敬剩址强谟铮曰故嵌痢皀€唷鼻〉薄?

二是结合课文内容,带着感情去读。朗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文中写了什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态度去写的、其写作目的又是什么?文章中抒发了哪些情感、流露出了怎样的倾向性?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进行朗读。朗读要显示出文章所蕴含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来,语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高低起伏、语速的急促舒缓、语气的轻重长短等,都要和语句所表达的内容相契合。无锡市语文特级教师武凤霞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就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因为全词描绘的是春天西塞山前江畔景致的美好,表现渔夫(隐士)生活的悠闲自得和轻松自在,所以在朗读时,首句“西塞山前白露飞”中“飞”字的音要读得高一些、飘一些,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中“桃花”两字需读得长一点,“肥”字则读得重一些、响亮一点——读这两句语调要高,以中速为宜;后两句则宜将语调降低一些,“青箬笠,绿蓑衣”不妨稍微读快些,而读最后一句“斜风细语不须归”时又必须把速度降下来,特别是“不须归”三个字要读得长而慢。武老师如此指导学生朗读,就是从课文内容出发,使学生一边品味作品的感情,一边朗读,真正做到了以声传情。

三是体悟文章的美感,艺术地读。朗读课文,除了根据语音、语义、逻辑等层面的特点来进行外,还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加以感知,使人产生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情感体验,提高心意境界。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在朗读中去领略作品风格,把握文章个性,从而使朗读成为审美欣赏,成为艺术创造和艺术享受活动。文章的内在美,主要包括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外在美则包括语言美、结构美、修辞美、音乐美、图画美之类。只有对这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了然于胸,艺术朗读才成为可能。例如,对朱自清的散文《春》,首先必须了解作者在春返人间、大地复苏时节的异常激动和满怀喜悦,倾听他对美妙自然和人间生活发自肺腑的礼赞,鉴赏文中一幅幅生气勃勃、充满神奇魅力的鲜艳图画,同时亦细致观赏处处呈现的浓墨重彩,深味一以贯之的语言的秾丽华美……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从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两方面对作品全面加以感知,使他们的审美想象得到激活,获得审美愉悦,他们在朗读时才能显示出艺术性来,从而读出激情,读出讶异,读出喜不自禁,读出轻松爽朗,读出芬芳四溢,读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时朗读的声音的节奏、韵律、速度等也就能够使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并对未来产生无限的希望和遐思,心灵得到净化与熏陶。这样的朗读不仅适宜于散文、诗歌等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对于那些偏重于叙事的作品来讲,其实也是可以采用的。就叙事性作品而言,分角色读、分男女读、分组群读等等,都是艺术地朗读的不同方式。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