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伟 杨风雷 别凯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96-02
著名心理学家梅耶说过:“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可见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是个体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和难题时的情境。毫无疑问,问题是驱动学习的首要因素,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也就是说只有做到有效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要想在课堂上做到有效提问,教师必须要弄清问题来源和构成,同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序渐进,细化提问
要帮助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教师常常要用问题去引导,这些问题必须细化,才能牵着学生的手一步步走向彼岸。比如在《运动会上的小统计》上,老师要从格表示1的统计图过渡到一格表示2的统计图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设计:出示一格表示2的统计图,然后提问:现在这张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少?为什么一格表示2?一旦如此设计,学生直接就跳过了思维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停车场的车又多起来了,小胖又做了一次统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轿车和自行车的数量比格子数量大。
师:嗯,大就会怎样?
生:画不下了。
师:画不下怎么办?
生:一格可以表示2。
老师通过制造冲突,让学生感受到,如果一格再表示1的话,很明显会画不下,那怎么办呢?方法有两个,一就是继续往上画,很明显这肯定不是最恰当的方法。那么我们只能改变一格表示的数量,这样就画得下了。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细化提问,不仅帮助学生思维,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留下空间,启发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的程度。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要具备启发性。如《运动会上的小统计》这堂课中,老师要让学生观察直条的长短与一格所表示的数量有关时,老师先出示了两个售货站售货情况统计图,然后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师:哪种食品最受欢迎?
生:雪糕。
师:再仔细看看。
生:矿泉水。
师:为什么矿泉水比雪糕少,直条却画的比雪糕长呢?
生:因为两张图每一格表示的数量不一样。
师:两张统计图中数量的多少能不能根据直条的长短来比较呢?
生:不能。
师:那应该看什么呢?
生:应该看数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始的时候,学生被两张统计图直条的长短所迷惑,当老师问,再仔细看看时,他们就想到要看数字,也就是看到了统计图的实质。这时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有启发性,为什么矿泉水比雪糕少,直条却画的比雪糕长呢?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立刻探究其原因,经过仔细观察,学生立刻就能看出,因为左右两张统计图每一格表示的数量不同,所以不能根据直条的长短来判断,而应该看数字。这里老师的提问非常简洁有效,老师不用多讲,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三、指向清楚,明确提问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有目的性,有一个指向,到底要让学生回答什么。如果提出了一个问题,连老师自己都不知道要怎样回答,又该如何让学生去回答呢?如在《运动会中的小统计》这堂课中,学生在画出了两个售货站的食品销售情况统计图后,教师请学生观察两幅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中的销售情况,你能帮售货员判断出哪种食品需要多进一些吗?
师:图中哪种食品最受欢迎?
生:雪糕。
师:如果你是售货员,在进货时,你会将哪种食品多进一些?
生:矿泉水。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喜欢喝矿泉水。
师:你喜欢的食品,大部分人都喜欢吗?
生:不是。
师:那么在进货时,你是应该选择多进一些自己喜欢的食品,还是选择多进一些大部分人都喜欢的食品?
生:选择多进一些大部分人喜欢的食品。
师:那你认为售货员应该多进一些什么食品呢?
生:售货员应该多进一些雪糕。
由此可见,目的明确、深浅适度、层次分明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联系实际,趣味提问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力等方面和成人都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增加一些趣味性,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索中充满乐趣,在愉快中学到新知,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运动会上的小统计》这堂课中,老师在最后出示了这样一个场景:《三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画完统计图后,老师提出: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你能根据这张统计图帮老师选择举行哪两种体育运动吗?这里让学生反客为主,让他们尝试根据统计图作出策略性决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责任编辑 易 凡)endprint